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08 10:41:16斑馬太太
奠基
語言會影響一個人的想法與腦部發展,因此教育孩子時,應該試著以大人的語言去和孩子溝通,且最好選定一種母語作為基礎,來發展他的想法構造。不要在基礎尚未穩固之前,就讓他學習另一種語言,這會對他的想法發展造成衝突。
------
我一直認為胎教是教育極為重要、也是最初的一環。就我的認知,小孩子還在母親肚子裡時就已經有感覺。他能感覺到母親的喜怒哀樂,也能察覺到外界對他的期望與呵護。所以,在老婆懷第一胎時,我們夫妻倆就時常隔著老婆的肚皮和尚未誕生的兒子說話,我要老婆偶爾唱歌給他聽,且無時無刻保持好心情。兒子出生後,我們夫妻倆更老是窩在嬰兒床旁跟他說話,或放音樂給他聽,並在嬰兒床上吊著風鈴,讓他耳朵從小就習慣聆聽美妙的聲音。
在兒子約十個月大時,有一次我載著他與老婆從台北返家,他們兩人都坐在後座。途中我緊急煞車,結果兒子從座位上跌了下來。這時我突然聽到後座傳來一個童稚的聲音:「爸爸開車,皮皮跌倒。」我原以為是老婆模仿小孩子的語調在替兒子抱怨,結果老婆瞪大眼睛說:「不是我說的,是皮皮自己講的。」我們兩人大吃一驚,沒想到他一開口就是一整句完整的話語,而不是像一般牙牙學語的嬰兒只會說些「痛痛」或「怕怕」等的單字。這證明我們之前做的努力果然有效。
等到老婆懷第二胎時,由於當時兒子還小,我們夫妻倆較忙碌,所以沒有多餘的時間像懷第一胎時那麼努力地做胎教。結果女兒出生後,直到一歲半才會說話,在十六個月大時,還得靠兒子從中翻譯,我們才能明白她口中喃喃說的話是什麼意思。
------
人類想法的構造奠基在語言上
在我攻讀哲學碩士時,曾提出一個理論:人類想法的構造是奠基在語言之上。也就是說語言會影響一個人的想法與腦部發展。因此,在教育小孩子時,父母應該試著以大人的語言去和小孩子溝通,他的構造才會越來越好。而且,最好選定一種母語作為基礎,來發展他的想法構造,不要在他基礎還沒穩固之前,就讓他學習另外一種語言,這會對他的想法發展造成衝突。我在惠普任職時有一位美籍華裔的同事,他是廣東人,三個小女兒都十分聰明伶俐,會講多種語言。在家跟爸媽講國語,和爺爺奶奶講廣東話,到學校和同學溝通用英語,而台籍的傭人則和他們說台語。我當時就覺得這樣教育小孩子其實不妥,果然在她們年齡稍長後,對於那些需要邏輯觀念的科目全都很糟糕。因為不同的語言發展出迥異的想法構造,彼此相互衝突,而沒有一個穩定且一致的基礎。
反觀我的兒女,雖然我的母語是法語,而且我也會講英語,但我從小就是和他們講國語,他們上課或者和親戚朋友聊天時則是國台語交雜,這兩種語言的本質是很接近的。上了中學後依照學校的課程開始學英語,我並沒有十分刻意地要他們說英語。不過兒子國中畢業後到加拿大唸高中,在短短的六個月中,英語就變得頂呱呱,而且腔調十分道地。在邏輯思考以及各方面科目的表現,也都是名列前矛,並且順利地申請進入加拿大屬一屬二的卑斯省大學就讀。
他會告訴我他的惡作劇。由於兒子的輪廓較像外國人,身高也有一百九十四公分高,再加上他的英語腔調十分純正,許多華裔的女學生都不曉得他是台灣人,他也裝作一副聽不懂中文的模樣。於是那些女學生在和他聊天時,有時會用華語說一些較私密的話,或者對他品頭論足,但兒子還是都露出一臉茫然樣。一直到他覺得時機成熟了,在她們用華語交談時,就突然用華語接下她們的話題。於是你就可以看見幾個年輕小女生面面相覷,然後追打一個臭男生的畫面。
所以,就我的觀點,並非越早學英語就越好。而是應該先以一種母語打好孩子們想法構造的穩固基礎後,再逐步地在這基礎上搭建其他結構。基礎穩固後,上頭的建築蓋得再高、再複雜也不怕。但如果一開始基礎就複雜凌亂,東拼一塊,西湊一塊,如何能蓋出穩固的高樓呢?
------
「打好構造的基礎」摘自:
有機心生活。劉力學著。咖啡田文化館出版。2005年1月初版三刷。頁196-99。
------
很少人明白,邏輯想法的建構,比看似流利的問答來得重要。邏輯想法的建構在內,流利的問答在外,大概這就是個重外表的世界吧,父母花錢讓孩子從小學英語,為的不也就是要有立即見效的學習效果嗎?而學習效果,邏輯想法的反應總來得較基本問答晚很多。另外,很少有人注意到語言和想法建構之間的關聯。不同的語言,是會發展出人不同的思考模式的。英語的確很重要,但要從中受益,先決條件是自己的母語要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