2003-02-11 12:34:25李志薔
【書評】:我看見李志薔 / By 林文惠
走出人生的甬道 ──我看見李志薔 / By 林文惠
看在於2002年157期〔文訊〕雜誌
李志薔無疑是個優異的渾球。
如今就業市場要比經營婚姻關係還艱難,台大機研所畢業的李志薔,頂著精質頭腦卻喜愛五湖四海不務正業,拍電影、寫作、搞電子報;去年好不容易給「鬥陣」六年的女朋友名份,現在就聽見他吆喝著:「誰想要我的精子?我樂意捐獻…」真是個八字夠重的渾球。
高壯的李志薔,長得人模人樣,他把自己包裝成「很健康」的陽光型男人,穿西裝襯衫,梳規矩的髮型,雅痞的不像是藝術工作者,所以,看不出來他不是個「科技新貴」的料。
志薔很能混,電影圈、文學界、網路廣播都有他廝混的空間,連我們一群朝九晚五的乖乖牌也能收納,而且不得不服他對夢想的規畫,但是,沒有誰真敢拋棄「正確」的模式,學習他專心實驗的態度;關於這點,李志薔會用金玉良言的、莊重的語氣告訴朋友:「行動力不足是懈怠的主要因素…」志薔的邏輯清晰,脾氣像枚棉花糖,認識的女生都想嫁給他的浪漫才情,只不過他的原配總抱怨:「撿去配,這個爛好人…。」
2. 藍色的電影「浮球」
紀錄片「流離島影」之「浮球」是李志薔拍的,影像呈現的氣息很文學。影片在海上搖晃森冷的視界,樸實語彙與低溫光影,描繪漂流在琉球島外海上漁工所處的冷酷境地,以及看不見未來的滄桑悲涼,李志薔讓鏡頭跟隨困乏的漁民,一起泅游浮沈…。他說他暈了一星期的船,曬粗一層皮,但很滿足。
海浪聲傳去各國影展後,也讓金馬獎相中了,普羅大眾是不大關心紀錄片的,我是導演的朋友,理應捧個人場,結果看完影片,沈哀的感覺像在陰天罹患重度憂鬱。身為友人,我必須說李志薔沒有幽默感,尤其是他看待生命殘缺的那個部分,不用委婉不必結論,不管你快不快樂,直指的方式教人觸目驚心,他就是有這點本事。
3. 家鄉與家族圈圍的甬道
新書「甬道」在爾雅出版了,志薔很高興,甚至比獲得文學獎還高興。喜歡讀點文章的人瞭解,純文學已經是小眾中的極小眾了,堅持文學主義的老字號願意為無啥名氣的李志薔出版,足見他的文字功力。
志薔的文字流動著影像,在描寫的過程中,循著思維辨色嗅味是經常有的,那影像氣味又充滿淒愴辛酸,我就是被他的文字給撼搖得眼眶紅腫;最早閱讀的作品便是「甬道」一章,總以為人的一生中多少有些事情應該隱藏,或者打死不承認,至少別去觸碰以免生疼,但志薔行文厚重凝鍊,讓人不得不逼視角落裡的陰暗,以及陰暗的內裡,「甬道」讓淹沒在大量資訊籍刊的讀者重回文學介面,輕薄短小的讀物內容便顯得鬆淺貧乏;然而,志薔手中的斧一削一砍,十八般武藝究竟耍弄些什麼?卑微的小人物、殘破的村史、暴斂過的土地…他以文字在沈默裡吶喊,吼不出一丁個「經濟效益」,這麼累,所為何來?問問多少人知道他這號渾球?說不定哪天志薔會操琴彈唱「哪會哪會走來文學這條路…」
志薔說他沒有悔不當初,想寫,就這麼寫了。「甬道」一書,蒐羅近年來描述關於工業鄉村的質變、勞工面容、粗礪生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描寫刻苦憨樸的母親與暴戾猥瑣的父親角色,這樣的組合在我們生存的環境並不少,但鮮見E世代新人類,還這麼深掘底層和沈重的題材。除了收錄在「甬道」一書的文章,志薔還有很多獲獎作品放在抽屜裡,像小說「地下社會」、「密室百合」、「焚」等等,隱喻中含帶光影色彩手法精彩的篇章,如果沒有集結成書,就太可惜浪費了。
嘿,這麼談他,好像恭維狗腿了;人家都說文如其人,我對李志薔的認知,粗淺的來自於他的文字蘊涵,深厚的是他堅持創作的格律,還有他看我們一群初學者生澀的「文學作品」給予中肯支持的態度,給一點恭維算是惠而不費。
4. 體察或是剽竊人生經歷
最近聽說志薔送給他的母親金項鍊,表示要「改邪歸正」,(聽說,無從考證)像志薔這樣「離家出走」的兒子,在母親心中會產生多少的憂愁?我可以想像一位母親的叨唸:讀書讀到背脊樑上了,也不找個固定工作…。每個家庭裡或許都有一頭「黑羊」,像志薔這頭黑羊心裡想的,他的母親能否領會?生命的課題是長長幽暗的甬道,或許沒有迷失,只怕停滯不前,志薔的選擇,就從甬道出發,並且,試圖為這條暗巷,擦出火光…。
志薔在書的後記裡寫道:「文中人物的貪、瞋、癡、怨,不是對他們的嘲諷,毋寧是我體察底層小人物的悲哀…;而我所能做的,只是一度又一度地剽竊他們卑微的人生經歷,做為現階段創作的資產。」我想志薔勇敢誠實,在創作的路上已經走出自己的甬道了。
前方的風景是沈是浮,但願志薔能夠堅持的走下去,繼續的剽竊或者體察,不論是電影夢還是文學痴,懂他的人會在各個角落,為這樣優異的渾球喝采。
