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國留學只是為了「唸書」,那你應該直接留在台灣
畢業季將至,許多殷殷學子開始把畢業分數的爭奪,轉移到國外學校offer的爭奪。對台灣學生而言,美國與英國一直是兩個最主流的留學國家,我因為沒有在美國讀書的經驗所以不好評論,但對實際待過的英國,我卻有一些非說不可的感想。
我一直記得一篇Daily Telegraph介紹英國教育的報導。Telegraph在英國有點像是聯合報之於國民黨的角色,很挺現在執政的保守黨。平常他們的報導看看還沒什麼感覺,然而在這個議題上講到和自身相關的事情就特別有意見。
基本上內容是說德國人歡迎外國學生,不但學費免費、學期間工讀加薪,還歡迎畢業生留下來工作。反觀英國學費高,畢業前後工作多有限制,而且一畢業就想趕你走。但數據上英國外籍學生的數目卻比德國還要多很多。
這篇文章最後對這個現象給的解釋是英國教育質好、價廉,又能學英文。
雖然若是要和歐洲國家比,它的論點在價廉的部分就牴觸了,但文中是和美國的學費相比所以姑且饒過它,不過剩下的兩項實在太牽強。
在質好的部分,文內提到牛津劍橋的光環,但是那裡的所謂「國際學生」其實少之又少,即使有,也是那種極為優秀的獎學金型學生。其實,那種名校光環正是人們對英國教育的一種普遍誤解,因為外人都以為英國的每一所學校都像是牛津劍橋,校園都長得像霍格華茲,但其實有時候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事實上,大部分的英國學校,特別是外籍學生多的研究所,可能會是世界上最好拿到學位的地方。我親耳聽過有同屆的中國學生開學之後不久就回中國,過程中回來兩三趟交(也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報告,考考試,然後就順利畢業了。這當然是其中比較極端的例子,但其他類似的案例卻也聽說不少。
再來講到學英文的部分。
這其實是英語系國家的通病,雖然報導中表示住在英國是培養流利英語「無法取代的選項」,但就像很多人到了澳洲回來廣東話呱呱叫,或是到了美國台語變流利還學了台山話一樣,如果你選擇都和講中文的人在一起,在英國生活有可能幾乎用不到英文。如果像剛剛提到的中國學生來了念了又走了,很有可能不論是專業英語或是生活英語都沒能進步。所以才會說那種光環即使不是一個誤解,也不能當作一種保證。
那為什麼英國還是有那麼多外籍學生呢?我相信不少人是為了圖個方便。
對學生而言,念學位只要一年,只要過程不要太誇張,學校也樂觀其成,讓你容易畢業(因為難畢業有些學生會選別的學校,影響招生率)。讓教室坐滿90%的非歐洲學生,班上一個外國學生繳50萬100萬新台幣學費,當地人和歐洲來的Erasmus學生就能有便宜教育。最後一畢業就把你趕走,除非你真的很強。
這一切可以換來英國國民的便宜教育和一年8億英鎊的經濟效益,誇張一點講,過程裡英國的支出就是那一張有光環的畢業證書,連後續的移民問題都不用擔心。
反觀德國不但「吃力不討好」難畢業,還得面臨家長說「念德國的學校有什麼用」等壓力。校方與學生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才是英國外籍學生數量居高不下的真正原因。
雖然有這麼多負面例子,在這裡也需要為我的Alma mater(母校)說句公道話,因為英國並非不是一個「學習」的好地方。我說的學習,是指課堂內外包含人際生活涵養的一切,光環畢竟還是光環,能夠吸引來自不同國家文化背景的人,和他們的相處才是出國留學時最應該珍惜的難得體驗。
英國是個新穎而且脈動快速的地方,在大城市裡每天都有值得一看的新鮮事,藝術表演、展覽、workshop等等在其它地方難尋的經驗,很多都是免費的。英國有自己一套邏輯和理由,可以看看所謂的「先進國家」是怎麼這運作一切,從政治到經濟、路燈到酒館,這些都是在其他地方很難複製,真正有用的、值得我們學習的事物。 在課堂之餘,這些新事物才是出國唸書的真正收獲,這是遠比一張畢業證書更有助於人生的東西,卻也常常是非歐外國學生最常錯失的部分。
我一直都覺得,如果到國外留學就是在讀書——讀桌上的書,那其實在台灣就可以做到一樣的事,為此買機票付貴桑桑的學費出國實在太可惜太浪費了。我曾經在這個一萬公里外的島嶼上,遇見很多了不起的同學和朋友,台灣人、中國人、亞洲人、歐洲人,他們都有一套自己探索英國的方法,也都在校內校外成就了自己的一片天。
如果你是打算要出國的朋友,請把握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勇於追尋你的目標,只要有心,你絕對可以在英國得到很多的收穫。如果你有在國外讀書的朋友,請分享鼓勵他們,期許他們努力拚創出台灣人的國際競爭力,不論在國內或國外,一起擦亮這一面「留英學生」的招牌。
文章轉自: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上一篇:美西最適合年輕單身居住的5個城市
下一篇:陳庭妮撞牆苦 計畫遊學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