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3 21:46:49MINA

〈全球觀測站〉同住盡孝道 台灣人讚

〈全球觀測站〉同住盡孝道 台灣人讚


美國社會風俗及國家體制架構對三代同堂是很不友善的。(路透)
台灣人應了解並珍惜現有的社會資源,不要盲目學美國對待老人家那一套。(路透)

文/文魯彬

去年11月起我離開台灣10個月期間,大概很少人會相信,我是在美國全心全職陪伴照料父親。

快60歲的我回到父母身旁,重拾與九十多高齡的雙親共同生活,才感到老人家各面向問題的嚴重性,包括現今美國社會既定模式所造成的、父母不麻煩子女的心態,以及子女因錯誤感覺而誤判父母的需求。

母親在今年2月先一步離世,父母結縭相伴70年,父親非常依賴母親,從未獨自面對過社會,原身體健朗還可游泳,忽然手腳衰弱加上喪偶,可見老人家在身心靈的焦慮及焦躁。

6月及8月我因有要事,曾回台灣兩趟做短暫停留,每天早上打電話向在美國的父親問候,他就聲淚俱下訴說人生無趣。基於對父親放不下心,我放棄多年來盡量不搭飛機的自我減碳要求,及降低個人生態足跡也暫拋一邊,甚至幾乎放下在台灣的一切工作,就單純待在美國照護父親,以致許多夥伴或「敵營」都感到奇怪:文魯彬怎麼忽然消失在環保運動場上?

<美式思考>理性對待 少了同理心

35年來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台灣,兄姊雖然年年都會回亞利桑那州圖森(Tucson)探望爸媽,不過是非常表面的。

兄姊在探望雙親時,並沒有住在家裡,反而選擇住在飯店,減少了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而父母對待兄姐就像「招待客人的爸媽」。兄姊對雙親生活情形是狀況外,或許也不想了解,而實際情形是:爸爸近幾年來獨自照顧媽媽,身心壓力很大。回去後我發現情況很糟,但我很認分地把自己當作外國人,凡事都會請教兄姊,事後發現他們也搞不清楚父親真正的需求,「九十多歲高齡的爸爸現在真正需要的是與家人同住」。

母親過世後,我就聽從姊姊的工作分配,也不好意思說什麼,反正美國人有他們處理事情的模式。在父親也同意之下,我就把九十多歲的他,從與母親定居32年的亞利桑那州圖森遷移到奧勒岡州二哥家。

不久之後,才發現爸爸所需要的照顧並不是那麼單純。於是姊姊就開始遊說爸爸搬到她那邊威斯康辛州的麥迪遜。因在台灣待久了,認定父母住子女家乃天經地義之事,於是我與父親都誤以為是要住到姊姊家,沒想到姊姊反而安排爸爸住進一家專收失能的安養院,心想荒謬至極,尚能自理生活的父親哪堪待在那離天堂更近的地方?

我陪父親忍耐了兩週,找到可安身之公寓後,迅速「逃離」那家安養院,姊姊非常不以為然說「難道台灣沒有這種地方嗎?」我沒有理由怪兄姊,一直以來,爸媽就傳達「不可能和孩子同住」的訊息;另外,美國社會風俗及國家體制架構對三代同堂是很不友善的,這也是美國與我心目中的台灣社會侍奉父母差異最大之處。

雖然兄姊一片好意,擬找住家附近安養院,以便就近照顧父親,但我認為當時根本不應接受兄姊的搬家指示,其實應讓爸爸繼續住在他習慣的環境,就算他會觸景想到媽媽,也勝於讓他待在缺乏歸宿感、安全感且不熟悉的環境。姊姊當護理人員,用職業的角度處理父親安頓的問題,卻缺乏同理心。

<贊同台灣>老人照護機制 找到下一步

在物質上我比很多人有較佳的條件,所以可以放下台灣的一切,長期滯留美國盡孝道,也算是福報。

這一年,我檢視了美國對待老人的機制,心裡更讚許台灣子女與父母同住盡孝道的這塊,真不願意看到台灣風氣正向美國個人主義社會風俗及制度傾斜。台灣人有很多符合老年人身心靈需求的一些傳統有溫暖的做法,下一步我將會關切銀髮族、子女家人、與社會相輔相成照護制度的建構。

同時,因為這段時間有很多機會重新認識我的「故鄉」美國,讓我更加肯定當年留在台灣是非常正確的決定,也感謝台灣社會給我一些對待老人和「家」的基本概念,我會加倍努力讓更多台灣人了解並珍惜現有的社會資源,而不要盲目地學美國對待老人家那一套。

(作者為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創辦人,2003年放棄美國國籍,正式歸化為台灣公民,參與台灣環保運動)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nov/12/today-family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