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17 03:19:18秤子

Afghanistan - 從「蓋世奇才」到《追風箏的孩子》

過年期間,打開電視無聊亂轉的時候,照例會按05CNN,假裝自己很用心在增進英語能力;美國人很喜歡播報中東新聞,看到Afghanistan,很陌生的單字,總之是中東地區的名詞之一?

二月中旬在電影院前挑電影的時候,挑了「蓋世奇才」,湯姆漢克演得極好,數度隱匿進自己,變成完全不一樣的另一個人,片中的美國議員所奔走的國家Afghanistan阿富汗。

神韻有令人贊嘆的程度,一定要看一看http://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Wilson_(politician)








過了幾日,小說癮犯了,得馬上到書店裡逛逛、挑選一本出來沉溺一番;我承認在英國新穎前衛作家(向下跳?!)和《追風箏的孩子》之間小小猶豫了一下,後者盛名早已一段時日,我討厭過於喧囂的行銷手法,或過於世俗的喜好,不想媚俗,卻又一再於其中,總是這樣;但這種盛名不已的小說,另一方面來說,是很安全的,絕對有某個程度以上的「好看」,要沉溺在其中享受一番是絕對不會失望的。好的,我承認封面內摺的作者簡介,阿富汗…中東地區…給我一些熟悉感,是讓我決定選這本的原因--另一個原因是熟悉的譯者,雖然明確連結出熟悉感是結帳回家開始讀之後的事。(雖然我總是對書腰上的某些推薦書的傢伙反感)


差不多半年前的土耳其行,讓我對伊斯蘭教、穆斯林們的生活,實際的樣貌,有些印象,帶著詭異的遙遠感,卻又曾這麼親近地貼近你。那種再接上轉個圈就可以遇到一個遠房親戚,來幫助你或干涉你生活的人門…

這麼動盪的地區,閱讀當中不斷比對著[這個年份的我是幾歲?]

然後不自主地發現與西班牙之《風之影》有個極為相似的橋段--童年即表現出心理變態的同儕,在長成之後再度出現,成為阻礙主角的壞蛋、惡魔。


追著風箏,建構著我們的阿富汗(穆斯林)印象。

不得不承認,文字的描述比起電影,能帶給人更多深刻的思考,雖然那些思考在未經紀錄的時光流逝後,經常所剩無幾甚至無法與影像印象共比。

《追風箏的孩子》所描述的、引起我的感受的,在於:親情、自我懊悔與折磨;作者所描述的同族人們之間的牽繫,對血緣的愛恨…嚴格說起來,作者並非平鋪直敘,許多段落的感受也不厭其煩地一再描述,但如要與真正觸及那情感的深層部分相較,那些瞄束確實顯得規矩、不花俏了。

那些親緣,曾經造成傷害的,因為血緣牽繫,無法這麼乾脆別過頭去再也不認,於是之後、之後、再之後…肯定會別的發展的。



那些說出口的「對不起」,其實已經在折磨自己。

有時候會覺得,到了這年紀再看這樣的作品書撰的各式人性,有許多許多早已了然於心,但置於故事中呈現,或許真的就是那份「娛樂效果」;你必須抽離「現在」,到另一個時空去流浪(逃離)的話。


文化就是越理所當然,越是滲入生活、思想的每一分之中。

秤子 2008-04-15 16:44:28

生活是這麼一回事,所以人類學讓人著迷。:P

維克拉倫 2008-04-10 06:39:29

Afghanistan 這個國名的拼字滿特別的, 讓人一看就能留下印象, 所以我國中時就會唸了, 但要正確拼出來卻是另外一回事。大概不少人都是這個樣子。 :)

「讓我對伊斯蘭教、穆斯林們的生活,實際的樣貌,有些印象,帶著詭異的遙遠感,卻又曾這麼親近地貼近你。」我倒是曾與一位東南亞的穆斯林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了幾年, 太近觀察的結果, 發現基層穆斯林的宗教情感與媽祖的信徒們倒也無太大差別, 回教既是一種重視教典的正信宗教, 又是與後者類似的民俗信仰, 因此與信徒的生活更是貼切了。不過異教環境也是會改變不少細節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