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16 03:58:04inosen

(華)文化替代役專業訓練心得札記(1)

一、曾厝社區工作報告(含部分工作心得)
(一)第一週(2005年10月27日)

這一天是我們第一次進入社區參訪,我是彰化路線的,首先我們到了秀水鄉曾厝社區,一到曾厝社區,林昭宏理事長及趙月子總幹事就在門口迎接我們。一到曾厝,就發現這裡的社區活動中心跟別地不太相同,立面顯然是經過設計改善的,地面上也是充滿著馬賽克拼貼,牆上有著古早農村風味信箱,唯一可惜的是社區維護公約是用白版及藍色的印刷字體書寫,與整體的景觀不太搭配,而上到二樓之前的樓梯,也是可以再度美化的。
我們在二樓聽取月子姐的曾厝社區簡報,月子姐簡單介紹了曾厝的過去是以農業為主,三合院建築保存特多,也有傳統的幫伴傳統,雖然有一陣子大家由於農業社會轉型而變得比較冷漠,但透過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的展開,先由少數社區志工針對社區的髒亂點進行環境整理,逐步並且進行閒置空間的再利用,完成許多如甕園、口袋公園及入口意象等,原本的社區活動中心也是相當髒亂,透過社區人士的努力,一磚一瓦的整建,完成了社區的活動中心整建。

曾厝試著結合社區特色即土水師傅很多佔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在施工時常會有剩下的磁磚材料,剛好彰化縣政府文化局的課長就試著推廣馬賽克產業,雖然目前仍只是起步,主要做的是杯墊還有相框大小的規模,不過仍是值得嘗試的路。

我對曾厝社區的感覺蠻良好的,社區居民相當友善,社區的凝聚力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心中規劃著如果來此的話可以如何規劃。基本上社區主要做的是環境改造還有馬賽克拼貼,我就在思索曾厝需要的可能是對自己人文歷史的認識,於是我逐步想著也許我們能夠做一個曾厝文史壁畫,先由我們去採訪一些耆老及對社區事物較為瞭解的人士,然後訪談整理出一個曾厝社區人文歷史的大致面向,,接著由這個為基礎畫出幾張圖由社區居民票選最符合他們心目中的曾厝意象,找出幾個地方利用文史馬賽克壁畫牆加以美化,而這些馬賽克則可設計由他們自己來完成,而這也是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重要過程,畢竟社區居民才是社區主體。而且我發現曾厝最有名的就是三合院,我在想也許社區的路標可以用紅磚砌成,然後用木頭凸出代表指標,然後將馬賽克磁磚去亮色,然後拼貼成字樣及圖形作為路標,或是在路上用馬賽克地磚作為指示路標,更能彰顯曾厝社區想要發展馬賽克產業的企圖。

接著我們到港墘社區參訪,感覺在路上都看不到行人,社區理事長跟夫人很熱情地介紹自己的社區,但是幾乎沒有空隙讓我們發問,理事長很熱情地說自己在河岸邊種了很多垂柳,但是一到現場,河邊到處是廢土,污染嚴重,而所謂的垂柳綠美化也僅是在馬路邊挖了一小個洞,樹根本無法呼吸,所以大部分的垂柳都呈現枯死狀態。社區的地圖解說牌,也是相當粗糙沒有特色可言。基本上,整個港墘社區呈現著未開發狀態,社區營造的工作完全是在起步的階段,可以看出來只有社區理事長有心,但卻缺乏方法及專業輔導介紹,而社區居民應當也是相對冷漠。社區中只有過去的產業即蓑衣(台語叫做鬃蓑zang-sui),目前只剩下一位老人擁有此項技術。我覺得如果要幫助這個社區,還有一個社區活動的展示館,所需要的是先辦一些活動凝聚社區居民的感情及社區意識,如此才能做下一步的社區營造工作。

