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介入空間 … 轉角遇見美
把水泥堤岸「擦掉」好讓東海湖恢復原來地貌、將破瓦殘磚改造成美感教育場所、讓自行車道與藝術和生態結合 … 當藝術「軟性低調地介入公共生活空間」,文化不再遙不可及!
打破藝術「空間占領」的孤僻特質,文建會現正推動的「藝術介入空間」計畫,本著「公共空間需要什麼,藝術創作能為它盡什麼力量?」的基調,將藝術引入公共生活空間,生活美學的效應持續發酵中。
■ 地方文化 - 承載藝術創造
「藝術介入空間」是文建會積極推動的「生活美學運動」的主軸,希望以地方文化承載藝術創造的模式,著重在社區參與和交流,藉由藝術家和民眾一起從事藝術活動的模式,讓藝術深入居家環境,進一步重新建構在地人力、喚醒居民對在地及環境的認同。
■ 審核過關 - 補助五百萬元
此一計畫去年底啟動,從全台各地六十八個提案中,遴選出十五個執行單位,每案以三百萬至五百萬元預算,深入社區、打破藝術藩籬,實施以來廣獲迴響。目前第二期徵件,總預算約六千萬元,獲審核通過的計畫,最高可獲得新台幣五百萬元補助。
文建會主委黃碧端希望,為期五年的生活美學運動,每一年都能選出優秀的計畫,讓土地長出藝術的花朵,讓藝術豐富生活的空間。
■ 土溝村民 - 彩繪農舍牆面
過去,文建會曾執行具實驗性、被視為「藝術介入空間」先驅的「公共空間藝術再造計畫」。如:由台南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與台南藝大建築所合作的「平安竹仔腳」環境改造計畫,即以土溝村的農舍牆壁、空地及大樹下為重點,在鄉間營造藝術化空間,最近獲第二屆公共藝術獎的「最佳民眾參與獎」肯定。
■ 拆除堤岸 - 東海湖水連天
東海大學針對「藝術介入空間」提案的「擦掉酖酖東海湖公共空間再造計畫」,則可說是東海大學「校園放牧」公共空間藝術計畫的延伸。「擦掉」採減法美學概念,由東海大學師生率民眾參與「推牆、鋪沙及闢路」行動,拆除兩百多公尺長的湖邊水泥堤岸,接著鋪設三百多立方的細石,將讓東海湖恢復原有地貌,地與水從此不再有隔閡,可望成為台灣「減法」藝術的指標。
嘉義北勢文化發展協會提案的「大莆林聚落‧藝術輪軸線創作計畫」,試圖讓自行車道與藝術、生態相結合,邀藝術家和民眾在公共空間創作,既貼近生活的美感經驗,同時認識土地與生態,正朝向永續經營的藝術環境理想邁進。而隨著一個又一個「藝術介入空間」在各地啟動,生活美學的無限可能也開啟了我們的視野。 【聯合報╱周美惠 】
上一篇:♥ 男生必看 ~ 哄老婆秘笈
下一篇:倘若你恰好坐到了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