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8 17:12:36臨風妍笑

《風中的微笑》

風者,風也,風土、歌謠也,風采、風度也。

《風中的微笑》嘗試藉由各種人聲與音樂素材來表現「風」的具象音響,風土人文積澱之台灣原住民與漢族傳統音樂素材的重層交織,以緬懷畢生奉獻於本土音樂之採集、研究與創作的師長們,並隱喻台灣的族群歷史與大自然生態憂患。

在作曲技術上,這首曲子主要是以台灣布農族著名的《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 but but)的五聲堆疊構造和人聲在緩慢遞移中不斷地「尋求和諧、重建和諧」的人類學隱喻為出發點,將以下幾種不同的音響素材:布農族的弓琴節奏和《飲酒歌》的曲調,嘉義民謠《六月田水》和《一隻鳥兒哮救救》的曲調,以及這兩首民歌共同具有的小三和弦旋律細胞,藉由對位與卡農手法予以縱向堆疊和橫向擴展、讓它們急促地交織前行。風中沉實地低鳴的人聲象徵著大地與素樸的原民世界,當風聲形變為飄蕩於空中的音調之後,迅速地不斷加入新要素的音響織體更彷彿象徵著近現代台灣歷史變遷過程中逐漸形塑而成的既動態又多元的複雜文化樣貌。

全曲可分以下幾個段落:
1. 風吹拂著大地...
2. 大地與山林的呼喚
3. 風的變形與大地的躍動
4. 風,大地與...
a. 山林裡的歌聲
b. 山林與田間的歌
c. 田水,鳥兒
5. 沉寂的大地與消逝的山林之歌
6. 竹的吶喊與風的嘆息

此曲獻給催生這首曲子的「台北愛樂合唱團」團長杜黑教授。

*《風中的微笑》首演 : 2006/5/1,7:30,國家音樂廳。
**相關網站「台北愛樂合唱團」: http://www.tpf.org.tw/index01.html

- 臨風妍笑
亦岱 2006-05-09 15:37:57

有譚老師"論中西音樂型態之差異"一文嗎?
東海網頁沒法download.

亦岱 2006-05-07 23:28:52

出了點問題
再貼一次
上一則就刪了吧

"中國哲學精神溯源"所探討的"樂"比"新台灣的哲學思維"更詳盡
不知比之"哲學人類序說"又如何

>那時候的杜老師真有點像台視大樂隊的指揮
哈~
沒看到真可惜 !

下回愛樂再唱"風中的微笑"
請他們一定按照原作者的意思
讓風更具表情 ^^

亦岱 2006-05-07 23:23:27

所探討的"樂"比更詳盡
不知比之又如何

>那時候的杜老師真有點像台視大樂隊的指揮
哈~
沒看到真可惜 !

下回愛樂再唱
請他們一定按照原作者的意思
讓風更具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