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2 22:38:03Sue
不要讓小孩看世界名著
我們家小孩眾多,所以要一直到小學三年級才終於輪到我可以和我爸媽一起去台北旅遊。我記得那一年,在台北圓山動物園的門口,我一動也也不動,任憑我媽如何威脅利誘,我死都不肯離開遊覽車一步。除了通往入口的小陡坡之外,我哪兒也沒看到。路的盡頭有什麼樣的動物和遊樂器材,都對沒能讓我多離開一步。我怕我走了,萬一遊覽車開走了,那我可能一輩子都要迷路在迷樣的台北街頭了。我媽是個鄉下人,假如她的小孩迷路了,她可能連報案的能力都沒有吧。
三天的旅遊,我一直伴著遊覽車寸步不離,記憶中只記得到了某個休息站,那裡養了一隻好大的烏龜。烏龜在小小的水缸裡根本沒辦法動彈,我也是被自己牽引在遊覽車的方圓之內,我們這樣互看了好久好久,到我已經厭倦了那隻烏龜,大人都還不回來,我開始擔心自己或許被拋棄了。遊覽車外的世界到底有多好玩我根本不知道,只是一個勁兒的擔心大人不會再回來了。 從小就沒有安全感,對自己沒有安全感,覺得不完美的地方太多。對父母沒有安全感,經常放學以後,就椅在房間的窗戶旁一直看著路的盡頭,假如天黑了還看不到我爸爸的牛車回來,我就覺得自己可能會變成孤兒了。每天的擔心不斷從來,幻想自己變成孤兒的噩夢也沒有斷過。在我的心靈裡,我覺得所有現在存在的人和物,都有可能在明天太陽出來之後就消失了。
不安全感到了國中更被強化,老是往圖書館跑借一些世界經典名著來看,包法利夫人、罪與罰、人性的枷鎖。要說真看懂了甚麼,那個年紀也是為賦新辭強說愁。但故事不外是改過自新的人卻得不得重生的機會,悲慘的人還會有更悲慘的遭遇。書讀多了,就覺得世界是灰色的,連多照點陽光都覺得刺眼。 有一天,不知道讀到哪個作家說-家是最脆弱的結構,對照自己對家有史以來的反射,好像這樣的說法是成立的。家人總是互相傷害,父母總是指責自己的小孩不成材,小孩總是用傷害自己來逞罰父母,要經過多少摩擦、誤解、相互叫囂才能到底平衡的狀態。
我沒有信心可以經過這些過程而生存下來,就像擔心自己會在小小的圓山動物園裡面迷失,所以我選擇自己活下來,沒有小孩,沒有另一半,或許這樣才能保證我不會傷害別人,別人也傷不到我。
從這個題目『不讓小孩看世界名著』
我以為結尾會是你的那些行為都是因為看了『孤雛淚』造成的
如果妳國中時候,可以忍住嘔吐
把台灣名著瓊瑤小說看完
不知道現在又是何種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