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5 17:09:07淡雅

若愚自知愚,是名為智者

以下是許師姐自述,來文照登:

    先生得知我請精舍將善書寄來家中,並幫忙發善書時,顯得很不諒解,並且起很大的煩惱,一再要求我不要再與你們聯絡。當這個「境」現前時,我努力思索著我當如何以所學來化解這個違緣。

 

    首先我想起,大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我要策發對他的「悲憫心」,而不能與他對立,不但不能與他對立,還要對他「觀功念恩」,這些都是師長教的。

 

    先生反對我是出於「關心」,怕我被騙,影響平靜的家庭生活,所以我要「感謝他」, 要觀他的「功德」,而不是觀他的「過失」。由於佛門中出了一些弊案,難怪他會擔心,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師長教我,別人做對事情,我要「隨喜」他,別人做不對,我要「悲憫」他,不管對方做對或不對,對你來說都是增長功德,否則看他不對就「輕視」他,看他做對就「嫉妒」他,結果同樣的對或不對,你總歸在「自己傷害自己」。而今他障礙我,一定是我過去世曾造下障礙他的惡因。如今「業感果」,我要「歡喜接受」,更要勤修「懺悔」,而不是「抱怨」。(業果的法則,如日月當空。)

 

    師長也教我們,遇到不好的境也要歡喜,「那有什麼關係,他做他的,我做我的,做完了,這一世我把我的這個前面欠的還掉了(銷業),以後,下一世,我們各走各的,我上我的天堂,然後等到我上完了天堂,再來救他」,你想到這裡好高興,絕對不會抱怨,這個就是「觀待於他」,對他絕不棄捨。

 

    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他做好,你也不嫉妒,他做壞,你也不嘀咕,很清楚,很明白,而你自己一直在高興,功德是一直在增長,眼前歡喜將來果報是圓滿的。天下那有比這個更好的事情,如果碰到一點挫折,就苦苦腦腦,這實在是完全弄錯了,是顛倒了,凡事皆要「正面」思考,當我們面向陽光時,影子便在我們的身後。

 

    師長教導我們,在遇到逆境挫折時,要慢慢的學會依靠「法」得到快樂,得到支撐。所謂法是依佛教誡取捨善惡。當自己面對痛苦時,一次又一次的以法為依止,這樣的習慣練成了以後,不但能變得堅強,而且生命變得自由。無論你得到別人的「讚賞」或別人的「批評」。總之在法上,你在內心「降伏煩惱」的那一份喜悅,是誰也奪不走的。時常觀察檢擇自己內心之起心動念,是否跟法相應。如理思惟,如理觀察,去除雜染,斷惡修善。而不是拿法老看別人的不是,法是拿來觀察自己,反省自己的。

 

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為智者。」

    在發善書之過程中,令我覺得很快樂,土地公廟我放2-3本,素食館則多放幾本。有一家素食館剛開始我放三本,隔兩天去看,全被請光了,再放六本,隔五天去看,又被請光了,這店是以塑膠架子(不大)擺在走廊,人來人往,流通速度很快,我一星期補兩次,因有別的善書、錄音帶要放,我不敢一次放太多本;我也有去放私人診所,每間放兩本,只要本數不多,他們也都很樂意。有時乘車時,我會送給司機先生。等車時會送給一起等車的人。郵局、文具店、書局、照相館之櫃台也會放幾本,游泳池也會放一些,在等孩子學游泳之家長也會取閱。能把這麼好的書傳出去,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也很快樂。

 

    有些廟宇我看有人放了十幾二十本,便不再去放,我根據書中所說的「數量少,點要多」之原則去放。有些土地公廟若未先問清楚就放,聽說有的被當成資源回收處理掉,那就可惜了。所以我事先會先問清楚,是否可放?對方同意了,我再放,在公園散步時,我也會介紹人看。

 

    總之這麼好的書要廣為流傳,讓有病苦者或煩惱者,得到快樂,得到解脫,能讓他人離苦得樂,自己也會得到快樂。讓人明白如是因,感如是果。欠人的,歡喜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述結束)

 

    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言:「何者為善?唯行道善。何者最大?志與道合大。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無怨,必為人尊。何者最明?心垢除、惡行滅,內清淨無瑕;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未見之萌,得無不知、無不見、無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乎。」以下為 聖嚴法師所註解:

 

    什麼最好?修學佛法最好。什麼最大?修學佛道志願最大。什麼最有力?忍辱最強健且柔韌有力。什麼最光明?斷除煩惱最光明。

  

  何謂忍辱?刀砍硬的容易,越軟則越難。同理,人越剛強越易受損,越柔軟越能保護自己,故忍耐心越強,力量越大。俗謂:「小不忍則亂大謀」,所以能忍最好。

  

  怎麼樣最光明呢?斷除煩惱最光明;真正的光明是可以由一時直到永遠。很多人認為佛菩薩有神通是很玄妙神祕,其實這並不神祕,而是因為佛菩薩的心地光明,所以看得清楚、知道得多。凡夫心中藏污納垢,如何能看到東西?所以,凡夫的神通不可靠,佛菩薩的神通才可靠,才能知道十方三世所有一切眾生的心。

  

  「未見之萌,得無不知」是說過去未見的智慧、解脫、大神通力,從此開始獲得了。

  

  「得一切智」是成佛而得之智,總名佛智,依其功能,以一切種智視差別事相,以一切智視平等空性。(註解結束)

 

    上述兩位大德所言甚是,精舍除了修行還有修鍊的部分,修行的部分如何成功? 就是落實佛法。 佛法是心法,就像上述的許師姐,完全展現了「轉換」的智慧,這確實在心境行為上實踐,這樣的觀點也是佛法真正圓滿的地方,這是改造個人,改造社會,改造國家的方法。 

 

    至於修鍊神通或感應,本部分確實也受到修行的影響,蔡師兄常說「您想要 佛菩薩為您加持, 佛菩薩也在幫您打成績」,除了本身用功修鍊,如果心境上您總是轉不過來,常為無明、嗔念、貪念、執著、情欲...等所困,代表您修行上根本沒有改變,這樣您的「成績」自然不好, 佛菩薩如何幫您?

 

    要有上述許師姐的智慧,需要時間培養。這些智慧的源頭來自佛經、高僧大德與同修們的經驗分享。想要改變自己,先改變自己的環境:養成習慣,多多親近這些善知識。就像 西方極樂世界一樣,整個佛國都是大善人,您還能造惡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