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10 17:37:14小葳

城市換容顏,不再近鄉情怯/楊國義



長期以來楊國義總監在舊屋翻修的領域上,有著很深的研究與探討,他始終認為世界快速的在轉變中,城市的風貌也在新舊交替中成為建設與進步的重要角色,但往往礙於法令或是建築技術規則的諸多因素,造成城鄉無法連結,貧富懸殊甚大的窘狀,讓建築景觀難以統合出屬於國家自有的風格文化,尤其是大陸目前經濟飛快的腳步,也正面臨了都市發展中文化建設的問題,轉向台灣省思,我們必須面對建築改革的重要議題是什麼?城鄉改造的策略要點是什麼?讓我們來聽聽他的獨到見解:

台灣建築法規與都市計劃的源起

台灣自西元1895年割讓日本,更於1900年首度發佈台灣家屋建築規則,西元1938年發佈台灣都市計劃令,創建了台灣建法制化的起源,截至西元1945年期間共推行了約50年的建築管理計劃,事實上由於這段期間日本的經營與計劃才得以奠下台灣都市與建築的模式與輪廓。
老舊住宅更新與違章建築法令的探討

台灣自清朝統治以來,一直屬於化外之地,來台的官員莫不以私人利益為出發點,對於台灣社會的發展,從未正面的關心與重視,以致於早期的建築雜亂無章,所幸當時的社會普遍的社經貧富懸殊非常大,因此一般百姓在相關建造房屋的議題上,大多採用簡單、廉價與臨時性材料為主,或許也是因為如此,目前足以保存下來建築體大多相當考究其建築形式與樣式,如林家花園或鹿港老街、迪化街等等,而坐落於鄉間的大合院這些歷史建築也都能夠呼應時代背景下的建築美感與意象,相對於粗糙紛亂的民宅所幸多數都已經改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