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8-05 10:24:31李志薔
〔電影〕:舞動人生
童年之夢 希望之舞
—《舞動人生》(Billy Elliot)
導演:Stephen Daldry (英國片)
編劇:Lee Hell
演員:Jamie Bell(獲英國金像獎影帝,13歲)
Julie Walters (英國老牌女演員,飾芭蕾女老師)
Garry Lewis(演小男孩父親)
〔劇情簡介〕:
1984年,當英國愛爾蘭小鎮,達斯模,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罷工狂潮時,11歲的小男孩Billy Elliot(比利‧艾略特,Jamie Bell飾)也開啟了他的舞蹈人生。
達斯模是一個以煤炭礦工為主體的偏僻小鎮,比利的父親和哥哥都是煤炭廠的礦工,家境貧窮,且教育程度不高。比利的母親早逝,家裡還有一個幾近老年癡呆的祖母要比利照顧。父親(Garry Lewis飾)依照家鄉傳統,每星期花五便士要比利去學生社團練拳擊,希望他能長成一個男子漢;然而比利不喜歡打拳,偶然一次機會,他發現隔壁的芭蕾舞社(都是小女生練習),原本節奏感強、喜好肢體運動的比利陰錯陽差地上了一堂芭蕾課,卻喜愛上這種美妙的律動。
從此比利瞞著家裡,每星期去練芭蕾舞,深怕被別人嘲笑為娘娘腔。但因他的舞蹈天分、以及苦練的結果,很快就突出在每個同學之上。芭蕾老師(Julie Walters飾)便希望他去報考倫敦皇家舞蹈學院。
這對年幼的比利而言是個大難題。一方面不敢給父親知道,一方面家裡因為勞資衝突的結果,家計已深陷困境。然而,他無法抵擋舞蹈帶給他的快樂,他當跳舞時,他想起已逝的母親、祖母對舞蹈迷戀的熱望,忘記貧窮、忘記壓抑。
終於在耶誕節晚上,父親偶然發現比利在練舞。父親起先很憤怒,後來比利鼓起勇氣在父親面前跳一隻舞,讓父親了解,也許這孩子真是有天分的,不該被埋沒在這礦工小鎮裡。
後來,鎮上勞工紛紛募款,幫助比利前往倫敦參加甄試。這對一輩子從沒有出過小鎮的比利和父親都是一件大事。終於,比利以其舞蹈天賦和對舞蹈的熱情折服評審,順利進入倫敦皇家舞蹈學院。後來比利中成為舞團的首席舞者。
*【論】
本片感人之處在於父子、家人、師生、鄉人之間細膩的情感。導演和編劇的本意,在於提示每個人回憶起關於童年美好的夢想與希望。由於演員相當出色,導演很適切地掌握親情矛盾與舞蹈的張力,所以即使是簡單的故事,也能深深感動每一個人。
1. 題材:以題材而論,《舞動人生》並非特殊的題材,比之拉斯‧馮提爾2000年作品《在黑暗中漫舞》,同樣是以舞蹈為主,感人肺腑的力作;本片內容算是平凡而普通。然而,這樣簡單的題材,只要掌握得好,一樣可以大放異彩。
一個當代的現象:無論小說或戲劇、電影,創作者其實漸漸習慣光怪陸離的劇情以及致力推展所謂血腥暴力、超越想像的畫面。這其中很大的成份是因為知識系統切割越來越細、架構越來越完整,導致每個人的知識體系越來越繁複;再加上層出不窮、荒謬乖離的社會事件,一方面致使人們的思考過於表面化;一方面則對於簡單平凡的事物無法滿足人們心裡窺奇的想望。這種現象,只要看當代的電視、電影或小說情節,每每以羶色腥的題材來吸引觀眾,便可資證明。
2. 劇本:然而,簡單並不意味敷淺、乏味。相反地,它可以挖掘得更深入、描繪得更深刻。《舞動人生》把人們的心理拉回對簡單事物的感動上面。這位英國的老文學家Lee Hell其實做了藝術創作上一次極好的示範。童年得夢想其實是最純真、最美好的。電影把人與人、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演繹得相當深刻,為每個人提示了成年之後早已遺忘的一些關於夢想的想望或追求之類的熱情,才能得到如此大的迴響。
3. 親子之間的愛與衝突,當然是本片著力最深的課題。這彷彿已是創作裡永恆的題材了,但是編、導巧妙必結合了營造了礦工小鎮、以及當年礦工勞資爭議的背景,讓片中的衝突和人物的心理層次更為深刻。因為比利身處中低階
層的勞工社群,所以芭蕾(象徵高尚而沒有實際價值的藝術)才會被人覺得
娘娘腔、不適合男孩子從事(父親期許的毋寧是拳擊這種代表力氣與男子氣
概的運動)。
