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30 15:57:51點子佩蒂

醫療與大愛


最近因為把山姆的notebook搶來用
加上感冒,幾乎每天下班就直接回家休息
所以買晚餐的時候,就會順便租個DVD回去”配飯吃”
看了幾部電影之後
我發現汀州路那間小小舊舊的DVD出租店居然還有許多美國影集
大部分我都看過,或者看過部分,或哥哥嫂嫂有收藏
所以挑了一部聽說在美國很紅的「實習醫生」(Grey’s Anatomy)

先看了第一季的前五集
感想一:主角都是帥哥美女
感想二:讓人回想起「急診室的春天」
感想三:好看!感人!要繼續看下去!

說巧不巧
我最近在看的書和影集,剛好都是在講實習醫生
「不要叫我醫生」這本書是一個日本醫生寫的
寫他在當實習醫生時,對於醫病關係以及醫院制度的一些感觸
他裡面講到很重要的一點:
其實醫生和病患應該是併肩作戰的
意思是,病患不該只是消極地被醫治
醫生和病患應該一起討論治療的方法
這樣講可能大家也覺得沒什麼新意
我只是想到,的確大部分的時候病患只能乖乖聽醫生怎麼說
但如果病患能夠更全面地瞭解自己的病症
知道更多不同的治療方式
他們應該也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
讓病患能夠「真正」「參與」「治病」的工作
而不再只是「被治療」

當然作者更認為醫生應該多與病人親近
不要總是把時間花在太多無謂的開會、讀書會、XX會上
又或者說,就算你有再多不得不做的事
還是應該找時間與病人親近、多瞭解他們
這才真正有助於「醫病」,不論是身體的病或是心理的病

能這樣做的醫生不多吧?
也不能說不這樣做的醫生就不是好醫生
因為他們也許覺得把時間花在精進醫術上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也許醫院人手不足,也許制度逼得人不得不講求效率
也許......太多的也許.........
我們只能希望被冷漠對待的原因的確是如此
而不是因為醫生們都忙著賺錢......@@”

看「實習醫生」的時候
總會一邊思考著許多事情
其實我覺得「醫療」是很違反自然法則的行為
生‧老‧病‧死,如果可以順其自然,未必不好
當然在這同時,因為藉著「醫療」,在有些時候,可以延長我所愛的人的生命
所以我又不願意否定它存在的意義

如果是我自己
臨終前我希望能夠有尊嚴的離開
重病時我寧願放棄治療,而多把握和至親好好相處的時光
但如果我的存在,我的多一次呼吸,我躺在病床上的軀體能夠給我的家人多一些安慰
如果他們希望能再多對我說幾句話,能夠多一些時間去慢慢接收現實
那也許我還是會選擇奮戰啊
因為走的人不苦,留下來的人才苦啊~

念新聞所時曾經想以「器官捐贈」作為畢業深度採訪的題目
而我也曾經以為自己可以很豁達地捐贈器官
但慢慢的,開始覺得自己必須顧慮家人的感受
想到如果我不在了,家人還要去面對器捐的一些後續事宜
又或者醫生是不是能夠適當地尊重我的遺體
總覺得還沒有辦法那麼輕易地說服自己
當然這樣是很自私的
或許我需要多看一些器捐的宣導片吧
自己的死亡得以讓另一個人重獲新生、重見光明...
讓另一個家庭能夠有新希望、重拾幸福生活
這的確是種大愛!我會再想想的!
在那之前,等我感冒好一陣子後,該去捐血了!:)

P.S 我相信在醫院工作的草菇,親身經歷了更多,有興趣的人可以去她的Blog瞧瞧(在右手邊有友台連結),妳會很感動一個用心的社工對這個社會的愛與貢獻!:)

Ruru 2007-04-25 09:39:21

很多事情都有模糊地帶,我相信醫病關係也是,
我們討厭醫生的疏離與冷漠還有專業的傲慢,
換個角度想,當醫生與病人親近到某種程度時,
也許可能會影響專業的判斷與執行,
我想親近度的拿捏是很難的。
然而醫生畢竟算是服務業的一種,
要求他們的態度還有資訊平衡,
比較是可期待的目標。

小草菇 2007-04-12 19:07:59

基本上各醫院的社服室都可以受理器官捐贈登錄事宜,我們以前就會問願不願意註記在健保IC卡上,然後我們一段時間會把資料回傳給器官捐贈協會。大家也可到器官捐贈協會線上簽卡,也可以註記在健保卡內。
但就如同我寫過有關器官捐贈的文章,自己的意願反而真的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必須和家人或是配偶得到共識,不然人失去意識以後的事情,真的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畢竟,沒有醫師敢違背親人之意願而執意摘取器官。
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
http://www.organ.org.tw/

小花 2007-04-12 10:01:29

上次看到廣告,是不是用健保卡就可以捐器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