最後我們抵達鹿港鎮的南勢社區,一進入南勢社區,看到金碧輝煌的社區活動中心,一樓竟然還有社區活動的展示館,到二樓進行簡報時,也是相當專業的簡報,不過他們的電腦有點問題,所以簡報草草結束,後來到外面參觀時,總幹事如數家珍似的說明自己社區的發展,看到榕園時就跟一般乾淨的公園沒什麼兩樣,一看就知道是由專業規劃,他們社區遍佈這種公園,而且由於社區協會理事長相當有錢,一年捐獻甚多給社區,所以經費不虞匱乏,又有專業團隊幫其規劃美工等,所以能夠爭取到更多經費投入,整個社區呈現「已開發狀態」,還計畫整建舊建築設立老人會館,只剩下一塊地可以供我們規劃。我覺得這個社區完全是用錢堆起來的感覺,超有錢。不過躲在社區門後裡的小孩們似乎缺乏一些遊憩設施,也許可以朝向這方向規劃。

最後到晚上時,經過一番努力後,我們終於得到為曾厝社區服務的機會。我們的前期計畫書的對策及課題,基本上就是按照我之前的提想而進行的,我們決定以社區文史為主題,主打馬賽克壁畫還有地面及路標的美化(因為曾厝的路宛如迷宮),希望透過這種大家一起來描繪村史的過程一起來。而其他同學也分析出曾厝的優缺點,並且有人提出地方文化館的建議,還有彩繪車輪畚的計畫。


(二)第二週(11/2,11/3)

在我們提出前期計畫書後,在第二週與月子姐見面後,一開始真有措手不及之感,因為月子姐先提出很多要我們幫忙的事情,最後我們還是接下月子姐的若干要求,如寫企畫書及簡報的工作。而我們也提出我們所想為社區的事情,月子姐除了說車輪畚屬於私人財產,而且不希望破壞原貌,所以月子姐有些意見,其他諸如先做社區耆老的訪談還有社區文史壁畫的建議,他都接受,不過最後我們覺得如果要在短期內收速效做出來的品質絕對不會好,於是文史壁畫最後打算只做企畫及草圖,路標也是如此,改成只在社區活動中心的入口處做一個吉祥物,原先大葉大學曾經設計一些曾厝的LOGO及吉祥物都沒有運用到,於是我們想做一個來美化環境。這一週的11/2早上,除了與月子姐討論外,我們還騎腳踏車去社區逛逛,瞭解社區範圍,並且做拍照記錄,以做為未來工作的參考,並且尋找可能的設置壁畫場所。我們騎著腳踏車到處去逛,看到一棵很美的樹,月子姐說是茄冬樹,有百年歷史。後來也看到曾厝唯一的土地公廟,也是私人的。



下午我們分組進行工作,我這一組是由月子姐帶領,先去參訪林再老先生,他是百歲人瑞(1906年出生),一開始真的很難打開話匣子,老先生剛睡醒,而且也因為年紀大,加上不知道我們這群人來這是要問什麼的,所以常是答非所問,而林再老先生是種田為生,年輕時四兄弟曾一起種植椪柑,這是日本時代的事情,後來因為敗根而沒有種植,以前種植椪柑要用牛車走十多公里路到員林。我們又參觀林再先生的三合院古厝,他說曾經在八七水災後因為部分損壞而重修,上面有很多漢字匾額的書寫,但林再先生說他沒有受過漢學或日本教育,令我對於到底是這些只是裝飾或是林再先生的先人應該是識字階層產生好奇,但這個問題由於林再先生常答非所問而被遺漏了。


11月3日,早上拜訪前總幹事陳秀金女士,她正在工作因為相當重視形象,婉拒拍照,陳秀金女士由於比較年輕,所以對於老一輩的傳說或是曾厝的歷史不太瞭解,不過她說她是全程參與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的人,他說以前社區的人相當冷漠,社區很髒亂,後來(經過查詢資料大致是從2000年開始)社造開始,社區髒亂環境改變了,開始有很多很棒的公園,成為社區居民休憩的好去處,社區巡守隊成立了,社區治安也開始變好,社區的許多活動諸如土風舞還有舞龍隊的成立,也都讓社區居民的精力活力得以展現,加上社區媽媽精心研發風味餐,也使得美食文化得以發展,而曾厝由於土水師傅多,於是在有心人士的鼓勵下,馬賽克產業也開始了。社區居民由於社區營造,變得更愛社區了。

