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09 00:34:53野孩子
來個回首第一發~三年一度東港王船祭。
唉唷,仔細一看這相片的日期,
很不得了啊!居然是去年10月20日!!
不小心把去年的遊記給擺放過期了...
如今拿出來回鍋重炒,
不是老人家我沒了該寫的東西,
只是很剛好有個小妹提到她的另一半是東港人...
那這篇就讓她瞧瞧到底「三年一度東港王船祭」究竟是多麼隆重且盛大!
東港平安祭典中的「王船祭」,對於諸多瘟神疫鬼以及魑魅邪煞等,
都採取「先禮後兵」的懷柔、威嚴兼具的立場﹔
故說是「和瘟」,「和」表示溫和勸說,以示和好,即是和解、和和氣氣。
其實也有部份大陸沿海地區就使用中性的「送瘟」,
甚至於是「遣瘟、斷瘟」的強烈字眼。
但在臺灣都是先用「和」的手段,如果不聽,或仍未奏效﹔
接下去就毫不客氣的用「法」。
「法」既:法術、法力,乃是逼迫性的「押煞」,押之、壓之,使之就範。
因此整個「和瘟押煞」的儀式,就既有著懷柔也有著威嚴。
而在一旁觀賞的群眾,則在嚴肅的儀式中,
也能夠深刻感受到另一種殺氣騰騰的氣氛。
東港的地方習俗,大家都較習慣於在王府內服侍大千歲等以求獲福。
其實真正透過神聖、神秘又莊嚴的道教儀式,
不僅能向諸天仙聖祈求賜予不可思議的功德,並藉由仙尊「非常好」的願力,
剋制瘟疫所代表「非常壞」的破因,
使得地方得以再度「風調雨順、合境平安」。
也由於每三年一科的王醮科儀,使得東港地區的民眾和來自外地的信眾,
都能藉由儀式的重複演出,齋戒身心後,得以沐浴神恩。
所以「王船祭」必須按照傳承久遠的道教科儀演法,
它不僅是王醮中不可或缺的行事,更是迎王祭典中的主角地位。
東港「王船」自民國六十二年以木造方式製作以來,
「王船」本身即逐漸成為整個平安祭典的焦點所在。
王船的尺寸之大、用材之精、型制與裝飾之美,
亦成為本省各地的王船祭典當中相當出色者。
由於「王船」是代天巡狩千歲爺所乘之「神船」,
也是「千歲爺」為鎮民押送疫鬼邪祟的「法船」,
故王船的興建與請王、送王等重要儀式也就密不可分。
「王船」從起造、完成開光、遷船以至於遊天河,
皆在東港信眾的心目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耗費巨資以建造王船,早已成為東港三年一度的重大慣例,
而精緻出色的王船更是東港民眾一向引以為傲的事。
由於「王船繞境」具有重要的押煞逐疫意義,
所以傳統上都必須將王船先繞行於鎮內的重要街後,再入廟舉行添載。
身軀龐大的「王船」在多數不算寬闊的東港街道中繞行。
這種壯觀的「陸上行舟」景象,
是東港整個平安祭典中送「千歲爺」遊天河之前,最為引人注目的活動。
多年來已成為東港「王船祭」的主要特色,
而歷年來遷船時所吸引的觀光客數量也就僅次於送王時的「遊天河」。
參考資料【東港鎮文史學會】
瞧瞧在東隆宮金碧輝煌的牌樓下,聚集了多少人潮?
滿坑滿谷的人群,把小小的東港鎮擠的水洩不通、徹夜喧鬧!
東港東隆宮是本省著名的王爺廟,主祀溫府千歲。
東隆宮建於清康熙45年(西元1706年),迄今已快300年歷史。
康熙年間,相傳東港鎮鎮海里海岸上發現神木漂來,
上書有『東港溫記』字樣,神靈顯示溫王欲在台灣定居,
東港居民將神木依長短大小興建溫王爺廟,名為東隆宮,
此即為台灣溫王信仰之開始。
東隆宮主祀溫府千歲,相傳溫府千歲姓溫名鴻字德修,
生於隋煬帝大業5年(西元609年)歲次己已年11月1日。
山東省濟南府歷城縣白馬巷人,適逢唐代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微服出遊,
遇險困危,溫鴻捨身救駕,功居其首,皇帝親賜他進士出身,
其時救駕者共36人,亦一併賜封進士,並與他義結金蘭。
太平盛世,36進士奉旨巡行天下,宣揚大唐德威,
一次航船出巡不幸在海上遇險,36人同時罹難,太宗痛失功臣,
信其成神之說,追封『代天巡狩』,頒旨全國建廟奉祀,並下旨建立巨舶,
名為「溫王船」,王船上御書「遊府吃府,遊縣吃縣」八字,
敕告天下,封溫王船所到之處,百姓府官一體奉迎,均應殺豬宰羊設祭,
以慰溫王在天之靈。
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東港發生海嘯,濤天巨浪,
淹沒太監府,東隆宮淪陷滾滾駭浪中,險象環生,
當時,避難他處的莊民皆欲搶救王爺金身,士紳林合於是發動信眾,
駕筏劈開廟殿后壁,及時搶救王爺神像,剎時之間,神廟坍塌瓦解,沖逝無遺。
信徒見此異象,更堅定對溫王爺的信仰。
歷經大變的東港亟待重建,溫王爺適時諭示,擇定「浮水蓮花」穴地新廟址,
