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9 12:30:13Nintendo

志鴻館

【前言】昨早活大吃早餐時邊看電視新聞邊翻從一旁student lounge拿的「意識報034刊目錄(6/5/2010)」與「動物之聲」,發現本期意識報因舊機械系館將拆除故專題為「機械系特刊」,內容提及一旁志鴻館亦會一併拆除。

http://cpaper-blog.blogspot.com/2010/06/blog-post_3294.html
募起一棟新系館——志鴻館的誕生
http://cpaper-blog.blogspot.com/2010/06/blog-post_9939.html
志鴻館三十年的點滴

沒進去過志鴻館,但有過印象這三個字…久久前的山上時期,因應超媒體計畫「各學院院長學思歷程專訪」,主訪工學院院長提及他與志鴻館淵源。好幾週上課前早上跟院長秘書約時間分段訪談,晚間下課回宿舍聽早上MD錄的內容打逐字稿,打一打睡著,隔天再整理成新聞稿。
----------------------------------------------------------------------------------------------------------

台語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專訪文大工學院長李豐明
【記者陳怡杰報導】

【出國進修之前】
民國四十二年,李豐明進入台大機械系就讀,畢業後當完兵,在賈嘉美牧師的邀請下,到了當時剛創立的Taiwan Christ College(關渡基督書院),負責教授物理、化學、數學等通識課程,李豐明在這邊一待就是兩年。

【機械轉念材料工程-陸志鴻教授的啟蒙】
李豐明唸書時,台大並沒有材料系,機械跟材料混在一起,當時台大機械系裡有三分之一教授專攻材料工程,包括一位陸志鴻教授,李豐明贊其為「台灣材料科學之父」,「陸教授過去以極優異的第二名成績,自日本東京大學畢業,取得材料工程博士後就回台任教,後來還當過台大校長」,李豐明說。

李豐明表示,陸教授當時在台大機械系教材料教的很好,他問李豐明要不要作他的研究題目當作畢業論文。由這個因緣的結盟,李豐明之後到美國就改讀材料。

當時機械轉材料的人並不多,李豐明表示自己可算台灣出國唸材料的第一批,李豐明回憶,「在我前面好像有幾個,但沒有唸成,可能念一半就沒唸了。到我這一屆有四個念成,我們一個到哥倫比亞,一個到北加州的柏克萊,另一個到華盛頓大學,加上我到後來的史丹福,我們四個都拿到材料博士。」

【將美國大學精神帶回台灣】
1975年,為了紀念陸志鴻教授,李豐明和當時幾個跟陸教授學過材料工程的學生籌資捐款,加上一些教育部的補助經費,請台灣大學在台大機械系館旁興建「志鴻館」,主要籌辦一些演講等比較單純紀念性質的活動。

李豐明說,「校友有回饋母校的心」主要是美國大學的做法,當時在台大這是很稀有的事情,幾乎沒有;他們給了台大一個很重要的榜樣。李豐明很希望把這種大學精神帶回台灣

【不可同日而語的材料工程】
過去李豐明唸書時,「材料工程」在台灣不過是個剛冒出一點頭的嫩芽,於工業界也僅是扮演一個補助性的角色,「當然今日已不可同日而語」,李豐明指出,「今天『材料工程』已經獨立成一個熱門的科系,排名甚至快追上電機系,很難想像,當時我們幾個人就這樣出來,沒有什麼特別想法,純粹因為陸志鴻教授,但從那以後就很多人一窩蜂地跟進念材料工程。」

【IBM的工作歷練】
台大畢業後,李豐明先後完成了北卡州立大學與史丹福大學的學位,當時李豐明沒想過要教書,只想趕快到工業界賺錢,學一點紮實、用得上的實務經驗,透過教授推薦,李豐明到IBM工作,做有關材料的東西。他說,「IBM是一個很大的電腦公司,但因為大,分的很細,『電腦的互連連結』是其中一個部門。」在美東的IBM待了十一年以後,李豐明就到美國西部。

【蠟燭兩頭燒-「亞洲商報」與利頓工業公司】
美西的洛杉磯是個很大的城市,台灣有相當多的移民華僑住在洛杉磯,李豐明在洛杉磯幫忙辦了「亞洲商報」,是當時國外第一份中文報紙,主要報導台灣消息,李豐明表示,當時不敢叫「台灣商報」的目的就是要降低政治味道。

李豐明說,那時在國外只有「世界日報」,但它算「聯合報」在國外的分支,雖然也有報導台灣消息,不過言論明顯偏向國民黨。「亞洲商報」比較有對立的味道,較不想報導偏政黨的消息,而以商人想知道的事情為主,包括台灣的經濟狀況等等,希望讓移民到美國的台商,對台灣本島的狀況能更掌握。