後來我們又訪問陳秀金女士的公公周昭仁先生(1928年出生),他受過日本時代的教育,也對社區的歷史傳說及產業發展有相當多的瞭解,他對於風水地理的虎龍埔傳說,以很精彩的口吻訴說,我們都聽得相當入迷。她也講述椪柑為什麼會敗根的由來,他說原本員林到曾厝種植很多椪柑,開始有乾旱的現象,當時農夫不知要在柑仔樹周圍種植草保持水分,為了要引水灌溉,利用圳水暴漲時灌溉,不料引水過多,排水不良,導致柑仔樹的根部腐爛,從此之後曾厝就沒再種植椪柑。直到最近老人會長才重新種植。


在許多講述曾厝的簡介中,都提及曾厝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從事土水師傅,我們問了一些人,都說是原是農村副業的一種,但說不出為什麼土水師傅特多。後來我們訪問周昭仁先生,他無意中提及曾厝有來自二水的八堡圳水流過,由於到曾厝後,圳水面較寬闊平緩,所以有很多泥沙淤積在沙仔溝(現此地成為入口意象),這些沙子可以作為蓋房子所需,我們在曾厝也看到很多美麗的三合院建築,我們猜測曾厝有這些建築及土水師傅也許與原產有很多沙子有關。曾厝人有一一句諺語「有曾厝厝的地理,無曾厝厝的企起(kia-ki),有曾厝厝的企起,無曾厝厝的地理」,就是指曾厝的風水很好,建築也很美,剛好代表曾厝人對自己家鄉的地理環境還有人文景觀的自豪。

後來我們又去訪問前理事長張火燦先生,他說了一些他從事社區發展協會工作之初的經驗。他說之前都是老村長把持,整個社區都沒有運作,他當選後召集有心的人加入,後來他生重病才辭掉理事長。他對於當前的社區協會的規章還有人事運作有若干意見,但我們不方便在此透露,總之是些社區內的派系糾紛。


11月3日下午,展開工作會報,各組簡報自己的工作概況,但途中來陪伴我們的助教提供相當多私人見解,且不斷地要求我們每位成員發言,我們原先有自己的工作進度以及工作方式,由於助教介入,整個下午變成一個工作訴苦大會,所以助教的角色到底是站在旁邊看的角色好,還是介入好,也成為一個值得探討課題,個人是認為如果我們不知道要做什麼的情況下,助教的介入輔導有其必要,但我們的情況是我們都知道要做什麼,助教如果介入過多反倒會打亂整個進度。

(三)第三週(11/8-10)

11月8日,我們抵達曾厝後,便開始展開各組的工作,我負責的是社區文史耆老資料的彙整,我在汽訓中心時就已上網查詢到一些文獻資料,如道光年間的彰化縣誌以及1904年日人繪製的臺灣堡圖,都增進我們對於百年前曾厝的瞭解。