信眾集腋成裘,匯流成海,終於完成嶄新的東隆宮。
得風水之賜,每逢颱風海水倒灌或山洪急泄期,低窪地區常有淹水之苦,
然東隆宮卻絲毫未受影響,誠乃一大奇蹟。
參考資料
【東隆宮廟史】
與http://www.cultural.pthg.gov.tw/museum/localgroup/dogan-3.htm
有關於「燒王船」、「溫府千歲」等事,這只是其中之一的說法,
寫出來只是讓大家參考罷了。
不過我要說明的是,是照片中一頂頂華美的寶蓋,
走在陣頭中,由人力扛起並旋轉,
使得整個陣頭多了些隆重、沈穩的感覺。
東隆宮建於清康熙45年(西元1706年),迄今已快300年歷史。
康熙年間,相傳東港鎮鎮海里海岸上發現神木漂來,
上書有『東港溫記』字樣,神靈顯示溫王欲在台灣定居,
東港居民將神木依長短大小興建溫王爺廟,名為東隆宮,
此即為台灣溫王信仰之開始。
東隆宮主祀溫府千歲,相傳溫府千歲姓溫名鴻字德修,
生於隋煬帝大業5年(西元609年)歲次己已年11月1日。
山東省濟南府歷城縣白馬巷人,適逢唐代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微服出遊,
遇險困危,溫鴻捨身救駕,功居其首,皇帝親賜他進士出身,
其時救駕者共36人,亦一併賜封進士,並與他義結金蘭。
太平盛世,36進士奉旨巡行天下,宣揚大唐德威,
一次航船出巡不幸在海上遇險,36人同時罹難,太宗痛失功臣,
信其成神之說,追封『代天巡狩』,頒旨全國建廟奉祀,並下旨建立巨舶,
名為「溫王船」,王船上御書「遊府吃府,遊縣吃縣」八字,
敕告天下,封溫王船所到之處,百姓府官一體奉迎,均應殺豬宰羊設祭,
以慰溫王在天之靈。
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東港發生海嘯,濤天巨浪,
淹沒太監府,東隆宮淪陷滾滾駭浪中,險象環生,
當時,避難他處的莊民皆欲搶救王爺金身,士紳林合於是發動信眾,
駕筏劈開廟殿后壁,及時搶救王爺神像,剎時之間,神廟坍塌瓦解,沖逝無遺。
信徒見此異象,更堅定對溫王爺的信仰。
歷經大變的東港亟待重建,溫王爺適時諭示,擇定「浮水蓮花」穴地新廟址,
信眾集腋成裘,匯流成海,終於完成嶄新的東隆宮。
得風水之賜,每逢颱風海水倒灌或山洪急泄期,低窪地區常有淹水之苦,
然東隆宮卻絲毫未受影響,誠乃一大奇蹟。
參考資料
【東隆宮廟史】
與http://www.cultural.pthg.gov.tw/museum/localgroup/dogan-3.htm
有關於「燒王船」、「溫府千歲」等事,這只是其中之一的說法,
寫出來只是讓大家參考罷了。
不過我要說明的是,是照片中一頂頂華美的寶蓋,
走在陣頭中,由人力扛起並旋轉,
使得整個陣頭多了些隆重、沈穩的感覺。
華麗的千歲鑾駕,除了沈重的轎子,
現在還多了閃閃發亮的燈泡與發電機的重量,
使得五彩繽紛的轎子,變得更加的沈重了!
所以王船祭中,在「陸上行舟」這階段裡,
大多數的鑾駕都是架在輪子上,由人力拖、推行,
並非其他陣頭中常見到由人力扛起並使上下劇烈擺盪的鑾駕!
多了些華麗卻市儈的氣息、少了些鄉土而道地的風情。
東港有七個角頭莊落因配合祭典的需求,而成為東港祭祀七角頭,
下頭角、頂頭角、下中街、崙仔頂、頂中街、安海街、埔仔角等七角頭,
東港的代天巡狩千歲爺共有五位,加上中軍府、溫府千歲共七位神祇,
其七位千歲爺的神轎及王船船具,就由東港七角頭轎班負責。
所有的轎班人員皆是義務性質,且是父傳子、子傳孫,代代延續,
由於不計辛勞的付出,因而特准入府謁駕敬王的殊榮;
七角頭負責那位千歲爺的神轎肩扛,每科年皆有所不同,
近幾科年皆在送王後三天,以抽籤方式為準,此為每科年所作的第一個程序。
角頭為東港早期移民時代的地區勢力組織,
各角頭上都有主要廟宇作為力量凝聚的中心。
參考資料 【奇摩的知識】
打更的阿伯,只要小亭內的警報器一響,
阿伯就要開始大肆的敲著那面鑼,
宣告一頂鑾轎將要進來東隆宮的廟埕!
一群觀光客,例如像是我,拿起照相機就對著阿伯猛拍,
不知道阿伯會不會很不好意思啊?
或者是他根本已經不得不適應了?!
阿伯就要開始大肆的敲著那面鑼,
宣告一頂鑾轎將要進來東隆宮的廟埕!
一群觀光客,例如像是我,拿起照相機就對著阿伯猛拍,
不知道阿伯會不會很不好意思啊?
或者是他根本已經不得不適應了?!
廟埕前拜天公的香爐,彷彿是呼應這晚的熱鬧,
轟轟烈烈的發起了爐!
在現在寒流來襲的日子裡,
望著發爐的火光,更讓人渴望溫暖的春天快點來啊!
【嗯...這就叫做待續】
上一篇:來喔!來去鶯歌看陶瓷!
下一篇:燃燒吧!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