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淺釋文章彙整:https://mouniassn.pixnet.net/blog/category/list/3244229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完整版: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ixthPat/contents.htm
〈頓漸品第八〉
原文: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師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神會禮拜悔謝。」
淺譯:
「有一童子」:這個童子,不是普通的童子,是為法忘軀、為法不辭勞苦的童子。
「名神會」:名字叫神會。
「襄陽高氏子」:湖北襄陽姓高的兒子。
「年十三」:只十三歲。
「自玉泉來參禮」:從湖北玉泉寺,就是神秀大師那個地方來參禮。
小童子雖然是童子,但是胸懷大志,心量很廣大的。他在神秀那兒一看,就知道神秀大師,沒有真正明白佛法;所以他從那兒,就跑到廣東來。大約都有一、兩千里路,他走路把腳也走出泡來,腳也走壞了。甚至也沒有穿鞋,打赤腳走,或者被磚塊,或者玻璃,把腳都扎破;破了,他把身上衣服扯下,把腳包好,還走!走幾千里路,他就像沒那麼回事似的,就像沒有走路一樣。到六祖大師這兒來,來給六祖叩頭。六祖一看,他這樣辛苦,衣服也破了,穿得破破爛爛的,腳也都走壞了。
所以「師曰」:六祖大師就問他說
「知識」:六祖大師對一個小孩子,也叫善知識,說:善知識你啊!
「遠來艱辛」:你這麼遠來,太艱難,又辛苦囉!走路太辛苦你囉!
「還將得本來否」:你是不是得到本來的面目啊?你得到本來面目、沒有得到本來面目啊?
「若有本」:你若得到本來,得到佛性,你明心見性了。
「則合識主」:你就應該認識主人。主人是什麼呢?就是佛性。
「試說看」:你現在試試說一說來看!
小孩子很調皮的,他就說了,「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說我以「無所住」,為我的本來面目,我的見性,就是主人。
「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六祖大師,聽他這樣一講,說:沙彌啊!你盡學人家說話。
取次語,就是學人家說話,很莽撞的,不知以為知,不明以為明,不見以為見,就是學人家口頭禪。取次語,也就是口頭禪,就是:啊!這沙彌盡說口頭禪呢!你盡說人家說剩下的話。人家說完了,你又說這話,不是你自己的自性流露出來的,這叫取次語。
「會乃問曰」:你看!小孩子,膽子可不小,他和祖師敢來辯論!神會就問六祖,說「和尚坐禪,還見不見」:說你坐禪的時候,見不見啊?他反問六祖。哈!你看這個小孩子!最調皮,這小孩子很不好教化的。他這麼一說見不見。
「師以拄杖打三下」:六祖大師,當然不能和他一般見識;拿著拄杖——因為六祖拄著拄杖,就是stick,就打神會三下。
「云:吾打汝痛不痛」:說,我打你,你痛不痛啊?不知道這小孩子那時候,害怕不害怕呢?被人打了三下,不知有沒有哭呢?
「對曰」:神會就說了。
「亦痛亦不痛」:說我也痛、也不痛。
「師曰:吾亦見亦不見」:六祖大師聽他說亦痛亦不痛,六祖大師也就說,你問我坐禪見不見嗎?我也見、也不見。
「神會問」:這小孩子,可真是不好教化!神會又問了。
「如何是亦見亦不見」:什麼叫亦見、亦不見哪?
「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說我啊!什麼叫見?我常常見自己心裏的妄想、過愆;心裏打惡的妄想,打不好的妄想,我趕快就停止。
「不見他人是非」:什麼叫不見呢?我不見他人的是非。
「好惡」:我不看旁人,哪個人對,哪個人不對!你們學佛法,要在這個地方注意,你都要亦見亦不見。
見什麼呢?要見自己的過錯,不要見人家的過錯,所謂:「他不好,他不對,他的冤孽他的罪。」你不要盡給人家看門口,好像狗似的。他自己什麼也沒有,完了,盡看著人家的門口。所以不要說人家的是非好惡。
「是以亦見亦不見」:因為這個,所以我說也見、也不見。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你說你也痛、也不痛,這是怎麼樣解法?
「汝若不痛」:我打你,你若不痛。
「同其木石」:就同木頭、同石頭是一樣的。
「若痛,則同凡夫」:你若痛,就和凡夫是一樣的,你也沒有開悟。
「即起恚恨」:你一痛,心裏就生煩惱,就生瞋恨,要發脾氣了,要著火了。
「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我對你講。你以前所說見和不見,這是兩邊的道理。
「痛不痛是生滅」:我問你痛不痛?這是生滅法。
「汝自性且不見」:你自己的自性,還沒有見,你自己不認識你自己的見性呢!
「敢爾弄人」:你這麼大膽,這樣子來弄唆人,來和人家辯論!
