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24 15:15:17黃連

AMI & CAD

在電視或電影中,有時會看到劇中人因為急怒攻心,突然用手摀住胸口、面如死灰,送醫急救的畫面。這就是典型心肌梗塞發作的狀況。在現實生活中,也偶爾聽說某某人因為心臟病發送醫或甚至突然死亡的事件。這些事情都顯示了心肌梗塞是一個必須即時處理、死亡率高的急症。
要瞭解心肌梗塞是如何發生的,就必須從心臟的血液供應談起。基本上,心臟要維持其正常的收縮跳動,必須有充足的血液供應。而負責心臟的血液供應的,則是所謂的冠狀動脈。冠狀動脈自主動脈分出後,即分為左右兩枝,分別供應左心與右心的血液養份。左冠狀動脈隨後又分成左前降枝與左迴旋枝,分別支配左心的前壁與側壁。由於心臟的血液供應均來自冠狀動脈,因此當冠狀動脈因為狹窄而造成血液供應出問題時,心臟便無法正常執行其功能,病人也會因此而感覺胸悶、氣促等不適症狀,這就是所謂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更厲害的,若冠狀動脈內的動脈硬化塊因破裂而造成血栓形成,使血管在短時間內完全阻塞,則失去血液供應的心肌細胞會因此而死亡,心臟的收縮功能於是大受影響,病人也會出現劇烈胸痛、冒冷汗等現象,這就是所謂的心肌梗塞了。也由此可知,心肌梗塞其實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一個極端表現。它的死亡率約在百分之十至二十之間,老年人甚至高達百分之四十;其中半數以上甚至來不及送醫便已死亡了,由此可見其危險。
根據本院及國外的研究發現,半數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在發作的前一個月內均有或輕或重的胸部悶痛狀況。然而,由於患者本身對於這些症狀的輕忽,錯過了求醫診治的最佳機會,以致一發不可收拾,殊為可惜。因此,避免心肌梗塞的第一步,便是認清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症狀,並及早就醫。典型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症狀是,病人在運動、吃飽飯、或洗澡時,會感覺胸口有重物壓迫感;有些人甚至會感覺有一股熱氣自胸部上升至脖子或下巴,也有些人會合併左手酸麻的感覺。若有這些症狀,均需儘速就醫檢查。值得一提的是,某些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患者,特別是糖尿病人,並不會感覺胸悶,而是以突發性的喘不過氣來表現,這其實也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表現,必須特別留意。
避免心肌梗塞的第二步是,控制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以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生。目前已知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膽固醇血症(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糖尿病、高血壓、吸煙、及冠心病家族史等。然而,必須指出的是,目前已知的危險因子,只能預測約三分之二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換句話說,三分之一的冠狀動脈疾病患者並沒有已知的危險因子,卻仍然得病。有鑑於此,尋找未知的冠狀動脈疾病危險因子,一直是醫學界的重要研究目標之一。
避免心肌梗塞的第三步是,必須規律服藥。對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患者而言,阿斯匹林、乙型受器阻斷劑、及降血脂肪藥物能夠有效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必須長期服用。除此之外,硝化甘油(李前總統所謂的『炸藥』)及某些鈣離子阻斷劑對症狀的解除亦頗有幫助。若即使接受藥物治療仍常有心絞痛發作,便必須接受心導管檢查與血管擴張術治療。臺大醫院自十餘年前開始施行心導管術至今,已累積數萬例之經驗。不論自股動脈或自手部之橈動脈進行血管支架置放術等,均為每日進行的常規術式,手術成果亦達歐美一流水準。
由於心肌梗塞的發生,是血管因為動脈硬化塊的破裂造成血栓形成而於短時間內完全堵塞所致。因此在治療上,首要的便是將堵塞的血管打通。同時,時間必須越早越好(至少在病發的十二小時之內)。一般打通血管的方法有二:一種是利用血栓溶解劑將血栓溶解;另一種則是進行緊急血管擴張術將阻塞的血管打通。血栓溶解劑的作用是將破裂的動脈硬化塊上的血栓溶解而達到打通血管的效果,成功率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然而,由於動脈硬化塊仍存在,因此病人隨後仍可能發生胸悶症狀,這時還是須接受心導管檢查與治療。同時,使用溶血栓藥物要冒著可能會出血的危險,而這種出血的機率在老年人又比較高。因此,在有完備的心導管室及富經驗的心臟內科醫師的狀況下,還是以緊急血管擴張術為治療心肌梗塞的較佳選擇。臺大醫院心臟內科自五年前開始成立緊急心導管小組,二十四小時待命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病患,配合血管支架置放及新一代血小板抑制劑的使用,成功的降低病患三十日死亡率於百分之五以下,成效卓著。
除了緊急心導管及血栓溶解藥物之外,阿斯匹林、乙型受器阻斷劑、及血管張力素轉化脢抑制劑的使用,亦分別能降低心肌梗塞患者的死亡率約四分之一。除此之外,本院心臟內科於一九九八年於美國心臟學期刊首先發表血脂肪過高的心肌梗塞患者有較差的心臟恢復情況的研究報告。因此,降血脂肪藥物的使用對於心肌梗塞患者而言,尤屬必要。更進一步,今年的美國心臟學會年會發佈一項針對一萬兩千餘名不穩定心絞痛及心肌梗塞病患使用新一代血小板抑制劑(clopidogrel)合併傳統治療法的報告。這份報告指出,使用新一代血小板抑制劑能將死亡率再降低百分之二十。這類藥物會於數月內在台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