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04 05:40:24●_●
Abraham Maslow
一、安全感需求之意義及內涵
所謂安全感需求(safety needs),是指個人需求保護及免於匱乏、威脅從而獲得安全感的需求。安全感需求之滿足,在客觀上的條件,即免於基本生理需求之匱乏,即不必受到外來侵害或危險之威脅;安全感需求之主觀上的意義,即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焦慮、不安、恐懼之感覺。
依心理學家Maslow之見解,安全感需求對嬰兒及兒童和神經質的人特別重要。一般情緒健康的人都已滿足了安全感的需求,而充分的滿足是穩定、安逸及免於恐懼和焦慮。於幼兒及兒童時期,可以表現出對安全感的需求,因他們能明確且即時地對威脅及恐懼作出反應,而成人則在某種程度上已學會對恐懼反應作適度的壓抑;兒童對安全感需求也表現在他能尋求一個有組織、有規律、有次序、可預見(控制)的世界,因此,若給兒童太多欠缺組織及秩序的自由,他們反而會產生憂慮及不安全感。
Maslow的動機需求理論充滿了人文主義的關懷,對人性也抱持較樂觀的看法。他將人類的動機或需求區分為七個層次,而安全感則為最基本需求之一,此理論有被稱為「動機階層說」(hierarchy of motives)或「需求層次說」(hierarchy of needs)者,其內容如下圖。
所謂安全感需求(safety needs),是指個人需求保護及免於匱乏、威脅從而獲得安全感的需求。安全感需求之滿足,在客觀上的條件,即免於基本生理需求之匱乏,即不必受到外來侵害或危險之威脅;安全感需求之主觀上的意義,即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焦慮、不安、恐懼之感覺。
依心理學家Maslow之見解,安全感需求對嬰兒及兒童和神經質的人特別重要。一般情緒健康的人都已滿足了安全感的需求,而充分的滿足是穩定、安逸及免於恐懼和焦慮。於幼兒及兒童時期,可以表現出對安全感的需求,因他們能明確且即時地對威脅及恐懼作出反應,而成人則在某種程度上已學會對恐懼反應作適度的壓抑;兒童對安全感需求也表現在他能尋求一個有組織、有規律、有次序、可預見(控制)的世界,因此,若給兒童太多欠缺組織及秩序的自由,他們反而會產生憂慮及不安全感。
Maslow的動機需求理論充滿了人文主義的關懷,對人性也抱持較樂觀的看法。他將人類的動機或需求區分為七個層次,而安全感則為最基本需求之一,此理論有被稱為「動機階層說」(hierarchy of motives)或「需求層次說」(hierarchy of needs)者,其內容如下圖。
依Maslow之見解,各層次動機需求之間的關聯性,尚顯示如下之特點:
1.最基本的生物需求與生具備,只有較基本的需求獲得滿足後,較高層次的動機方能逐漸顯現其重要性。
2.某一層次的需求至少須獲得局部滿足後,較高層次的動機方能在行為決定上顯示其重要性。
3.若生理需求及安全感需求無法獲得保障,則此兩項需求將支配個人行為,其他較高層次的動機對個人就不具重要性。
4.只有基本需求獲得滿足之後,個人方有可能進一步發生認知及審美等之興趣。
5.動機之發展與環境所提供的機會或條件有重要的關係。
自我實現需求:發現自我完美及實現個人潛能
美感需求:對稱、秩序、
認知需求:認識、理解、探索
尊重需求:尋求成就、展現能力、獲得讚美及認可
相屬感及愛的需求:與他人之親和被接納、相互隸屬感
安全感的需求:感覺安全、掌握環境、免除危險
生理需求:免於飢渴病痛及身體上之不適
二、欠缺安全感之負面結果
少年及兒童欠缺安全感之負面結果,眾說紛紜,實證研究結果亦不甚一致,但可以確定的是,處於弱勢地位的少年兒童,一旦安全感之需求不能獲得滿足,其人格發展及社會適應,除非獲得強有力的支援及補救,勢必面臨困難。
依驅力理論(drive theory),安全感需求未能獲得滿足,將形成挫折,進而引發攻擊行為(挫折攻擊假設)。依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則安全感需求未能獲得滿足,是一種嫌惡的經驗,它足以引發情緒的衝動,進而引發(1)依賴;(2)退縮或退化;(3)攻擊;(4)心身性症狀;(5)使用藥物或酗酒等無力感的行為;(6)追求成就;(7)建設性地解決問題。
若安全感需求未能獲得滿足,當然形成挫折情境,並引發各種不同之反應,社會學習理論似較可採。但對處於弱勢的少年兒童而言,安全感需求未能獲得滿足,期其能將挫折轉化(昇華)為追求成就(6)或建設性地解決問題(7),似乎是強人所難。
亦有學者認為,受虐、受疏忽之兒童常會產生情緒困擾、偏差行為、精神異常、死亡等結果,包括:
1.難與同儕建立友誼。
2.使用不成熟的心理防衛機制。
3,智能發展退化。
4.社會行為退縮,形成社會疏離(最極端之形式:自殺)。
5.反社會行為(含攻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