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06 12:38:19風過

我看《阿祖的兒子》

看著片中宛如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偶爾回鄉下時的生活方式
這款所謂 “正港的鄉下土雞孩子”
對於上個世代的人是小時後的回憶,
對於從小物質充裕,上才藝班的這一代
簡直像是外星人一般
曾經被告誡過 “台灣人要說台灣話”
現在講國語,用英文,學日文的下一代
面對這種種真是情何以堪

要生就要會教,不能對小孩負責任就不要生
這樣的字句,對於父母來說是很基本的認知
但是要實踐卻常常心有餘而力不足
而對於學歷有限,生活的挑戰是下一餐的溫飽
而不是今天基金淨値多少的年輕父母們
生出來是不小心,要養活他是不得已,要教育他則是聽天命了

看著她們一代代猶如鬼打牆般重複的命運上演
阿祖口中說著當初養小孩時也是希望她們長大有 “出脫”
拼死拼活把小孩子從土石流中救出來
仍能從阿祖所說
“上學後,乖了兩倍,現在只剩一倍不乖”聽出掩不住的欣慰
即使其中或多或少參雜了養育的不易與對未來的不安

這部片的用意應該是要告誡那些在職場上廝殺的父母們
小孩的成長過程只有一次
錯過的不只是親情,更是影響小朋友一生至關重要的價值觀
負責任的教養不是出錢逼他們補這補那
更不會是丟下一走了之,
而是在孩子真正需要你的時候,你在哪裡?

教育當然重要,每個人卻都有自己的準則
當焦點被放在隔代教養,年輕父母的不盡責
我卻在想在這個社會中,有能力的人是否曾盡一份心力?
就算有,請問持續了多久?
社會的不公,城鄉的差距,
起跑點上”理所當然”似的不公平,人生也似本就如此
看著阿祖和舅公受訪時,激動起來,字幕上一陣的XXX
跟阿祖身後電視機上化妝品的廣告,兩相比較,彷彿不一樣的世界
知識份子口中老是掛著未來競爭力云云
更或者是商業包裝下的關懷
聽起來真諷刺啊

隔夜的新聞沒人看,像阿宏這樣的個案比比皆是
慣例是成為新聞焦點過後,一切終究趨於平淡
大家日子照過,電動照玩,英文照補,工作照做
非洲一樣有人餓死,戰爭一樣在世界某個角落開打
相較之下
這樣一時間大量付出的關心似乎有些廉價

我也是在自省,今天看了紀錄片,寫下這篇感想
明天的我記得多少?
後天的我能否爲改變這樣的狀況盡一分力?
下禮拜的我可能已經去遊山玩水樂不思蜀
而這樣的我自己面對起來都有些不堪

看著阿宏開開心的去上學
我只能珍惜自己的學習資源
冀望能夠持續這樣的精神
在有能力的時候能幫多少算多少


圖片來源:http://magazines.sina.com.tw/businessweekly/contents/862/862-001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