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相關理論
年度 得主 相關理論
1969 Jan Tinbergen 經濟計量學模式建造者之父。始創總體動態計量模型及實證總體動態學
Ragnar Frisch 經濟計量學的奠基人,提出測計邊際效用新方法,一方面依據統計測論,另方面根據經濟理論把它溶為一體。
二人發展動態模型來分析經濟過程
1970 Paul A. Samuelson 1.提出古典綜合理論體系,包括總體及個體經濟學。
2.運用數學原理解決經濟理論中問題。
3.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準。
1971 Simon Kuznets 被稱為國民生產毛額之父及發展經濟學創始人,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係
1972 Kenneth J. Arrow 1.亞羅不可能定理
2.福利經濟學
John R. Hicks 全面經濟均衡理論,打破新古典經濟學派宗師Marshall的局部均衡理論
1973 Wassily Leontief 經濟學投入—產出之父
1974 Gunnar Myrdal 對低度開發國家經濟和社會成長革新觀念,使全世界對現存經濟體系重做評估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主張自由競爭經濟體制及自然和諧
兩人貢獻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分析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的互相依賴
1975 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 提出「分解乘數」概念,為西方經濟學「影子價格(Shadow Price)」。
Tjalling C. Koopmans 資源最佳分配理論
1976 Milton Friedman 1.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2.極端強調經濟生活中的個人自由,強烈反對國家干預。
3.在西方經濟學領域中,較早引進「人力資本」概念。
1977 Bertil Ohlin 貿易動態學的現代理論,認為貿易均衡是由物品供需的相互依存關係所決定。
James E. Meade 總體經濟學創始人,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創建者。
1978 Herbert A. Simon 有限理性,行政人。
現代管理理論創史人之一,提出「受限理性(Limit Rationality)」決策和「滿足利潤(Satisfies Profit)」的創見。有關決策程序理論被公認為關於公司企業實際決策的創新見解。
1979 Theodore W. Schultz 1.農業的「人力資本(教育、才能、精力、意志)」。
2.人力資本概念之父─美國農業經濟學界。
Sir Arthur Lewis 主張實施經濟計劃,矯正經濟上的放任主義(Laissez Faire)
1980 Lawrence R. Klein 經濟體制的數學模型
1981 James Tobin 發展凱恩斯系列理論及財政與貨幣政策宏觀模型。在金融市場及相關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分析。
1982 George J. Stigler 1.資訊經濟學
2.公共法規的影響與管制經濟理論
1983 Gerard Debreu 經濟價值理論,創立相關商品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 Richard Stone 國民經濟統計之父,在國民帳戶體系中一種可用於追查國家規模經濟活動的會計模式。
1985 Franco Modigliani 首位提出儲蓄的生命週期假設,在研究家庭和企業儲蓄中得到廣泛應用。
1986 James M. Buchanan Jr. 1.官僚不是天使。
2.與Tullock:公共選擇理論(政治經濟學)
將政治決策的分析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使經濟分析擴大和應用到社會—政治法規的選擇。
1987 Robert M. Solow 增長理論提出長期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依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
1988 Maurice Allais 在市場理論及資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開創性貢獻。對一般均衡理論重新做了系統闡述。
1989 Trygve Haavelmo 現代計量經濟學的開創者之一,利用統計或然率理論於計量經濟學。
1990 Harry M. Markowitz Markowitz評估證券市場風險與報酬理論,發展電腦程式語言—SIMSCRIPT可用於寫經濟分析程式。
Merton H. Miller Miller是金融理論的先趨者,提出Modigliani-Miller理論。
William F. Sharpe Sharpe提出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三位在金融經濟學方面共同發展開創性工作。
1991 Ronald H. Coase 1.交易成本、財產權
2.「社會成本問題」、「廠商的本質」
3.新制度經濟學、法律經濟學
新制度經濟學的開山鼻祖,揭示並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
1992 Gary S. Becker 開拓家庭、犯罪等經濟學領域
→法律經濟學
將微觀經濟理論擴展到對人類相互行為的分析,包括市場行為。
1993 Douglass C. North 《公共議題經濟學》
Robert W. Fogel Fogel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了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North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
1994 John F. Nash Jr. 賽局理論