我對曾厝為何台語叫做曾厝厝相當好奇,當地人說以前真的因為有姓曾的人家居住,受到地理師指點而興起,但因貪心而遭地理師懲罰破壞地理而沒落,所以沒有人姓曾。但我認為如果真的是以姓曾的家族聚集的聚落為名,應當是直接叫曾厝就可以,為什麼要叫「曾厝厝」呢?我們猜測曾厝的地名由來或許是一群原先住在閩南「曾厝」的移民到臺灣後形成聚落,於是叫做曾厝厝,我們試著查詢有關曾厝的歷史文獻,在道光年間編成的《彰化縣誌》,就有「曾厝厝」的地名,曾厝屬於馬芝遴保,在此保中,以厝結尾的,基本上有兩類,一種是移民以閩南原鄉地名命名,另一種則是以地貌命名,如圳頭厝,牛埔厝等,而現今仍以同姓為主的聚落,則多以莊結尾,如黏厝莊,楊厝莊。而清朝的彰化縣當中,有類似的地名只剩下陳厝厝及邱厝厝,而這些地名在閩南或粵東也是有類似的地名。我查詢一九零四年的臺灣堡圖,也是有曾厝厝莊的地名。此外,在彰化縣也有曾厝崙的地名。不過這是我們的初步推論而已,仍待後日的研究,例如找尋較為早期的族譜(不過目前曾厝林姓的林四福堂稱其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安西縣蓮美村,並非來自泉州曾厝)。當然即使曾厝這兩個字本身就是閩南地名,也不能否定曾厝有曾氏居住過的可能性。我這組到了曾厝後,就開始依照之前口訪的筆記及錄音記錄整理成文字稿,並以主題分類,分成曾厝的傳說、椪柑產業興衰、為何曾厝土水師傅特別多以及社造後曾厝的改變。今天大致整理完成後,我就前往看看其他同學的進度,有人在製作馬賽克拼貼,有人在撰寫企畫書,有人在繪圖。


這天下午三點,我們結束手邊工作回到汽訓中心,回程時,我發現整個彰化平原空氣污染相當嚴重,到處都是臭氣,旁邊就是稻田,我心裡想這就是我們吃的稻米?這就是為了拼就業率所必須的代價嗎?

11月9日,車依然先開到南勢社區才開到,空氣污染依然相當嚴重。今天我這組小組的工作是撰寫社區歷史壁畫的企畫書,以前我幾乎沒有企畫活動的經驗,在同組成員互相激盪下,我們終於把歷史壁畫的企畫案子生出來,活動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曾厝文史壁畫徵圖活動、壁畫圖樣票選及社區居民「拼貼」社區歷史。徵圖活動為期一個月,分為1社區徵圖:向社區居民宣傳,鼓勵社區居民畫出心目中的曾厝歷史,先舉辦社區歷史座談會,一方面聯誼感情,另方面讓社區居民在互相激盪中,拼湊出自己對過去曾厝的印象。也許四十歲以上的人會對過去的一條溪水,圳水等還有過去樹下遊樂的意象有所印象,老一輩可能對社區產業的變遷,過去居民互助幫忙收割留有深刻印象,等等這些都是曾厝的歷史,鼓勵喜歡繪圖的社區居民畫出心目中的曾厝美好過去。2.校園徵圖:A.曾厝歷史認識課程:向校方說明此一活動內容,向學生宣導此一活動,並提供協會製作之曾厝歷史摺頁,使老師得以向學生講述曾厝簡史。B.戶外教學及家族口述歷史:學校舉辦戶外教學,讓學生認識社區人文歷史面貌,並鼓勵學生向家中長輩詢問家族及村莊的歷史,並將之具體圖像化,此活動兼具歷史傳承以及學生發揮創造力的意義。壁畫圖樣票選活動則為期一個月,程序為1.收集所有圖樣,彙整編號,置於活動中心供社區居民欣賞,並製作小型摺頁及海報,置於社區公告欄及校園公告欄提供閱覽2.設置票選櫃,一週內都可投票3.投票結果公布,使用前三名的圖樣。以上是這一天所想到的企畫內容。

今天要離開的時候,住在隔壁的阿媽像跟離家的孫子說話般地,問我們明天還要再來嗎?我們說明天還要再來,她一直很熱情地揮手跟我們再見,那一刻我真的感覺到曾厝人的熱情,眼淚差點掉下來,我家是在台北,從小就沒有什麼鄉下祖厝可回,我的祖母相當嚴肅,所以看到這麼親切的阿媽不知道為什麼心裡一陣感動。