「亞洲商報」消息來源來自幾個派駐在台灣的記者,以「傳真」為主要傳遞方式(當時還沒有E-Mail),李豐明就這樣把「亞洲商報」辦了三年。

李豐明晚上到「亞洲商報」報社處理辦報的事,早上則在「利頓工業公司」工作。「利頓」是很大的國防工業公司,李豐明待的部門跟之前在IBM作的東西不太一樣,研究飛機、飛彈等的「控制系統」,著重修正它的方向感、穩定度等。「美國今天武器為什麼排名第一?靠的就是擁有相當出色的控制系統!」李豐明說。

李豐明進一步指出,整個武器的精華可說都在「控制系統」裡面,「何以見得?」李豐明強調,「以美國賣給台灣的F-16戰機為例,裡面的控制系統其實已經跟原先不一樣,美國把一部分拿掉,讓它從『攻擊型』的武器變成『防禦型』,當然主要也跟中共干擾有關,但是台灣也沒辦法,只能這樣買下來。因此如果再細分,台灣的F-16戰機應該是『F-16A』,而不是『F-16C』,相較之下,法國對中共的干涉就顯得較無所謂,賣給台灣的『幻象二千』跟原先構造大致相同,所以才有人說幻象機其實比F-16好用,原因就在這裡。」

民國81年,李豐明到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上班,隔年,李豐明成立「美國利頓台灣電子公司」,並在電子中心擔任了一年的總經理。

【學習與軍方交涉的驚心動魄】
李豐明指出,「利頓台灣分部」公司主要替台灣和美國在國防的控制系統上,商討有無補強的可能。以F-16戰機為例,利頓會再跟台灣的中山科學院談,雖然美國賣的控制系統跟原來不一樣,但利頓公司還可以再賣「一些東西」補強

「講明白點,『利頓』其實是美國與台灣之間『軍購灰色地帶』的交涉點,表面名義上台灣與美國交易,但之後就變成『中科院與利頓交涉』」,李豐明說「因為美國政府要考慮到中共的意思,這個單位也還在營運中。」

李豐明在「利頓」做了一年後就沒有再繼續,他坦承「看了太多軍方的東西」是主要原因。

「軍方不像你想的這麼單純,很複雜,有內幕就對了!尤其在當時台灣還不完全開放的時候,即便1992年已經解嚴,也慢慢有言論自由,但畢竟1996年才第一次民選總統,前幾年算過渡時期,很多軍方的老勢力依然存在,而且權力相當大,連當時李登輝總統也不太有辦法控制,後來發生『尹清楓事件』給我相當大的震撼,我心裡就有『何必再在這裡跟人淌這鍋混水』的念頭,就因為那個事件,之後我就退下來。」

【返回學術界】
1995年義守大學創辦材料研究所,請李豐明去教書,李豐明就在義守大學當了兩年的所長,等整個研究所上軌道後,李豐明改至文大擔任起工學院院長一職。

李豐明說,會接受文大的邀請,主要是因為這個學校在台北。「雖然我是高雄人,不過因為我太太的所有親戚都在台北,且過去我在高雄教書時,有一些活動、研討會在台北辦,我還要從高雄飛到台北來開會,很麻煩。」

「當然義守大學那邊還持續保持聯絡,去年我還和那邊一位教授合作一個研究計畫,畢竟是我創立的,還是很有感情的!」

【業界與學校的比較】
「我還是比較喜歡學校。」李豐明不諱言,學校基本環境比較單純,不脫教書、研究的生活,而且還可以常跟年輕人接觸、一起活動。

提及「再回業界」的可能,李豐明顯得興趣缺缺,「軍方裡頭真的蠻複雜的,很多事情不是你告訴他怎樣,他就相信你、馬上做出決定,沒那麼快。」

如果不再碰偏軍方的工作呢?「如果不要碰那些跟高層談判的東西,單純讓我研究、幫忙訓練專業人才,我還是蠻願意的!「好比當時,我也負責帶一些軍方的人到我的中心來訓練,學用『利頓』的儀器,學會後再讓他們回去。像這一類的教育工作跟我的性格比較合」。

李豐明感嘆,有這個經驗其實也不錯,看到了台灣一些不同層面的問題。

【籌設「電子連接器產業升級促進會」】
因為在IBM長期接觸「互連」技術的研究,1994年,李豐明剛回台灣時,希望將相關技術的風氣在台灣帶起,便創辦了「電子連接器產業升級促進會」(今「台灣電子連接器協會」前身,Taiwan Electronic Connectors Association,TECA)。