John C. Harsanyi 這三位數學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博弈理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1995 Robert E. Lucas Jr. 宣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並對經濟週期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1996 James A. Mirrlees Mirrlees在資訊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不對稱資訊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
William Vickrey Vickrey在資訊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不對稱資訊)
1997 Robert C. Merton Metron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所依賴的假設條件做了進一步減弱,在許多方面對其做了推廣。
Myron S. Scholes Scholes則提出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
1998 Amartya Sen 福利經濟學(社會選擇理論)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對匱乏的研究
1999 Robert A. Mundell 對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及最適宜貨幣流通區域所做分析。
2000 James J. Heckman 共同發展廣泛應用於個體和家庭行為實證分析的理論和方法
2001 George A. Akerlof
A. Michael Spence 資訊不對稱市場理論
Joseph E. Stiglitz
2002 Daniel Kahneman
Vernon L. Smith 兩人將心理學與實驗經濟學運用於決策過程之研究,為該領域之先驅;其跨出狹義經濟學之範圍,對基本經濟學的「理性」與「自利」兩項根本假設提出挑戰。
2003 Robert F. Engle III Engle所發明的「自動遞減條件下的異方差性」理論能精確地獲取很多時間數列的特徵,並對能把隨時間變化的易變性進行統計模型化的方法進行了發展。
Clive W.J. Granger Granger的研究改變了經濟學家處理時間序列資料的方法,對研究財富與消費、匯率與價格、以及短期利率與長期利率之間的關係具有非常重要意義。
2004 Finn E. Kydland 兩人共同研究動態總體經濟學與經濟政策時效不一致性,以及景氣循環背後軀力的探討
2005 Robert J. Aumann 兩人透過賽局理論分析,有助於世界理解衝突與合作的關係,提升了世人對商業衝突的理解,甚至能解釋衝突、避免戰爭。
2006 Edmund S. Phelps 被譽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締造者」和「影響經濟學程進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加深人們對於通貨膨脹和失業預期關係的理解。
2007 Leonid Hurwicz 激勵機制設計理論是制度經濟學中的一個分支,同時也是博弈論和微觀經濟學領域的重要理論。
2008 Paul Krugman 國際貿易與經濟地理學。1979年即提出新的理論模型,解釋「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現象,顯示「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如何影響貿易模式與經濟活動的區位(location),大幅度地改變了相關研究方向,並激發出新的研究領域。
2009 Elinor Ostrom 公共財、公共選擇制度經濟學
Oliver E. Williamson 交易成本、企業組織、經濟法律制度經濟學
資料來源:http://blog.udn.com/lwl121488/3588159 及 http://www.library.scu.edu.tw/?act=cms&fun=catalog&cid=9806eco_nobel
Elinor Ostrom說:「政策分析家的工具箱有各式各樣的工具,但還缺乏一種具體明確的集體行動理論。」
諾貝爾經濟學獎再次青睞新制度經濟學
2009-10-13 00:25:26
桂冠首次加冕女性
作者 王光平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12日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和奧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以表彰他們在經濟管理分析方面所作的貢獻。
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聲明說:奧斯特羅姆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共資源管理上的分析”獲獎,威廉姆森則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司邊界問題的分析”獲獎。
奧斯特羅姆是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她是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威廉姆森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他是繼羅納德‧科斯、道格拉斯‧諾斯之後,又一位獲得該項殊榮的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
奧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
威廉姆森:新制度經濟學創始人
“新制度經濟學”一詞,來自于奧利弗‧威廉姆森1975年的著作,也被叫做“數理制度經濟學”、“理論制度經濟學”、“現代制度經濟學”或“新型制度經濟學”,其主要目的在于和凡勃倫、康芒斯、米切爾等人的“老”制度經濟學劃清界限。
奧利弗‧威廉姆森被譽為重新發現“科斯定理”的人,至少是由於他的宣傳功勞,才使科斯的交易費用學說成為現代經濟學中異軍突起的一派,並匯聚了包括組織理論、法學、經濟學在內的大量學科交叉和學術創新,逐步發展成當代經濟學的一個新的分支。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平新喬指出,威廉姆森系統地推廣了科斯定理,“科斯的理論如果不好好宣傳就被埋沒了,是威廉姆森大聲疾呼大家來討論這個理論,並把它系統地體現出來了。”
