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12 05:05:00老學生

異鄉‧里奇蒙:一週年紀念 集3

當我的美國同學早就已交了報告結束了最後的那門課,我尚在這裡用著烏龜般的速度,讀著生澀的理論,桌上、地上攤著一堆二、三十年的舊書,用鍵盤一字一句敲著我對這個讀了一個學期理論的應用。好累,閉關修行,寫個一個禮拜整了,再撐一下,就快到了。

也許我早就已經過了為老師讀書、交差了事的年紀。到了這把年紀才出國,我發誓這輩子自己我只為自己讀書。

看著密密麻麻的英文,龜速般的閱讀速度陪著我細細的思量前人的智慧,催眠自己正在享用古人的盛宴,靠著文字的筆觸,和文字那端的大師呢喃的對話。超越時空、語言的隔閡,只有在這時候,我覺得自在、毫無拘束,沒有身在異鄉的孤獨寂寞,沒有生活上的遇到的種種不變與挫折。

有個朋友摘錄了柯裕棻的「行路難」(http://blog.chinatimes.com/yufen/archive/2005/08/17/11276.html),不知道為什麼,這一篇文章在我的心中也產生很深刻的迴響。不過,我總覺得她的描寫太負面,生命可以不需要那麼負面的去看待。

她寫著:
”留學的七八年裡,我的人生經驗是不斷往內探求的過程,彷彿藉由知識將自己壓縮成一個密度極大但是體積極小的黑洞”。

”出國唸書的研究生歲月尤其孤獨,週身的社會網絡既不深刻也不固定,生活和心靈的錨完全繫乎學業,別無所求。”

”研究生的日子一不小心就會過分簡單,起床,早餐,讀書,午餐,讀書,晚餐,洗澡,讀書,寫論文,睡覺。間或穿插圖書館,超市,咖啡屋。除了上課之外,一個研究生完全不需要開口說話,沒有課的時候,沒有事就沒有話。日子簡單得像一條傾斜的線,往內心軟弱的方向滑去。”

”一種奇特的孤獨會環繞著你,你從未如此深切感到自我的存在,因為他人都不再重要,你只剩下自己。”

我對她的描述有很深刻的感受。雖然這一年異鄉的生活和這位作者相去不遠,但是,我要重申一次,我總覺得她的描寫太負面,也有點黑色。我不太認同,甚至有點同情她這麼黑色的看待自己的生命。

不過,一開始的那種寂寞與孤獨是刻苦銘心的。在那段時間,只有不斷的祈禱,最後接受了和自己和平相處與簡單、規律、極少外出的生活。

我常戲稱,我正在修行。放逐自己好些年,上山練武,然後每天固定在藏經閣裡,平靜地鑽研著與自己和古人的對話。另外,每個星期二到三次的跑步,是我的例行功課。因為我在修行。我想,修練心性與耐受力,應該也算是學術養成的一部分。(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