另一方面,因為罷工,比利的家計陷入困境,才更能凸顯這夢想的昂貴和難以實現。這後來差一點造成父親背叛勞工團體的約束,私底下重回工作崗位,造成比利哥哥的責難;也相對凸顯父親身心所受的煎熬、和父親為孩子犧牲的偉大情操,以及後來眾村民募款給比利前往倫敦甄試那種感人的人情味。
故事的背景,某種程度也表達了編、導者的社會意識。在很多國家(包括 台灣),這種底層結構的宿命循環,其實隱隱地箝制著每一個子代。像比利這樣的例子,也只不過是一個僥倖的逃脫者而已。導演選擇一個以勞資衝突為背景的題材,雖然沒有表明立場,卻是對他們的處境深表同情的。
4. 電影中,幾乎每個角色都有深刻的演出。飾演比利的Jamie Bell,導演說,他 從兩、三百位甄選兒童裡看見他,直覺就是他了。果然,他把片中小男孩對夢 想的執著、內心的衝突以及舞蹈的表達,表現得淋漓盡致,終以13歲得年紀獲得英國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肯定。老牌女影星Julie Walters,飾演一個對芭蕾有過夢想,卻窩居在小鎮教舞的女老師。那種煙不離手、有點冷漠殘酷、又充滿熱情與機智的人物,在她身上活了起來。另外Garry Lewis飾演父親的角色,也把那個一事無成、受困於家計與孩子的發展之間父親的衝突詮釋得很好。
值得一提得是母親和奶奶的角色。劇中母親雖然早逝,只在比利恍惚的意識中出現,但那母性的特質,一直都是比利放卻煩惱,用往直前的力量。而老年癡呆的奶奶,則是悲苦家庭裡的潤滑劑。她喃喃叨念的往事「我以前芭蕾跳得很好」,象徵著逝去的夢想,那正是比利熱切追求的希望。
5. 舞蹈的肢體語言,和親情的愛與矛盾,正是架構本片張力之所在。導演把比利習舞的過程、跳舞時忘我的神情與張力適切地融入劇情裡,時而悲愴、時而昂揚,製造了高低起伏的情緒感染力。這也是導演在樸質影像風格之外,讓人心振奮的一瞬,這時候,背景音樂成為最佳的配樂,夢想和希望隨著強力的節奏翩然起舞,使得這部影片不至於落入純粹「勵志」電影的範疇。
然而若討論電影情節的原創性與創意(這是否又掉入當代觀眾不滿足的心理),是此片稍嫌不足之處,這大概也是得不到國際影展青睞的原因吧。
—《舞動人生》(Billy Elliot)
導演:Stephen Daldry (英國片)
編劇:Lee Hell
演員:Jamie Bell(獲英國金像獎影帝,13歲)
Julie Walters (英國老牌女演員,飾芭蕾女老師)
Garry Lewis(演小男孩父親)
〔劇情簡介〕:
1984年,當英國愛爾蘭小鎮,達斯模,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罷工狂潮時,11歲的小男孩Billy Elliot(比利‧艾略特,Jamie Bell飾)也開啟了他的舞蹈人生。
達斯模是一個以煤炭礦工為主體的偏僻小鎮,比利的父親和哥哥都是煤炭廠的礦工,家境貧窮,且教育程度不高。比利的母親早逝,家裡還有一個幾近老年癡呆的祖母要比利照顧。父親(Garry Lewis飾)依照家鄉傳統,每星期花五便士要比利去學生社團練拳擊,希望他能長成一個男子漢;然而比利不喜歡打拳,偶然一次機會,他發現隔壁的芭蕾舞社(都是小女生練習),原本節奏感強、喜好肢體運動的比利陰錯陽差地上了一堂芭蕾課,卻喜愛上這種美妙的律動。
從此比利瞞著家裡,每星期去練芭蕾舞,深怕被別人嘲笑為娘娘腔。但因他的舞蹈天分、以及苦練的結果,很快就突出在每個同學之上。芭蕾老師(Julie Walters飾)便希望他去報考倫敦皇家舞蹈學院。
這對年幼的比利而言是個大難題。一方面不敢給父親知道,一方面家裡因為勞資衝突的結果,家計已深陷困境。然而,他無法抵擋舞蹈帶給他的快樂,他當跳舞時,他想起已逝的母親、祖母對舞蹈迷戀的熱望,忘記貧窮、忘記壓抑。
終於在耶誕節晚上,父親偶然發現比利在練舞。父親起先很憤怒,後來比利鼓起勇氣在父親面前跳一隻舞,讓父親了解,也許這孩子真是有天分的,不該被埋沒在這礦工小鎮裡。
後來,鎮上勞工紛紛募款,幫助比利前往倫敦參加甄試。這對一輩子從沒有出過小鎮的比利和父親都是一件大事。終於,比利以其舞蹈天賦和對舞蹈的熱情折服評審,順利進入倫敦皇家舞蹈學院。後來比利中成為舞團的首席舞者。
*【論】
本片感人之處在於父子、家人、師生、鄉人之間細膩的情感。導演和編劇的本意,在於提示每個人回憶起關於童年美好的夢想與希望。由於演員相當出色,導演很適切地掌握親情矛盾與舞蹈的張力,所以即使是簡單的故事,也能深深感動每一個人。