11月10日,除了討論成果展之外,我們開始分工打期末團體報告的部分,我負責的是社區歷史手冊工作內容的部分,花了一些整理之前的工作內容,完成後,又開始寫工作心得。完成後,我們大家開始拼貼馬賽克,我做的是杯墊,難度最低。

二、專業訓練心得報告

(一)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課程心得

基本上,我在上專業訓練之前,對於社區總體營造只有聽過這個名詞,但對於相關內容其實不太瞭解,在專長申請的時候,由於我先要取得文建會核發優先服文化服務替代役證明,曾經針對陳其南主委提出的文化公民權概念寫過一個小報告,這個概念其實是整合了文建會所有業務及內容的。期許由以往由上而下的文化政策,轉變為,雙向的權利義務關係,亦即「文化公民權的意義不只是在訴求政府應提供充足之文化藝術資源,保障公民充分享有的權利,更進一步訴求公民在參與、支持和維護文化藝術發展活動的責任」(文建會文化公民權網站定義),進而希望建立一個有公民美學的公民社會。這是一個相當高的目標,而文建會所想要做的不是由上而下的政策口號施行,而是一個對公民進行培力(empowerment)的工作。社區營造的課程也是一直反覆強調要讓社區居民培力的過程,我們替代役男一方面是站在輔助工作的立場,另方面也是一個准專業者的立場,也是需要對社區培力盡一份心力。

就我這三週聽課的心得,我對於社區營造已經有一個非常基礎的瞭解,社區營造基本上一群人只要有心想要改變社區,這就是社區營造的開始,社區營造只有進行式沒有完成式,社區營造往往都是由幾位有理想有抱負的熱心社區居民開始,得到不同政府部門的經費補助及政府或非政府(NGO)非營利組織(NPO)的專業輔導,而逐步展開。每個社區都有不同的社區問題,最重要的是先凝聚社區居民的向心力,熱情的引燃往往是社造的開始,我們可以做的是就是去引爆社區的熱情,並且提供專業的輔導,並且協助社區建立起發現問題,尋找共識,協商討論的決議機制,但是要避免過於主導,因為社區的主體永遠是社區居民,我們即使再融入社區也只是一個外來者,也要避免捲入社區的派系鬥爭,不要任意切入政治議題的爭論中,這是社造工作者所要謹記的鐵則。

不過社造如果要永續經營,如何持續創造議題,發展出屬於自己社區的特色,則是目前社造所共同面臨的問題,例如在我們所實習的社區,總幹事就不諱言地指出他們所最欠缺的能力就是企畫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人才,他們執行能力完全沒有問題,欠缺的就是創意企畫人才,其實一個社區,有的有很多人才,有的人口很少又外移嚴重,社區人才本身就有所不足,我們要如何去面臨這個問題,也就是什麼是一個社區,社區居民的能力培力問題。

社區人口多寡或許不是問題,記得在上課時有一個教授舉了金鈴園的例子,就是一個醫生個人力量一戶戶拜訪尋找四五戶認同理念的人來做,先由家庭聚餐開始擴展到整條街道及社區都動起來,有一個參與社造的人說:有願就有力。所以如何先讓居民發心來做,並且終身學習,培養出自己有興趣的能力,這就是我們所能切入的部分,透過學習型社區的建構,逐步培養社區不同才能的人才,並且要讓每個社區營造參與者都具備理性溝通的能力,這是相當重要的部分。

(二)文化資產相關課程心得

什麼是文化資產?在上專業訓練前,我首先想到的是古蹟以及相關的有形的文化資產,直到上課後,才知道,如果按照最新版的文資法,文化資產包括相當廣泛,如果依照陳主委的見解,文化資產需要由廣義角度來看,可將之視為一種文化資源,文化資產除了有形物件,如古蹟及歷史建築之外,也包括無形的技術、民俗、傳說等,也包括自然或人文環境資產都是。而這些都有可能透過文化設施如博物館地方文化館的經營管理來達到保存展示教育等目的。透過上課以及在網路上查詢相關資料,我才知道文建會刻正努力推動社區文化資產守護網的建置,先是在各地成立守護網連絡站,招募志工,然後訓練守護員,讓他們獲得各種議題知識的訓練與討論機會,並且告訴文建會有多少文化資產消長的資訊,提醒社會大眾有許多文化資產即將消失的危機。

