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dakh, India: Sept. of 2011: Re-entry
相對於抵達台灣後的我們幾乎馬不停蹄地趕赴至自己下個月所在的實習醫院,在Dr. Paul H. Wise那一場彷彿醍醐罐頂的演講裡,他提到對於結束國際衛生醫療計畫的學生,在返回其熟悉的環境後是需要有一段re-entry的過程使其能夠沈澱這些前所未有的經驗與衝擊,同時重新探尋自己在未來將如何定位與使力。在Ladakh的故事都說完了嗎?當然還沒,但我不能也不被所處的時空允許一再地耽溺於回憶的漩渦;反而,在這段對過去一個月的記憶仍有餘溫的日子更重要的是我該面對自己的re-entry。
首先我要感謝所有的安排讓我們得以在Ladakh擁有如此安全友善的環境。生活並不刻苦拮据,而是安定舒適,並且我感謝一個月裡遇著的所有人兒,對我們的包容與幫助。記憶裡驚心動魄的瞬間,唯有在結束
Rizong義診的那晚,大夥兒一同在GTM晚餐時突然出現那位頭破血流的尼泊爾籍建築工人,吳思賢老師及忙到保健室裡清創、消毒、止血......而我們這群小跟班就趕緊傳遞器械材料,而後的日子裡就在每天傍晚幫他換藥。
曾經以為自Ladakh歸來後,在每一回闔上雙眸的片刻,映入眼簾的將會是那遼闊的原野、直切而下印度河的峭壁、一抹抹身著紅袍的身影以及他們真摯的臉龐。是的,我的確時常偷偷地想念起,那個相隔兩個半小時的時空裡,孩子們開飯了嗎?他們今天成群去蓋房子嗎?天寒了吧大家都更替上暖和的毯子嗎?然而,在我意料之外,更為鼓盪我的其實是以上分享、這一個月裡所經歷與隨之發想的,理性而客觀的視野。
以及,在Ladakh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有著許多讓我驚訝、感動與深省的時候。
在課堂上等待小喇嘛們抄筆記的短暫片刻就深深地被他們那看來是全神專注地寫字的神情吸引,以及這些十來歲的孩子工整地書寫每一個字的一撇一畫;在廚房裡幫忙,先將高麗菜、胡蘿蔔、馬鈴薯......削皮而後切丁,揉和著可以做饅頭、麵條、厚餅的麵團,或是磨搗著咖哩香氣的秘方茴香籽,在那反反覆覆施力的過程裡忽然冒出「哇~我就真的專注地在做這件事!」的念頭,隨後才驚覺原來平時是多麼地習慣於多工(multi-task),抑或說是習慣心有旁騖,而這樣只專注於當下的簡單格外地舒服與迷人。還有,回到台灣後無論在哪兒購物總是拾回充分包裝的塑膠提袋和器皿,不由得思念起那片不使用塑膠袋的土地,並且盡量地少向商家拿取提袋,盡可能帶著自備的容器裝盛,想像著生活不該也是可以更簡約、更灑脫。
歸來,我的成長與收穫比當初所預期來得更豐富多元。究竟離開熟悉的鄉土而捨近求遠地去海外醫療的意義何在?也許擺脫舊有生活的制約,專注思索而發掘潛力與可能,也才能夠更訓練更全面的思維。目前的我還未能給出完美的回覆,而我將會帶著這一個月我所感受到的美好與良善,更積極地經營生活,也希冀在未來能找尋出更具智慧與圓滿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