「當時台灣相關業者有兩、三百家,不過都沒有一個組織,很可惜,所以我成立『電子連接器產業升級促進會』這個協會,時至今日已有兩百多家業者加入成為會員」,李豐明說明協會由工研院直接指導這些業者,定期舉辦技術性研討會、出月刊,討論技術性與市場動向。

TECA月刊現在已經變成一個相當具影響力的權威期刊,看到這個成果,李豐明相當欣慰。「我在那邊當了四年秘書長,在義守大學教書時還一直兼任。後來實在太忙,才把它交出來給工研院專門的人去營運,改擔任顧問。」

【推廣台灣母語運動不遺餘力】
「我對語言一直很有興趣。」在國外就創辦「亞洲商報」的李豐明表示,其實在IBM工作時,他也曾經創立「台灣語文推廣中心」,一個登記在美國紐約市教育局下,有政府立案的非營利組織。

李豐明說,成立「台灣語文推廣中心」,主要希望教一些國外台商小孩台語。自己負責編教材,但效果有限,「在美國,推動學中文已經很難,何況要推動學台語?「只是有些台商父母認為,台語跟中文不一樣,因為台語是我們的母語嘛,他們寧可自己孩子會講台語,中文的事以後再說。基於這個理由,我們還是持續辦了一段時間。推廣中心的老師由我們訓練,也做台語錄影帶,讓老師聽,讓學生聽,為了省時間做教材,我們還直接把一些電影、卡通的口白抽掉,自己重新灌台語音進去。」回憶起這段過程,李豐明還是顯的津津樂道。

【曠世鉅作-「李氏台語辭典」的誕生】
在美國工作時,李豐明的父親常去看他,當時李爸爸看到李豐明竟然在做台語的推廣,相當驚訝,「他覺得我學理工的,怎麼沒有好好工作,還在搞這個?」但李爸爸並不反對,甚至有點感動。回台灣後,李爸爸以近七十歲的高齡著手編撰台語辭典,可惜的是,編撰工程進行了九年,李爸爸就過世了。

李豐明回台灣後,為了完成父親的心願,抽空找出父親的手稿,繼續寫,花了六年把它補完,「專心的話,其實三年就可以完成,只是當時我已經到義守教書,不很有空,只能斷斷續續的寫」。除此之外,因為程度不一樣,李豐明為了不和父親撰寫部分混在一起,把自己補寫的部分放在最後面,「我補寫部分大概只佔四分之一左右。」李豐明將其命名為「李氏台語辭典」,並以父親名字擺在作者欄,自己則當發行人。

「李氏台語辭典」有附註一些俚語,李豐明表示沒有附很多的原因是因為台灣俚語不勝枚舉、太多了,俚語一多整本辭典厚度大概要變兩倍,方便性會降低。「所以我現在朝數位化發展,跟教育部合作一個計畫:把『李氏台語辭典』轉成電子書、放到網路上供大家查詢,計畫已經進行了,也請文大資科系的老師幫忙,並且錄幾個常使用的真人語音放上去,實音對照。」

關於李爸爸編台語辭典的起源,李豐明說,「我父親感覺在當時的台灣,台語字典實在太少,只有一本『廈門音新字典』,這是台灣最古老的一本字典,而且還不是台灣人編的。『廈門音新字典』是早期一個甘牧師編的,19世紀出版到當時已經過了一百多年,甘牧師自己來台灣學了台語,就編起台語字典,叫『廈門音』原因是甘牧師也到過廈門,希望編一本台灣和廈門(包括一些東南亞居民)都可以用的字典,但是這本很難用,缺點在於它是『字』典,一個字只有音沒有例詞,但一個字可以有很多台語意義,比如『人(ㄖㄣˊ物』、『人(ㄌㄤˊ)名』兩個詞裡的『人』意思就不一樣,所以我編出這本『李氏台語辭典』,『辭典』才有用嘛,因為很多詞有說明附註,才有幫助」!

【台語推廣的新點子-辦台語演講比賽】
已在文大推動3次全校台語演講比賽的李豐明表示,他一直認為在大學提倡學台語的風氣相當必要,「多學一種語言對每個人都好,尤其念工科的,將來出社會一定會接觸到『勞工』等基層人士,『台語』當然是最能直接溝通的方式!你不會溝通,很多工程就會因此受影響,所以我也更鼓勵工學院的學生參加台語演講比賽。我也希望能因此帶動文大、不單單工學院,而是全校性的重視母語的訓練,當然這還有相當難度。」

【「台語是生命的一部分」-我與台語的故事】
在靜宜大學、成功大學等已相繼成立「台灣文學」相關系所的當下,文大卻還沒有「台灣文學系」或者「台灣語言研究所」,李豐明覺得有點可惜,「希望未來幾年文大也能跟上時代潮流、創立『台灣文學系』或者『台灣文學所』,附屬於文學院或教育學院之下」。