而建置博物館或地方文化館也是一項保存文化資產的一種方式,但是就地方文化館為例,大多是蓋了許多硬體設施養蚊子,究其原因,在於沒有事前對文化資產的調查及整理過程,也沒有永續經營管理的計畫,所以才會造成這些蚊化館的出現。而縣市級的博物館也是有許多問題,記得劉正輝老師曾提過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就是地方博物館家族的概念,選定一個做為核心館,這個核心館有比較多的人員配置及經費投入,可以扮演核心角色,並且結合家族館舍不同屬性及資源進行主題研究,而這些研究成果可以策劃一個檔次的的跨館舍整合性展演,這是一個相當可行的行動策略。劉老師提及的另一個策略就是深化在地知識與民眾參與,鼓勵在地居民及社區組織,透過保存活用歷史資源,強化地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活力與能量。

以上想法雖是相當可行的。但是我們現今公民社會尚未建立,常會形成地方文化局如果換一個縣市首長及文化局長,整個歷史及文化的詮釋權就會易手,往往是透過一次次由上而下的精緻操作,而一般社區居民並沒有管道可以進行參與的可能性,詳細例子也不便多舉,其實這種例子不勝枚舉,文化資產應該是社會公民的共識所共認的,但是在台灣社會看似多元,實則互不相容,對於不同族群文化不能互相欣賞的例子很多,而且也存在族群之間的政治緊張衝突,連帶著文化議題上也很難有一個民主討論及決議機制,所以往往造成政治贏者全拿的現象,政治鬥爭與文化應當是分開的議題,只要是有紀念價值及對人類文化有意義的東西,就應該被保存,這種想法在臺灣仍是亟待被反思的議題。

(三)工作心得

我在這次曾厝社區實習的工作當中,學到很多事情,特別是我是念歷史系的,雖然以前有過社團相關經驗,不過科系的差異不會像這次這麼大,我們這一組,有念資訊的,有念視覺傳達系的,有念都市計畫,景觀的,也有動物系的,也有像我則是念歷史的,每個人的學科背景都不一樣,成長經驗也有差別,所以如何進行有效地溝通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不過這次在我看來,我們團隊在組長的居中協調之下,算是各司其職,並沒有溝通不良的情況發生。

其次,我對自己負責的社區耆老訪談,有一些感想,其中,在訪談的過程中,我覺得我們沒有充分地時間跟社區居民搏感情,所以如果很快進入正題似乎又顯得有些失禮,而且我們也不是很清楚自己想要問什麼,以前雖然看過很多口述歷史訪問的書,但多是紙上談兵,一旦自己實際進行口述訪問,就遇到許多困難,比如我們訪問百歲人瑞,由於他年紀大又有些重聽,所以每當我們發問一個問題時,常是答非所問,或是由他旁邊的後輩代為回答,人瑞反而成為安靜的配角,例如我們問現在有多少人住在這間三合院,老先生以為我們在問有多少子孫,就說:兩百十多個。不管怎麼問,都是一樣的答案。而問到陳秀金前總幹事時,總是很客氣地說我拿秀水鄉簡介給你看,只有說到社造的時候,因為是她親身參與,所以充滿神采地述說這段歷史。當訪問到陳秀金女士的公公周昭仁先生(1928年)時,他精神相當好,而且頭腦算是相當清晰,也曾受過日本時代的教育,所以能言善道,對於社區的傳說,地名由來,以及產業的興衰都有相當的瞭解,特別是他似乎是學農的,所以對於農業也是相當瞭解。不過他說話速度很快,我們幾乎找不到機會可以再插入我們想問的問題,所以有時顯得問題有點失焦。後來我們去訪問張火燦前理事長時,也聽到一些對現今社區協會運作方式的不滿,讓我感受到,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不同的意見,甚至有可能會形成派系,我覺得這是人之常情,只要不成為意氣之爭,都是為社區好,有不同意見也未嘗不是件好事。我想我們文化役男的角色應當是瞭解,但不去介入社區的任何人事糾紛,並進而促進社區居民的熱情及凝聚力,協助形成一個討論決策機制。

