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25 12:21:52Marc

【專論】 伊拉克民主選舉與中東情勢

從去(二○○四)年六月二十八日,美國出奇地提早兩天將伊拉克主權移交給該國臨時政府以來,該政府能否有效處理伊拉克內部矛盾,一直是國際關注的焦點。然而,即使面對不曾間斷的暴力威脅及遜尼派(Sunni Muslim parties)選前揚言杯葛過渡國會選舉的情勢下,伊拉克臨時政府出乎意料地順利於今(二○○五)年一月三十日,舉行伊拉克近半世紀以來的首度民主選舉。雖然過程難免爭議,但這次選舉卻已彰顯出伊拉克在美國移交主權後,不但未如外界預測陷入內戰,反而踏出轉型至民主政治體制的重要一步。

  此次過渡國會主要功能有二,選舉總統、副總統及制定新憲法。其中選舉總統和兩位副總統須獲得三分之二國會議員,即一百八十四席支持,總理和內閣亦須獲得國會半數,即一百三十八席通過。此外,過渡國會須於今年八月十五日以前制定新憲法,並於十月十五日前舉行制憲公投,若通過,伊拉克人民將根據新憲法在十二月十五日前投票選出正式的新政府;反之,則需重新選出過渡國會和重新草擬憲法。

  根據日前伊拉克選舉委員會確認之大選結果,兩百七十五席依各政黨得票率劃分席次,前三大黨分別如下:回教什葉派組成的伊拉克團結聯盟(United Iraqi Alliance)贏得48.2%的選票,囊獲一百四十席,庫德聯盟(Coalition of ethnic Kurdish parties)獲得25.7%的支持,分得七十五席,現任臨時政府總理阿拉維(Ayad Allawi)所領導的聯盟僅獲得13.8%選民的青睞,取得四十席。從投票結果來看,此次什葉派在伊拉克未來的政治發展取得優勢地位,雖仍需與其他政黨合作,但一個由什葉派及庫德族主導的伊拉克,將可能使中東地區產生新的權力平衡。

  根據華盛頓郵報二月十四日的報導,無論是伊拉克團結聯盟或庫德聯盟,都與伊朗互動密切。伊拉克團結聯盟部分成員曾流亡伊朗,且最大派系的民兵成員亦曾在當地接受訓練。而庫德聯盟來自毗鄰伊朗的行省,伊朗更是它長期以來的經濟與政治命脈。由於伊拉克選舉揭曉適逢美國指控伊朗有核武野心、支持極端主義以及侵犯人權,伊拉克的民主選舉對美國中東政策的推展是助力或是阻力,值得未來密切觀察。

  此次伊拉克過渡國會選舉之所以受到國際關注,除了本身首次民主選舉的意涵之外,更關係到美國在阿拉伯世界推動民主的進程。回顧當初美國出兵伊拉克所欲達成的可能政策目標,其中之一便是藉由出兵伊拉克,建立中東民主灘頭堡,進而對中東地區非民主國家產生示範性作用,令其面臨一股不可阻擋的「民主浪潮」,觸發有利於美國的「民主骨牌」效應。然伊拉克戰後重建的種種問題,不僅模糊當初政策焦點,更使得布希總統面臨連任危機。

  而本次選舉順利舉行且投票率超過60%,對布希政府所推行的伊拉克政策可謂取得一定程度的勝利,布希總統亦在其第二任期的首次國情諮文中宣示,伊拉克大選開啟了美國在伊拉克的「新階段」,美國下一階段的工作焦點將集中於協助伊國安全部隊的訓練。雖然布希不願明訂美軍撤離伊拉克的具體時間表,但對布希而言,當前美國外交已擺脫「伊拉克泥淖」之陰霾。

  事實上,從九一一事件到伊拉克戰爭,「單邊主義」或「先發制人」幾乎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同義辭,但「伊拉克泥淖」讓布希體認到,國家有效重建與自由民主拓展是維護美國價值與利益的國際安全體系的兩大支柱。布希總統在第二任就職演說中不斷強調自由的概念,並延伸出和平的根基在於自由的擴大,顯示未來美國外交政策焦點將回歸其推展民主自由的政策基調。對布希而言,當今對美國的威脅不僅來自恐怖組織,支持恐怖主義和謀求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專制國家更是滋養威脅的溫床。

  從甫於二月七日結束,美國新任國務卿萊斯的首次中東之行來看,美國勢必在中東未來的和平進程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對美國而言,伊拉克國會選舉僅是美國在中東地區推動民主自由的起點,選後伊拉克內部派系權力爭奪與駐伊美軍的去留,都將使美國推動中東和平進程面臨更嚴格的挑戰及審視。如何避免中東國家認知,伊拉克是美國用武力強行推行民主的帝國主義征戰的灘頭堡,當中關鍵在於落實布希就職演說中,「美國不會將自己的政府形式強加於不願接受的國家」的實質意涵,如此中東地區或許能結出「民主與自由」的果實。倘若美國仍偏執其所定義的「民主與自由」,外交戰略仍是攻擊型現實主義的思維,而所謂「民主與自由」僅是屠城之木馬,則布希所謂「結束暴政的偉大目標」或許僅是一項不可能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