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7 22:25:53淡雅

「信願念佛」—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印光法師文鈔全集》(包含增廣、續編、三編、三編補)中包含豐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以下為〈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希望您細細品嘗,並落實於生活,調整心態,轉變人生!

相關文章連結如下,請多多分享流通:http://mouniassn.pixnet.net/blog/category/3201188

 

分禪淨界限(1)禪淨理體無二,事修則天壤之別

 

原文: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潙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云:初心從緣,頓悟自性,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盡除現業流識

 

弘辨謂:頓悟自性,與佛同儔。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須假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長沙岑謂:天下善知識未證果上涅槃,以功未齊於諸聖故也。所以五祖戒又作東坡,草堂清復為魯公。古今宗師,徹悟而未徹證者,類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絲毫惑業不盡,生死決不能出。

 

淨土則具信願行三,便可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永出生死。悟證者頓登補處,未悟者亦證阿鞞。所以華藏海衆,悉願往生。宗教知識,同生淨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懇心。故得感應道交,由是速成正覺。

 

為今之計,宜屏除禪錄,專修淨業。於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聲或默,無雜無間。必使念起於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風。是以觀音反聞聞自性之功夫,修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淨業。即淨而禪,孰妙於是。(正)與海鹽徐夫人書

 

譯文:禪與淨土,理體本來無二;若論事修,則有天壤之別。禪不徹底覺悟自性,不能超出生死輪回。所以溈山說: 假若頓悟正因,按次序漸修,便能出離六塵。生生世世若能不退,成佛決定可以期待。又說:初發心修行,根據各自遇緣不同,雖然頓悟自性,然而還有無始以來的習氣,未能頓盡,必須教他盡除現業的意識心和惡習氣。

 

弘辯說:頓悟自性,與佛同等,然而還有無始習氣未能頓時消盡,必須在實際修行中加以對治,使悟性落實到實踐中去。如人吃飯,不是吃一口就飽了。 」長沙岑禪師說:天下善知識,未證果地涅槃,因為功德沒有達到與諸佛相同的地步。所以,五祖戒忍禪師轉世做了蘇東坡,草堂清轉世做了魯公。古今許多禪宗大德,徹悟而未徹證的,這類事大多如此。這是因為他們在修行中,只依靠自力,不求佛的加持,事實上只要還剩有一絲一毫的惑業沒有斷盡,生死決不能出離。

 

淨土法門,則只要具備信、願、行三資糧,便可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永出生死。開悟者頓登一生補處,未悟者也證得阿鞞跋致。所以在《華嚴經》上,華藏海會大眾,都發願往生西方極樂。宗門與教門的一切善知識,同生淨土。其成功的秘訣就在於全仗佛力,再加上自己懇切唸佛之心,故得感應道交,因此速成正覺。

 

為今之計,應該放下禪宗記錄的公案,專修淨業,於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或出聲,或默念,無夾雜,不間斷。必定要使念起於心,聲入於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而久之,自成片段。親證一心不亂的念佛三昧,自然知道西方宗旨和趣向。因此,能夠以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的功夫,修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淨業,即禪即淨,最妙不過了。

 

「信願念佛」—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信願念佛」—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