我在訪談一些人後,也試著去找尋曾厝過去的文字歷史,但我發現幾乎是一無所獲。臺灣平民百姓的歷史,在過去是很難在文獻上探詢到的。我只有在查詢清代戴潮春事件(臺灣人俗稱萬生反)的歷史時,知道在秀水一帶曾經有過大規模的拉鋸戰,但也僅此而已。曾厝彷如一般的臺灣農村一樣,在大的歷史舞台上是缺席的。我們這次的工作本來就是想先做一個引子,也就是先去查訪一些曾厝的人文歷史,然後激發社區民眾對自己所處社區過往歷史的想像及懷想。我想這個案子可以說是大家來寫村史的另一種典型,我覺得可以用馬賽克拼貼的方式來呈現,而透過這種對舊有過去的瞭解,才能讓曾厝人更有歷史眼光向未來看。我歸結我這次以局外人的角度來訪問的方式,由於時間匆促,所以問不出太多深具價值的內容,我在想如果由社區居民去想自己小時候或年輕時的曾厝景象及過去時,是不是更生動有趣,更有感情?

在曾厝感受到最深的就是人情味,記得有一次要回汽訓中心的時候,住隔壁的阿媽還問我們什麼時候要再來?當我說明天還要再來的時候,阿媽還是依依不捨地,像在目送自己孫子一樣,當下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人跟人之間的感情就是在這種小小的互動當中建立起來的吧!
我們在曾厝的最後一天,算是較為輕鬆的,大家開始拼貼起馬賽克作品,我做的是幼稚園組的杯墊,做完的時候覺得蠻有成就感的,大家還在上面加上不同設計,我放上一個小人偶。我們這一組還做了一個馬賽克拼貼的吉祥物,我也去貼了一兩片,大家一起做的馬賽克看起來蠻可愛的。後來還有兩個社區的小朋友下課後,來社區活動中心玩,他們說他們沒有玩過馬賽克拼貼,結果我們組員就跟他們一起拼貼馬賽克,大家玩得不亦樂乎。

在曾厝最有趣的就是那些彎彎曲曲的巷子,好像迷宮一樣,每次騎腳踏車都有不同的發現,第一次看到把植物剪成各種動物的庭院,今天還騎著腳踏車看到一段很美的竹林路,鄉間小徑自有它的獨特魅力。

(四)其他心得

我想講一些上課及實習當中印象深刻的部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惠銘老師。他把學校當成社區,期許透過讓學生參與校園公共事務,進而培養對公共事務的關心,社團的參與才是相當重要的部分,而這些會引導學生產生自信並轉移到對智育的用功上。很多有趣的議題,看似不可能,卻在學生的巧思及努力下,整個校園風氣都改變了,這樣子培養下的學生應該是在長大後會成為對社區公共事務相當有心且有能力的一群。還記得我在上國中的時候,除了反覆的測驗外就是不停地上輔導課,這種沒有效率的學習方式不過是企圖培養一群讀書機器,對外在事務一概不需注意,如此下來,只是培養一批批公民意識的專業人士而已,結果社區事務都沒有社區居民關心,這就是臺灣現今社造推動的困難之處。

我發現從事社造或文化工作的人當中,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完全投入,成為insider,充滿熱情,但是表達能力有待加強。另一種則是理論能力很強,也很能說,但似乎缺乏那麼一點點熱情。如果能夠結合理論邏輯能力,溝通能力又好,又有熱情的話,或許應該就最理想的社造人才吧!我期許自己能夠成為這樣的人。
文章來源(Article From): http://blog.webs-tv.net/inosen/article/156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