1. 題材:以題材而論,《舞動人生》並非特殊的題材,比之拉斯‧馮提爾2000年作品《在黑暗中漫舞》,同樣是以舞蹈為主,感人肺腑的力作;本片內容算是平凡而普通。然而,這樣簡單的題材,只要掌握得好,一樣可以大放異彩。
一個當代的現象:無論小說或戲劇、電影,創作者其實漸漸習慣光怪陸離的劇情以及致力推展所謂血腥暴力、超越想像的畫面。這其中很大的成份是因為知識系統切割越來越細、架構越來越完整,導致每個人的知識體系越來越繁複;再加上層出不窮、荒謬乖離的社會事件,一方面致使人們的思考過於表面化;一方面則對於簡單平凡的事物無法滿足人們心裡窺奇的想望。這種現象,只要看當代的電視、電影或小說情節,每每以羶色腥的題材來吸引觀眾,便可資證明。
2. 劇本:然而,簡單並不意味敷淺、乏味。相反地,它可以挖掘得更深入、描繪得更深刻。《舞動人生》把人們的心理拉回對簡單事物的感動上面。這位英國的老文學家Lee Hell其實做了藝術創作上一次極好的示範。童年得夢想其實是最純真、最美好的。電影把人與人、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演繹得相當深刻,為每個人提示了成年之後早已遺忘的一些關於夢想的想望或追求之類的熱情,才能得到如此大的迴響。
3. 親子之間的愛與衝突,當然是本片著力最深的課題。這彷彿已是創作裡永恆的題材了,但是編、導巧妙必結合了營造了礦工小鎮、以及當年礦工勞資爭議的背景,讓片中的衝突和人物的心理層次更為深刻。因為比利身處中低階
層的勞工社群,所以芭蕾(象徵高尚而沒有實際價值的藝術)才會被人覺得
娘娘腔、不適合男孩子從事(父親期許的毋寧是拳擊這種代表力氣與男子氣
概的運動)。
另一方面,因為罷工,比利的家計陷入困境,才更能凸顯這夢想的昂貴和難以實現。這後來差一點造成父親背叛勞工團體的約束,私底下重回工作崗位,造成比利哥哥的責難;也相對凸顯父親身心所受的煎熬、和父親為孩子犧牲的偉大情操,以及後來眾村民募款給比利前往倫敦甄試那種感人的人情味。
故事的背景,某種程度也表達了編、導者的社會意識。在很多國家(包括 台灣),這種底層結構的宿命循環,其實隱隱地箝制著每一個子代。像比利這樣的例子,也只不過是一個僥倖的逃脫者而已。導演選擇一個以勞資衝突為背景的題材,雖然沒有表明立場,卻是對他們的處境深表同情的。
4. 電影中,幾乎每個角色都有深刻的演出。飾演比利的Jamie Bell,導演說,他 從兩、三百位甄選兒童裡看見他,直覺就是他了。果然,他把片中小男孩對夢 想的執著、內心的衝突以及舞蹈的表達,表現得淋漓盡致,終以13歲得年紀獲得英國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肯定。老牌女影星Julie Walters,飾演一個對芭蕾有過夢想,卻窩居在小鎮教舞的女老師。那種煙不離手、有點冷漠殘酷、又充滿熱情與機智的人物,在她身上活了起來。另外Garry Lewis飾演父親的角色,也把那個一事無成、受困於家計與孩子的發展之間父親的衝突詮釋得很好。
值得一提得是母親和奶奶的角色。劇中母親雖然早逝,只在比利恍惚的意識中出現,但那母性的特質,一直都是比利放卻煩惱,用往直前的力量。而老年癡呆的奶奶,則是悲苦家庭裡的潤滑劑。她喃喃叨念的往事「我以前芭蕾跳得很好」,象徵著逝去的夢想,那正是比利熱切追求的希望。
5. 舞蹈的肢體語言,和親情的愛與矛盾,正是架構本片張力之所在。導演把比利習舞的過程、跳舞時忘我的神情與張力適切地融入劇情裡,時而悲愴、時而昂揚,製造了高低起伏的情緒感染力。這也是導演在樸質影像風格之外,讓人心振奮的一瞬,這時候,背景音樂成為最佳的配樂,夢想和希望隨著強力的節奏翩然起舞,使得這部影片不至於落入純粹「勵志」電影的範疇。
然而若討論電影情節的原創性與創意(這是否又掉入當代觀眾不滿足的心理),是此片稍嫌不足之處,這大概也是得不到國際影展青睞的原因吧。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index.php/product/%e5%a8%81%e7%88%be%e5%89%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