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4 08:47:01帥MAN導演

海洋生物的生態習性

資料來源: 張睿昇-育達技術學院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海洋生物依其生態習性,可區分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及底棲生物等三大類
1. 浮游生物監測
浮游生物是指隨波逐流的生物,牠們沒有足夠的游泳能力,依其生態活性,
又可分為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浮游植物是海洋的主要基礎生產者,它們也是支撐海洋食物網的重要成員,浮游動物則是異營性的,牠們在能量傳遞上也占有重
要地位。浮游生物的體型通常較小,自小型浮游生物(體長20∼200 μm)至大
型浮游生物(體長2∼20 ㎝)的成員,一般使用不同網目的網具採集,而體型小
於20 μm 的微型或超微浮游生物則需採取海水,然後以濾紙或濾膜過濾方式採
集。
2. 底棲生物監測
底棲生物包括固著性和定棲性生物,牠們與底質有密切關係,不具移動能力
或移動力低,而且容易受環境變遷或干擾的影響,因此通常是海洋生態監測計畫
的重點。底棲生物監測依據棲地的不同可分為硬底質及軟底質等二類。3. 游泳生物調查及監測
海洋游泳生物包括魚類、頭足類、爬行類及哺乳類等,其中以魚類種數最
多、分布也最廣。
資料來源:戴昌鳳-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浮游藻類主要分屬於兩生物界,一為單細胞原核生物界;另一為單細胞真核生物界。=>差異在於細胞核及其他胞器的結構。
浮游藻類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一)、漁業資源
除了做為海洋捕撈漁業的指標外,部分的微細藻類常被做為餌料生物,主要是直接投餵做為水產經濟動物的幼苗的食物來源,其次是作為動物性餌料生物的食物來源。此外也有淨化水質的功效。
(二)、健康食品
部分微細藻類含有相當高量的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胡蘿蔔素及礦物質等物質,經由大量培養後,予以加工製成健康食品,可用來彌補人類糧食的不足。
(三)、優養化、藻華與紅潮
優養化原是指淡水生態系中(如湖泊、河川等),水體老化過程中的一個自然現象。隨著水中營養鹽的逐漸增加,水中的生物組成亦隨之改變,最後因沉積物不斷累積而形成陸地。但由於人類活動的頻繁,工業的發展,加速了水體優養化的進行,因此,目前被廣泛定義成水體中含有豐富營養鹽的現象。雖然營養鹽的增加,有助於微細藻類的生長,但過量的營養鹽再造成過多微細藻類生長時,則會改變整個水中生態的平衡,而此一藻類過度生長的情況,便被稱之為藻華(bloom)。在海洋中,渦鞭毛藻便常因大量繁生而形成藻華,由於海水的顏色會因此呈現出紅棕色或咖啡色,故有紅潮或赤潮一詞產生。紅潮的產生會對海域中的其他生物造成機械性傷害或是因藻類產生的毒素而死亡,常造成漁業資源的重大損失。此外,隨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養殖池中產生的藻華現象也時有所聞,除了造成水產品的經濟損失外,也直接影響民眾對水產品食用的安全性,民國75年的西施舌事件便是一個例子。目前的研究顯示,有害的微細藻類所造成人類因食用水產品中毒事件種類,包括麻痺性貝毒、下痢性貝毒、神經性貝毒、失憶性貝毒、熱帶珊瑚礁魚毒等。
微細藻類死亡後的外殼,會大量沉積在海底,通常可分為鈣質軟泥及矽質軟泥。其中矽藻所形成的矽質軟泥分布在兩極地區,其工業用途極廣,可做為建築材料,過濾劑,造紙、橡膠、化妝品和塗料的填充劑,保溫材料等。此外,球菌藻所形成的鈣質軟泥也佔有沉積物的大部分。而這些沉積物也是研究古海洋環境的重要資料。
資料來源: 張睿昇-育達技術學院通識中心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