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育-淡定的教養智慧
淡定的教養智慧─斷捨離三心法,父母學放手
「放手」不是指孩子滿幾歲那天,我們就再也不管了;更不是像風箏斷線那樣與孩子斷絕關係,而是想像自己是全力推火箭升空的引擎,在每個必須脫落的時刻,相信孩子會因此而飛得更好。
淑慧在銀行當出納,有國一的女兒和小三的兒子,她自認是「虎媽」,但
有時又慈愛過頭。每天她八點下班回到家,扒完飯是另一場硬戰的開始。怕小
三的兒子太胖長不高,她每天盯他跳繩一百下,然後弄水果、熱鮮奶,趕快陪
兒子一起寫作業。一看到兒子筆順不對,她說「橡皮擦拿來」,兒子淚珠馬上
滾下來。只要淑慧口氣和臉色一變,兒子就猛眨眼,醫生說他眼睛沒問題只是
過敏,先生說他是對「媽媽」過敏。因為夫妻工作忙,除了安親班以外又幫兒
子報名書法班。淑慧想「既然補了就要有效果」,為了書法班的比賽,淑慧比
兒子還緊張。愈是催他練,兒子愈不練,母子火氣大到連公婆都看不下去,要
先生勸勸媳婦。
認真好媽媽淑慧常常沮喪的自問:「為什麼當媽媽這麼累?」
現代父母比以前做得更多,安排更周詳,用心用力、挫敗感卻更深。
你有「育兒苦勞症」嗎?
孩子小時候擔心他身體不好、長不高;上了學擔心他成績不好、教了壞朋友、
遇到惡老師;直到上大學還在擔心他沒辦法自己起床、洗衣、自理生活……被焦慮
綁架的父母,做死做活,承擔了一切責任,還要被標籤為「直升機父母」,擔心自
己的疼愛豢養出社會公害「葉少爺」……
「焦慮父母症候群」似乎已是舉世父母的通病。日本的新手媽媽容易在小孩剛
出生時照顧過度,引起身心不適、疲憊卻不自知的「育兒苦勞症」。現代日本父母
經歷了泡沫經濟、大震災,看不到未來,擔心孩子也在人生戰場上跌跤。因此將孩
子的未來當成自己的使命,確保孩子在升學上不能有任何一點閃失。
美國《紐約時報》曾報導,許多大學新生的父母陪孩子報到後,因擔心孩子而
在校園裡徘徊不願離去,甚至在學校附近租房子住,以便隨時提供協助。《紐約時
報》更形容,多年前引起全球熱烈討論的「直升機父母」,已經升級成更為貼身且
難以擺脫的「魔鬼沾父母」了。
「這話或許父母不愛聽,但有時你必須對孩子放手,讓他們單飛,他們才能長
大,」加拿大心理學博士湯姆森(Michael Thompson)說,父母必須開始學習如何
慢慢往後退。
說「放手」談何容易?在退與進之間,什麼時候該扛起責任?什麼時候該放下
負擔?已經成為現代父母必修的「放手學」。如今談孩子的教養,比「該做些什
麼」更迫切需要的,是「該放下什麼」。釐清的前提是:父母如何了解自己,在教
養的過程中,不讓個人的欲望、情緒、企圖與缺憾主導自己。父母能區分「孩子的
需要」與「自己的需要」,才能掌握管教分寸和界限,進退得宜,在焦慮的氛圍中
享有「淡定的教養人生」。
父母學淡定,從斷捨離開始
現代父母要學會放手,得先學會「斷」、「捨」、「離」三件事。斷捨離原是
瑜伽哲學(斷行、捨行、離行),鼓勵人從外在身體的修行,帶來內在心靈的
改變。日本整理專家用這概念創造出一套「雜物整理哲學」,在日本掀起一陣透過
整理、整頓來療癒內心的風潮。日本媒體也將斷捨離的概念,衍生運用到放手
的教養。父母要常常思考的三大「斷捨離」心法是:
「斷」絕對孩子不需要的幫助。「捨」棄對孩子多餘的安排。「離」開「不
能沒有我」的執著。
<本文截至2012-07 親子天下雜誌 36期 作者:李宜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