所謂新制度經濟學,已完全不同于傳統的以凡勃倫、康芒斯、加爾布雷斯等人為代表的制度經濟學。它是以主流經濟學的方法分析研究制度,因此成為能被當代主流經濟學派所接納的新領域。此分支的啟蒙者科斯榮獲1991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此後,道格拉斯‧諾思也于1993年戴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桂冠。
威廉姆森1932年出生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的蘇必利爾鎮。1960年獲得了斯坦福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63年,他獲得了卡內基─德梅隆大學經濟學哲學博士學位。
在獲得博士學位後,威廉姆森先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賓夕法尼亞大學從事工業組織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之後,1966年9月他前往華盛頓,擔任美國反壟斷部長的特別助理。這一工作使他有充分的機會經手了一系列重要的反壟斷案例,也深入地了解企業兼並中會發生的種種問題。這些經驗對他今後形成自己的學術思想必不可少。
與另一位制度經濟學的創始人科斯不同的是,威廉姆森著述頗豐。“威廉姆森與科斯的風格幾乎完全相反。”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這樣評價,科斯的代表作只有兩篇著名的論文,而威廉姆森的著述很多,涉及的範圍也很廣泛。
威廉姆森早期的研究領域是工業組織和價格應用理論。比如,他的第一篇論文《管理權限和企業行為》(1963),他的第一本專著《自由支配行為的經濟學:廠商理論中的管理目標》(1964),都是關於工業組織的。1970年,當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任教時,需要他開設一門組織理論的課程,這成了他轉向交易費用經濟學研究的直接契機。
在關於市場失效的分析方面,威廉姆森的重要貢獻是具體分析了在什麼情況下會使市場交易成本提高到使它失效的程度。他指出,機會主義行為、不確定性、小數目條件、專用性資產四個因素是市場交易中會互相影響並表現為大幅度提高綜合性的市場交易費用。對於複雜的、因而是市場交易成本很高的資源配置過程,就可能不應由市場機制來運行,而通過企業之間的合並,把原來的市場交易轉變為企業內部的資源配置過程,即所謂“內在化”,從而能夠實現降低費用的目的。不能一般地、籠統地評價市場交易成本的高低,而要依據具體的交易對象和交易過程特點,分析它的交易費用的高低,從而得知這個過程是適合還是不適合採用市場機制。
關於企業組織有效的分析方面,威廉姆森認為,內部組織值得作為市場替代的廠商的主要特征,可表現為三種類型:激勵、控制和所謂“內在結構的優勢”。這三種有利因素的綜合作用,是使企業組織內部的資源配置方式有利于市場機制的原因。內部運作費用在不同的企業及其不同發展階段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企業內部的管理方式,在泰羅勒制為代表的管理思想階段,激勵、控制的手段對市場的優越性是有限的,經過霍桑試驗的衝擊,行為主義管理思想的出現並發展到當代管理思想,使激勵和控制日益多樣化,而且,更多地放棄了以金錢來表達的“胡蘿卜加大棒”式的激勵和控制,才使內部組織的優勢日益明顯。而新技術的使用,比如信息管理的電腦化,也是使內部組織優勢上升的一個條件等等。
奧斯特羅姆:首位女性獲獎者
奧斯特羅姆嚴格說應該是一位政治經濟學家,而此次並不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次授予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1986年,詹姆斯‧布坎南就因在公共選擇理論研究中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雖然我國多位經濟學家對其並不熟悉,但對於研究公共政策領域的學者來說,奧斯特羅姆顯然並不陌生。
奧斯特羅姆被中國學術界所熟悉,是其著名的公共政策著作《公共事務的治理之道》,該書的中譯本于2000年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書中針對“公地悲劇”、“囚徒理論”和“集體行動邏輯”等理論模型進行分析和探討,同時從小規模公共資源問題入手,開發了自主組織和治理公共事務的創新制度理論,為面臨“公地選擇悲劇”的人們開闢了新的途徑,為避免公共事務退化、保護公共事務、可持續利用公共事務從而增進人類的集體福利提供了自主治理的制度基礎。
身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的奧斯特羅姆,現任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她曾經擔任美國政治學協會主席、美國公共選擇學會主席、公有產權研究協會主席等學術職務。奧斯特羅姆曾在2005年獲美國生態學會頒發的可持續科學獎金,2006年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對人類有傑出貢獻的榮譽博士。
她和她的丈夫所建立的多中心研究網絡(polycentricicircles)已經遍及世界各國,他們建立的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政治理論與政策分析研究所,在國際政治學界、行政學界以及經濟學界都有重要的影響。制度分析與發展(IAD)框架、多中心治理、複合共和制政治理論、民主制行政理論以及公池類資源的自主治理理論,都是其重要的學術貢獻。
奧斯特羅姆十分重視中國學者的研究及其發展。目前,每年都有2-3名中國學者和學生到其創辦的研究所系統學習其宏觀和微觀的研究理論和方法,為期一年,為中國學者的職業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她曾先後于1997、2007、2009年三次訪問中國。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厄奎斯特在宣布了獲獎者名單後撥通了奧斯特羅姆的電話向她表示祝賀。奧斯特羅姆向在場媒體表示,能獲得諾貝爾獎她感到很吃驚,也深感榮幸。她說,自己並不打算將獎金用於自身,在美國和中國等國家有很多優秀的學者與研究人員,如果有可能的話,她希望把獎金用在支持這些國家的經濟學研究工作方面。
(摘自http://finance.sina.com.hk/cgi-bin/nw/show.cgi/19/2/1/19572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