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3-22 00:00:16若望

所謂死亡的定義

照片裡的生命,在這樣的框框裡面是總是這樣有活力、有朝氣的。不論現實生活裡究竟是消逝、還是亡佚。

巴特對於攝影的認識分為三種:操作、承受、觀看。也就是拍照的人、被拍攝的人與看照片的人。往往看照片的人並不能與當下在現場的兩種人,感受如此深刻,對他而言攝影只是看見被拍客體的化學顯影作用,反射現場的光線,作用於底片上。巴特不是拍照的人,所以討論也僅止於後兩者之間而已。

但是在這張我們都有相同記憶的照片裡(很少人小時候沒去阿里山看過神木吧?),承襲的是台灣固有風景名勝的追悼(因為熟稔)。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不曾拍照的人,知道以往兒時記憶中的大樹竟倒下,會回想起那天漫步於鐵軌上,二十幾個人試著合抱樹幹的有趣畫面。

它是不言可喻的客體。回憶其實就是印在腦子裡的相本。

這樣說來,巴特的這項理論便出現了破綻,他從未拍照,不願去討論關於攝影者情感的議題,卻又對拍攝他母親「冬園」相片如此懷念…如果時光回溯,他會忍心擔任決定被攝體在相片裡生死存亡的操作者嗎?

拍攝下便是死亡,不拍攝下就永遠漂流在記憶渾沌的洪流中…如果是你,會怎樣選擇?

1997/7 阿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