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4 13:53:03帥MAN導演

海洋生物多樣性

一、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海洋是生命的誕生和孕育之地,它不但佔了地球表面71%面積,生物棲地體積的99%,同時更在人類文明的演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海洋不但提供人類食物、交通運輸,也同時主宰著地球的氣候變化、物質循環及整個生態系正常的運作,如果海洋受到污染破壞,陸地上的生命也就會跟著滅亡。但不幸地因為人類為陸生動物,所以以為「海洋」有廣大的涵容能力,可隨意傾倒廢棄物。且誤以為海洋的資源豐富,可以予取予求,肆意破壞,濫捕濫殺無所謂。從生物多樣性的觀點來看,海洋生物多樣性其實遠比陸地來得更為豐富珍貴。如目前所發現的34個動物門中,海洋其實就佔了33個門,而且其中有15個門的動物只能生活在海洋的環境。相反的,34個動物門裏只有13個門可以棲居陸地,而其中只有一個有爪動物門是只分佈在陸地上。這個懸殊的比例顯示其實海洋才是保存了地球上絕大部份生物多樣性的地方。


  這些經長期演化而來,豐富多樣化的海洋生物不但提供人類食物、醫藥與休憩等多功能的需求,也藉由保護海岸、分解廢棄物、調節氣候、提供新鮮空氣等等,成為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維生系統。這些多樣性極高的海洋生物大多分佈在俗稱「海中熱帶雨林」的珊瑚礁或是紅樹林、陸棚、海草床及河口等沿岸地帶,而這狹窄的沿岸地區,卻又最容易受到人為活動的干擾與破壞。但是人類對沿岸及海洋環境之需求,包括再生性資源、廢棄物處理,生活空間及農工業之發展等卻與日俱增。因此,維護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已是目前各國皆有的共識。


  二、台灣原本豐富的海洋生物
  台灣面積雖小,佔全球陸地面積的比例可能只有千分之三,但台灣海洋生物的種類之多,卻可高達全球物種的十分之一。譬如魚類、珊瑚、海藻、甲殼類等幾個調查及分類工作作的較為完整的生物類別均是如此。至於那些洄游範圍廣的種類,如海龜或海豚,則比例更可高達全球海龜與海豚約1/3。因此相對而言,台灣海洋生物種類之多比起其他沿海國家而言,其平均值要高出500倍之多。


  造成台灣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的主要原因,除了因為台灣地理位置優越,正好位在全球最大陸棚區的邊緣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台灣海域棲息地的多樣性非常高。這包括了複雜的底質、地形、水深、海流與水溫等的生態因子的多樣化。如台灣西岸皆為沙質淺灘,台灣海峽平均不過50公尺,除水中表層的洄游魚種外,均為沙泥底棲魚種。此外西海岸還有不少河口與紅樹林,紅樹林甚至是全球紅樹林分布的北限。東岸則水深可達數千公尺以上,孕育著許多鮮為人知奇形怪狀的深海生物,可惜迄今仍缺乏調查與開發。


  至於俗稱「海中熱帶雨林」物種最多的珊瑚礁,在全球海域面積雖僅佔不到0.3%,但台灣卻何其有幸,在南北兩端及澎湖、小琉球、綠島及蘭嶼幾個離島也同時都有。不僅如此,由於東部、南部及小琉球等離島主要受到溫暖黑潮北上的影響,與北部及澎湖受大陸閩浙沿岸冷水流南下影響不同,造成溫度在冬季時南北可差到4~5℃。也因此台灣南北海域海洋生物的物種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像這樣只有394公里長的島嶼卻可以同時擁有兩種不同的海底景觀與生物種類的確難能可貴,這也提供了學者從事系統分類、地理分布、生態保育、資源利用等等最好的研究地點和材料。


  但是台灣累積的物種多並非表示台灣的資源還很豐富,相反的,其中有將近一半到2/3的物種均已從過去的數量豐富、常見,變成今天的偶見、稀有,甚至絕跡。也就是說過去每次潛水可以看到的魚種,現在可能五年十年都看不到一尾。台灣原本的海洋生物甚為豐富,但卻被我們在這短短的卅、四十年裏,重經濟輕環保、重陸域輕海洋,肆意地掠奪及到處污染和破壞下給逐漸葬送掉了。


  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全球之漁產量早已在迅速衰退。造成之原因已公認為:人為因素的 (1) 過漁及誤捕,(2) 棲地破壞,(3) 污染,(4) 外來種;以及自然因素之 (5) 全球變遷。因此,維護海洋生物多樣要避免上列四個人為因素著手,才能有效阻止海洋生物受到破害。
Copyright 2006 by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All Rights Reserved

上一篇:海洋資源的分類

下一篇:生態中心倫理

劉偉智 2008-05-26 19:14:23

海洋是生命的誕生和孕育之地,它不但佔了地球表面71%面積,生物棲地體積的99%,同時更在人類文明的演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鄭朝勇 2008-05-26 18:08:25

海洋佔了地球表面71%面積,生物棲地體積的99%
陸地則是29%
人類只懂得取之於自然但不知回歸自然的重要,生態才會被如此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