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3 10:01:23Shuzhen

長春祠、九曲洞

以下資訊複製自維基百科,網頁上有更多詳盡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9%83%A8%E6%A9%AB%E8%B2%AB%E5%85%AC%E8%B7%AF

中橫的歷史始於1914年,原為日治時代開鑿的理蕃道路,1935年完成埔里、霧社經合歡山,直達太魯閣、花蓮的道路,命名為「合歡越道路」(合歡越嶺道路)。其中合歡埡口(大禹嶺)至太魯閣之路段即為目前中橫公路主線東段。霧社至合歡埡口(大禹嶺)之路段則為今台14甲線。
戰後,1956年7月7日,由台灣省公路局成立的「橫貫公路工程總處」負責開路、規劃、建造、鋪路等工程事宜。開工典禮分別在東西端一起舉行,由當時的行政院院長俞鴻均主持,當時負責兼代主委的蔣經國也應邀參與。此工程動員了1萬多位退伍的榮民。

中橫公路在開工之後,由於颱風、地震等天候影響,曾發生過不少意外。第一件重大死亡事件是在1957年10月發生的,由於清晨發生一起地震,導致正在進行架橋灌漿的工程毀損,公路局的工程師靳珩,被地震落石擊中,墜落山谷身亡。當時沒有精密先進的工程設備,所以開路工人最主要的工具就是斧頭與炸藥,因為炸藥控制不當而受傷的工人也有不少。後來又發生過多起死亡意外,經統計因工程意外及天災而殉難的有212人,受傷者702人。

在開路之前,中橫東段曾被稱為「產金道路」,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夠成為立霧溪砂金採礦的交通道路。中橫西段則與「大甲溪水力發電計劃」一併規劃,開路同時,大甲溪上游的德基水庫也在規劃興建,中橫也充當了工程道路。於是規劃在1956年將中間路段打通接起,並做為安置退伍後榮民上山興建農場果園的交通道路。然而從太魯閣到天祥這一段20公里的道路,都必須通過懸崖峭壁,以及堅硬的大理石岩,因此開通顯得特別辛苦,這一段道路的橋樑隧道也都特別多,成為中橫日後最主要的景觀。

中橫的完工日期比預定的提早半年完工,整個工程費時三年九個月十八天,花費約四億三千萬元新台幣。通車典禮是由當時的副總統陳誠舉行,在1960年的5月9日開放通車。

中橫公路通車之後,由於景觀隨四季多變,加上險峻的太魯閣峽谷開鑿,成為了早期台灣八景之一,以及不少台灣郵票的主題。1986年也規劃入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

幾個知名的中橫公路景點都在太魯閣峽谷,天祥附近,包括有長春祠、燕子口、九曲洞等。

其中長春祠就是為了紀念殉職的開路工程人員所設,在祠堂中供奉有212位員工。在1970年曾遭山崩損毀後,於1973年整修重建完成。1987年又遭落石損毀,整個原先的祠堂連基座都崩損。因此1988年在原址的左側又興建一座新的長春祠。

九曲洞則位於中橫公路太魯閣西行後14.4公里處,要過一個流芳橋,就會到達九曲洞,此處刻有大字為「如腸之迴,如河之曲,人定勝天,開此奇局!」,是由黃傑上所題的。

九曲洞並非有九曲,而是取其曲折洞天之意。現在在九曲洞旁開有雙線隧道,原九曲洞的道路已設為景觀道路,並有解說牌和停車場等讓遊客可步行觀賞。

燕子口則顧名思義,是在道路上方大理石峭壁洞穴中,住有許多小雨燕或洋燕,以至有「百燕鳴谷」的奇景。現也修有燕子口步道,步道中有另一個知名的景點為「印地安人頭像」,可看到對岸的岩石造型宛如一個印地安人的側面。燕子口步道盡頭有靳珩橋,是紀念殉職的工程師靳珩(於1957年10月被地震落石擊落山谷,也是工程期間第一位殉職的工作人員,他的職位是段長,也就是燕子口這一段道路的負責工程師,但常被媒體誤認為他叫做段靳珩)。

前五張為在長春祠所見,後五張是九曲洞所見。
拍攝於8.31

上一篇:河上

下一篇:童顏

香草一哥 2008-09-30 00:12:55

本來28日要回大陸
因為颱風班機全取消了
所我改明天的飛機

版主回應
發現這篇遺漏了回覆
香草一哥回大陸應也快一個月了
想在pchome的介面碰面
也許要等下回一哥回台灣了
祝福一哥工作順利愉快~~
2008-10-27 20:40:14
香草一哥 2008-09-24 17:42:47

真美
這是我的家鄉呢

版主回應

花蓮真是好地方
不過你好像又要到大陸了...
2008-09-27 20:16:39
chum6686 2008-09-15 07:42:23

偶來這裡的時候 塞車嚴重 根本沒心情賞風景
拍滴好

版主回應
所以旅行還是避開假日較好

謝謝鼓勵
還要向chum多學習~~
2008-09-27 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