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6 14:08:42淡雅

「信願念佛」——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印光法師文鈔全集》(包含增廣、續編、三編、三編補)中包含豐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以下為<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希望您細細品嘗,並落實於生活,調整心態,轉變人生!

 

相關文章連結如下,請多多分享流通:http://mouniassn.pixnet.net/blog/category/3201188

 

詳解觀世音菩薩和普門品

 

原文:觀世音菩薩,於往劫中,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雖則安住常寂光土,而復垂形實報、方便、同居三土;雖則常現佛身,而復普現菩薩、緣覺、聲聞,及人天六道之身;雖則常侍彌陀,而復普於十方無盡法界,普現色身。所謂但有利益,無不興崇;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普陀山者,乃菩薩應迹之處,欲令眾生投誠有地,示迹此山;豈菩薩唯在普陀,不在他處乎?一月麗天,萬川影現,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現全月。若水昏而動,則月影便不分明矣。眾生之心如水,若一心專念菩薩,菩薩即於念時,便令冥顯獲益。若心不志誠、不專一,則便難蒙救護矣。此義甚深,當看印光文鈔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名觀世音者,以菩薩因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眾生稱名之音聲而施救護,故名為觀世音也。普門者,以菩薩道大無方,普隨一切眾生根性,令其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如世病有千般,則藥有萬品。不執定一法,隨於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處,而點示之。如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各各皆可獲證圓通。以故法法頭頭,皆為出生死成正覺之門,故名普門也。若菩薩唯在南海,則不足以為普矣。(正)復酈隱叟書

 

譯文:觀世音菩薩,在過去久遠劫中,早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只是因為慈悲心切,雖然安住在常寂光土,但又垂跡於實報莊嚴、方便有餘、凡聖同居三土;雖然常現佛身,但又普現菩薩、緣覺、聲聞,及人天六道之身。雖然常常侍奉在彌陀身邊,但又在十方無盡法界,普現色身。所以說只要有利益眾生的事,觀世音菩薩無不使之興盛。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應跡之處,觀世音菩薩示現在普陀山,是想讓眾生虔誠禮拜有個地方,豈是菩薩只在普陀山,而不在其他地方?一月高懸天空,大地萬川影現,即使小到一勺一滴水中,各各都現全月。若水昏濁而動盪,則月影就不清楚了。眾生之心如水,若一心專念菩薩,菩薩即於念時,就在冥冥之中顯靈使眾生獲益了。若心不至誠,不專一,就難蒙菩薩救護了。此義很深,應當看《印光法師文鈔》中的《石印普陀山志序》便可以明白。菩薩名叫「觀世音」,是因為菩薩在因地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眾生稱菩薩名號的聲音而施救護,所以名為「觀世音」。「普門」的意思,是因為菩薩道大無方,普隨一切眾生根性,使他們就路還家,不單獨只建立一個法門。如世人病有千般,那麼藥也有萬品。菩薩不執定一法,而是根據眾生所迷之處及其易覺悟之處,去點化他。如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各各都可獲證圓通佛果。因此法法頭頭都是出生死、成正覺的法門,故名「普門」。如果菩薩只在南海,則不足以為「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