李豐明說,「推動台語運動有難度本就無可厚非,台灣經過日本人及國民黨等不停抹殺台灣本土語言的五十年壓制,在過去『講台語整個家庭要處罰』、學校也不能講『方言』、『二次戰後在台灣講台語要罰錢』等措施,這都造成大家對母語出現排斥、不文明的心態,電影、戲劇也是安排工人、流氓、婦女等一些教育程度接受不深的人講台語,然後講國語的都是穿西裝、外表光鮮整齊的人士,這非常可怕!讓後代有『講台語是很粗魯、很低俗』的既有印象,當然現在有慢慢進步了,從一些台語連續劇的推出就看的出來。」

李豐明指出,雖然他會說日文,但並不想推動日文的學習,「畢竟那是外來的東西,只是一種溝通工具,跟『台語是我們母語』的道理有相當程度差別」!

他說,「台語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的思考都是以台語做基礎,對我來說,如果不能用台語理解一個東西,那一定很難理解」;我的意思是,我會先用台語的觀點當成第一步去了解某些問題,當然比較專業部分還是以英文為主。但是很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就比較喜歡用台語的觀念去思考,從『到底台語怎樣表達這個問題?』這個地方下手,就能得到很多靈感,這跟你用國語、用日文去想都不一樣,也就是說我們的台語不單純是個『語言』而已,它的背後還有很多典故、文化、人際關係等等,這在台語裡都能找到很多答案」。

「比如台語中的俗語、諺語就相當豐富,比國語更有趣,只是很少人知道」。李豐明表示,在文大上課時,他常會在黑板上寫幾句台灣俚語給同學看,類似『每日一句』的作法,「也順便給他們教發音、意思是什麼。我舉個例子好了:『第一憨、替人選舉運動;第二憨、種甘蔗會社秤』,前一句是評價早期台灣選舉文化,民眾把選舉看的很沒價值、沒有什麼了不起,因為當時只有一些基層官員如里長等才開放民選,這跟現在差很多;第二憨這一句則是講日據時代,當時日本政府的嚴重剝削台灣農民,那個時候蔗糖很值錢,但是台灣農民常常走很久的路、拿一大袋甘蔗去會社秤斤賣,才只能換到日本當局給的一點點幾塊錢走路工,可是日本人他自己加工出來的糖卻賣得很貴,後一句就在講這個典故。「這兩句話就是對時代背景的一個很有意思的反應,即便以今天觀點來看,已經完全不一樣,但它就成為一種『紀錄』,紀錄當時價值觀的了解。」

【訪談後記—講日文嘛也通!】
訪談過程院長室電話響起,李豐明院長突然以日文開始與對方交談,「剛剛是一個日本的學者,他承諾五月上旬要來文大參訪」,電話後李院長說明。

由於日文相當流利,令我感到相當驚訝,對此,李院長笑著說,「我在美國留學,所以我會講日文主要是自修,當然小時候就會一點,因為我家溝通語言是台語跟日文,父親那一輩經歷過日據時代,而且父親是留學日本的畫家,曾到日本『東京美術專校』進修,就是現在的『東京美術大學』」,李豐明說,每多學一種語言,他就覺得眼界又擴大了一點,拿日文來說,這對自己到日本參加研討會就相當有幫助,也因此能持續跟日本一些學者來往。

李豐明並透露,他有一個女兒的語言興趣跟天份和他差不多,「她的台語是我教的、能寫能講,大學時候她自己又去學了一年中文,所以中文也能說能寫!恰好她的婆家日文很好,現在她也努力學日文,當然英文不必講,她在美國成長的嘛。最後,她就跟我一樣能講英、台、日、中四種語言」!提及子女的教學台語有成,李豐明相當欣慰,「老實講,我父親也一直蠻感動他的孫子可用台語直接跟他溝通,還能寫台語信給他」。
----------------------------------------------------------------------------------------------------------

【後記】訪完這篇交稿後的下學期,我也到另所學校去。超媒體策畫的「各學院院長學思歷程專訪」一直沒有出版,反而2005年10月超媒體刊出「沿溪踏花去 工學院李豐明院長追思禮拜 憶教授一生風範」一文提及李院長於該年9月25日病逝美國。

時至今日,當年的「各學院院長學思歷程專訪」仍未輸出,超媒體主編換到誰也不清楚;時代更迭,志鴻館亦將隨舊機械館拆除重建,以此文紀念李故院長。
Q 2010-06-30 11:03:25

不錯!!年更新一次!!

版主回應
2010的quota還未發。〈志鴻館〉在資料夾躺久,剛好有契機就增補發上。 2010-07-07 1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