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1-14 19:57:55賀達雅

【翻譯雜感】體驗

還是在翻譯 Mircea Eliade 的《信仰與宗教觀念史》(Histoire des croyances et des idée religieuse)的時候,讀到的:
—————————————————
《瑜伽經》……特別致力於這種瑜伽的活動(淨化、身體姿勢、呼吸技術等等)。這個「起心動念」(Cittavrtis字面上是「意識的種種漩渦」),如果無法「親證地」被知道,那麼就無法被控制,而最後就無法被消滅。只有透過種種「體驗」,人們才能得到自由[註]。

(之後在[註]中寫道:)

諸神(videha)——祂們沒有各種體驗,因為他們沒有身體——享有的存在條件比人類的存在條件較差,從而無法達到完全的解脫。
—————————————————

在這裡正文和註解的「體驗」一詞,原文都是「expérience」,通譯為「經驗」,但在印度哲學中(乃至東方哲學)譯為「體驗」較妥,因為誠如文中所說因為諸神沒有身體,所以沒有體驗。

經驗一詞,在中文當然不限於感官經驗,可是現在都習慣用來翻譯「experience」或「empirical」之類的字。東方的「體驗」較無法為這個字所含蓋。因為「體驗」指的不限於感官經「驗」,還有「體」會。

同樣地,在德文裡有「Erfahrung」相當於英文「experience」,意思也是「經驗」。為了和這個字區分,詮釋學家Gadamer特別使用「Erlebnis」來指稱相當於中文「體驗」的狀態。

在《瑜伽經》的說明裡:諸神沒有身體,所以就無「體」可驗。這也和佛教的「人身難得」思想類似。(實際上這是印度的共通思想)。

先岔開一下話題:
「人身難得」除了人類的身體結構較適合成佛之外(這裡當然是指「男人」的身體結構,在許多大乘佛典中,雖不否認女人能成佛,但需轉換為男身才行。也許女性主義者對這點會有所質疑;但我只能說這是時代的印記);此外,另一個理由是人類生存的條件也較適合成佛:比如說天界壽命太久,人們不會意識到生命的意義,而其餓鬼道光吃飽都有問題,哪有時間修行。而其他界也有種種不適合人類修行的理由:不是太安逸就是太勞苦,不如人間。

回到《瑜伽經》那個身體的話題。
由於沒有身體,所以就沒有體驗,諸神就無法像人類一樣完全解脫。
這作何解呢?

有一位同學(asuka)在版上討論那篇〈逆向思考與真理的花朵〉時說到:
—————————————————
什麼東西都是一體兩面ㄉ
你說幸福 那是因為你感受過不幸福
你說過不幸福 那是因為你得過幸福
如果你想要幸福 那就要有不幸福
如果你不想要不幸福 那就不要有幸福
唯有比較過 你才有體會ㄚ.......
—————————————————

就是這個「體會」:
說穿了,就是諸神沒有身體,
所以無法超越身體的束縛,
因此無法得到完全的解脫。

佛教(尤其是禪宗)常說:煩惱即菩提。
這是從「果」上說;
從「因」上說應該是:無煩惱即無菩提。
也許沒有一種獨立的東西叫菩提,
它只是對某種煩惱的超越。
就像可能沒有一種東西叫智慧,
它只是對某種無知的轉化。

那麼什麼叫體驗?
竊意以為:
立基於身體的經驗而超越之
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