「神會禮拜」:神會一聽,自己講的道理,是不究竟、不圓滿,所以就禮拜,這回就給六祖叩頭。
「悔謝」:認錯謝罪。
以上摘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顿渐品第八〉
原文: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师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神会礼拜悔谢。」
浅译:
「有一童子」:这个童子,不是普通的童子,是为法忘躯、为法不辞劳苦的童子。
「名神会」:名字叫神会。
「襄阳高氏子」:湖北襄阳姓高的儿子。
「年十三」:只十三岁。
「自玉泉来参礼」:从湖北玉泉寺,就是神秀大师那个地方来参礼。
小童子虽然是童子,但是胸怀大志,心量很广大的。他在神秀那儿一看,就知道神秀大师,没有真正明白佛法;所以他从那儿,就跑到广东来。大约都有一、两千里路,他走路把脚也走出泡来,脚也走坏了。甚至也没有穿鞋,打赤脚走,或者被砖块,或者玻璃,把脚都扎破;破了,他把身上衣服扯下,把脚包好,还走!走几千里路,他就像没那么回事似的,就像没有走路一样。到六祖大师这儿来,来给六祖叩头。六祖一看,他这样辛苦,衣服也破了,穿得破破烂烂的,脚也都走坏了。
所以「师曰」:六祖大师就问他说
「知识」:六祖大师对一个小孩子,也叫善知识,说:善知识你啊!
「远来艰辛」:你这么远来,太艰难,又辛苦啰!走路太辛苦你啰!
「还将得本来否」:你是不是得到本来的面目啊?你得到本来面目、没有得到本来面目啊?
「若有本」:你若得到本来,得到佛性,你明心见性了。
「则合识主」:你就应该认识主人。主人是什么呢?就是佛性。
「试说看」:你现在试试说一说来看!
小孩子很调皮的,他就说了,「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说我以「无所住」,为我的本来面目,我的见性,就是主人。
「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六祖大师,听他这样一讲,说:沙弥啊!你尽学人家说话。
取次语,就是学人家说话,很莽撞的,不知以为知,不明以为明,不见以为见,就是学人家口头禅。取次语,也就是口头禅,就是:啊!这沙弥尽说口头禅呢!你尽说人家说剩下的话。人家说完了,你又说这话,不是你自己的自性流露出来的,这叫取次语。
「会乃问曰」:你看!小孩子,胆子可不小,他和祖师敢来辩论!神会就问六祖,说「和尚坐禅,还见不见」:说你坐禅的时候,见不见啊?他反问六祖。哈!你看这个小孩子!最调皮,这小孩子很不好教化的。他这么一说见不见。
「师以拄杖打三下」:六祖大师,当然不能和他一般见识;拿着拄杖——因为六祖拄着拄杖,就是stick,就打神会三下。
「云:吾打汝痛不痛」:说,我打你,你痛不痛啊?不知道这小孩子那时候,害怕不害怕呢?被人打了三下,不知有没有哭呢?
「对曰」:神会就说了。
「亦痛亦不痛」:说我也痛、也不痛。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六祖大师听他说亦痛亦不痛,六祖大师也就说,你问我坐禅见不见吗?我也见、也不见。
「神会问」:这小孩子,可真是不好教化!神会又问了。
「如何是亦见亦不见」:什么叫亦见、亦不见哪?
「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说我啊!什么叫见?我常常见自己心里的妄想、过愆;心里打恶的妄想,打不好的妄想,我赶快就停止。
「不见他人是非」:什么叫不见呢?我不见他人的是非。
「好恶」:我不看旁人,哪个人对,哪个人不对!你们学佛法,要在这个地方注意,你都要亦见亦不见。
见什么呢?要见自己的过错,不要见人家的过错,所谓:「他不好,他不对,他的冤孽他的罪。」你不要尽给人家看门口,好像狗似的。他自己什么也没有,完了,尽看着人家的门口。所以不要说人家的是非好恶。
「是以亦见亦不见」:因为这个,所以我说也见、也不见。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你说你也痛、也不痛,这是怎么样解法?
「汝若不痛」:我打你,你若不痛。
「同其木石」:就同木头、同石头是一样的。
「若痛,则同凡夫」:你若痛,就和凡夫是一样的,你也没有开悟。
「即起恚恨」:你一痛,心里就生烦恼,就生瞋恨,要发脾气了,要着火了。
「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我对你讲。你以前所说见和不见,这是两边的道理。
「痛不痛是生灭」:我问你痛不痛?这是生灭法。
「汝自性且不见」:你自己的自性,还没有见,你自己不认识你自己的见性呢!
「敢尔弄人」:你这么大胆,这样子来弄唆人,来和人家辩论!
「神会礼拜」:神会一听,自己讲的道理,是不究竟、不圆满,所以就礼拜,这回就给六祖叩头。
「悔谢」:认错谢罪。
以上摘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