看在於2002年157期〔文訊〕雜誌
李志薔無疑是個優異的渾球。
如今就業市場要比經營婚姻關係還艱難,台大機研所畢業的李志薔,頂著精質頭腦卻喜愛五湖四海不務正業,拍電影、寫作、搞電子報;去年好不容易給「鬥陣」六年的女朋友名份,現在就聽見他吆喝著:「誰想要我的精子?我樂意捐獻…」真是個八字夠重的渾球。
高壯的李志薔,長得人模人樣,他把自己包裝成「很健康」的陽光型男人,穿西裝襯衫,梳規矩的髮型,雅痞的不像是藝術工作者,所以,看不出來他不是個「科技新貴」的料。
志薔很能混,電影圈、文學界、網路廣播都有他廝混的空間,連我們一群朝九晚五的乖乖牌也能收納,而且不得不服他對夢想的規畫,但是,沒有誰真敢拋棄「正確」的模式,學習他專心實驗的態度;關於這點,李志薔會用金玉良言的、莊重的語氣告訴朋友:「行動力不足是懈怠的主要因素…」志薔的邏輯清晰,脾氣像枚棉花糖,認識的女生都想嫁給他的浪漫才情,只不過他的原配總抱怨:「撿去配,這個爛好人…。」
2. 藍色的電影「浮球」
紀錄片「流離島影」之「浮球」是李志薔拍的,影像呈現的氣息很文學。影片在海上搖晃森冷的視界,樸實語彙與低溫光影,描繪漂流在琉球島外海上漁工所處的冷酷境地,以及看不見未來的滄桑悲涼,李志薔讓鏡頭跟隨困乏的漁民,一起泅游浮沈…。他說他暈了一星期的船,曬粗一層皮,但很滿足。
海浪聲傳去各國影展後,也讓金馬獎相中了,普羅大眾是不大關心紀錄片的,我是導演的朋友,理應捧個人場,結果看完影片,沈哀的感覺像在陰天罹患重度憂鬱。身為友人,我必須說李志薔沒有幽默感,尤其是他看待生命殘缺的那個部分,不用委婉不必結論,不管你快不快樂,直指的方式教人觸目驚心,他就是有這點本事。
3. 家鄉與家族圈圍的甬道
新書「甬道」在爾雅出版了,志薔很高興,甚至比獲得文學獎還高興。喜歡讀點文章的人瞭解,純文學已經是小眾中的極小眾了,堅持文學主義的老字號願意為無啥名氣的李志薔出版,足見他的文字功力。
志薔的文字流動著影像,在描寫的過程中,循著思維辨色嗅味是經常有的,那影像氣味又充滿淒愴辛酸,我就是被他的文字給撼搖得眼眶紅腫;最早閱讀的作品便是「甬道」一章,總以為人的一生中多少有些事情應該隱藏,或者打死不承認,至少別去觸碰以免生疼,但志薔行文厚重凝鍊,讓人不得不逼視角落裡的陰暗,以及陰暗的內裡,「甬道」讓淹沒在大量資訊籍刊的讀者重回文學介面,輕薄短小的讀物內容便顯得鬆淺貧乏;然而,志薔手中的斧一削一砍,十八般武藝究竟耍弄些什麼?卑微的小人物、殘破的村史、暴斂過的土地…他以文字在沈默裡吶喊,吼不出一丁個「經濟效益」,這麼累,所為何來?問問多少人知道他這號渾球?說不定哪天志薔會操琴彈唱「哪會哪會走來文學這條路…」
志薔說他沒有悔不當初,想寫,就這麼寫了。「甬道」一書,蒐羅近年來描述關於工業鄉村的質變、勞工面容、粗礪生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描寫刻苦憨樸的母親與暴戾猥瑣的父親角色,這樣的組合在我們生存的環境並不少,但鮮見E世代新人類,還這麼深掘底層和沈重的題材。除了收錄在「甬道」一書的文章,志薔還有很多獲獎作品放在抽屜裡,像小說「地下社會」、「密室百合」、「焚」等等,隱喻中含帶光影色彩手法精彩的篇章,如果沒有集結成書,就太可惜浪費了。
嘿,這麼談他,好像恭維狗腿了;人家都說文如其人,我對李志薔的認知,粗淺的來自於他的文字蘊涵,深厚的是他堅持創作的格律,還有他看我們一群初學者生澀的「文學作品」給予中肯支持的態度,給一點恭維算是惠而不費。
4. 體察或是剽竊人生經歷
最近聽說志薔送給他的母親金項鍊,表示要「改邪歸正」,(聽說,無從考證)像志薔這樣「離家出走」的兒子,在母親心中會產生多少的憂愁?我可以想像一位母親的叨唸:讀書讀到背脊樑上了,也不找個固定工作…。每個家庭裡或許都有一頭「黑羊」,像志薔這頭黑羊心裡想的,他的母親能否領會?生命的課題是長長幽暗的甬道,或許沒有迷失,只怕停滯不前,志薔的選擇,就從甬道出發,並且,試圖為這條暗巷,擦出火光…。
志薔在書的後記裡寫道:「文中人物的貪、瞋、癡、怨,不是對他們的嘲諷,毋寧是我體察底層小人物的悲哀…;而我所能做的,只是一度又一度地剽竊他們卑微的人生經歷,做為現階段創作的資產。」我想志薔勇敢誠實,在創作的路上已經走出自己的甬道了。
前方的風景是沈是浮,但願志薔能夠堅持的走下去,繼續的剽竊或者體察,不論是電影夢還是文學痴,懂他的人會在各個角落,為這樣優異的渾球喝采。
這是我寫的...感到不好意思(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