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12-28 14:30:00賀達雅

淺論莊子與惠子的「魚樂之辯」

有一天,莊子與惠子來到濠水橋上,莊子說:「這些魚兒多麼快樂啊!」惠子聽了,馬上反駁道:「你又不是魚,從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莊子不作正面答覆,卻順著惠子的邏輯反問:「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子則順水推舟,再一次加強自己的邏輯:「沒錯!我不是你,所以我
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魚的快樂;同樣地,你也不是魚,所以你也不知道魚是否快
樂。」莊子覺得不妙,立刻說:「請回到原來的話題。一開始你問的是:你『
從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從哪裡』知道的:我是在橋
上知道的!」(《莊子‧秋水篇》,小賀賀案:一般註解都將「安知魚樂」的
「安」解為「如何」,以致在理解莊子此語時有文意順的情形,我個人認為「
安」應解為「從哪裡」。因為「安」和「焉」除了現在通譯的「如何」之外,
原意應作關係代名詞「從哪裡」,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和木蘭詞裡的「安能辨我是雄雌」的「焉與「安」,解「從哪裡」會比解為「如何」更傳神。)

乍見之下,莊子在這場論辯中敗了。因為最後他並沒有正式回答惠子所提出的問題,反倒以一種腦筋急轉彎式的賴皮言語回答惠子。惠子聽了莊子的回答之
後到底作何反應,在《莊子》書中並沒有進一步的交待。但是以惠子的思考方式來看,惠子可能的回答是:「請注意我原來的問題:你又『不是魚』,從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我這個問句的重點是在『你不是魚』,而不是在『從哪裡』,請不要混淆問題。」也就是說惠子可能進一步把問題釐清,逼問莊子:你不是魚,如何了解魚?

惠子這個問句看似有力,實際上卻有隱含兩個假設:其一為「莊子不是魚」,其二為「凡不是魚者,必無法了解魚」。因此,莊子在首次反駁惠子之時,其實可以有兩種方式:其一,駁斥「莊子不是魚」之說。其二,證明「凡不是魚者,必無法了解魚」之誤。(莊子採取第二種方式。)

讓我們先來看看第一種反駁方式。當惠子說:「你又不是魚,如何知道魚是
快樂的?」莊子可以回答:「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是魚?」這種反駁雖有詭辯之嫌,但卻十分有力(錢穆的《莊子纂箋》即提到此點)。因為這牽涉到知識論上所謂的「他心」(other mind)問題:我們如何知道別人不是機器人?同樣的,你如何能肯定別人就真的是你所看到的那個樣子。換言之,人類的經驗是有限的,連我們自己都無法完全了解自己,何況去了解別人!因此別人是否是我們心中所想的樣子,是很難說的。這就是所謂「他心」的問題。同樣地,惠子如何肯定莊子不是魚?不能只靠想當然耳,必須靠論證。但目前必沒有任何論證可是充分地證明別人是什麼,或不是什麼。

因此,第一種反駁是可行的(雖然有點強詞奪理,但在邏輯上卻是有效的論證,前提妥不妥當,則是另一個問題);然而莊子並沒有採用。

現在讓我們看看第二種方式的反駁。惠子認為莊子不是魚,故無法了解魚是否快樂;我們姑且接受「莊子不是魚」這個判斷,但能否就下結論說:「所以莊子無法了解魚是否快樂」?答案是否定的。

即使莊子不是魚,也無法推出莊子不能了解魚。除非我們先假定:「不是魚的東西便無法了解魚。」這個命題可以表述為:非A無法理解A。如果這個命題是真的,那麼,任何人事物之間的相互理解都會成為不可能之事,因為我們可以在任何人事物之間找出不同之處。如莊子不是魚,故不能理解魚;而惠子不是莊子,故不能理解莊子。這是惠子本身的邏輯必然推出的結果。

莊子在第二次反駁的時候就採取了這種策略。至此,辯論應該算告了一段落,因為惠子輸了。但惠子卻反咬一口:「沒錯!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魚的快樂;同樣地,你也不是魚,所以你也不知道魚是否快樂。」

惠子這次的反駁看似有力,其實卻是自相矛盾的。如果我們將這個命題分成兩部份,這個矛盾會更加明顯。

(1)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魚的快樂。
(2)你也不是魚,所以你也不知道魚快不快樂。

如果(1)成立,那麼(2)就正好不成立。因為既然(1)惠子不是莊子,無法理解莊子,那麼他又如何能說(2)莊子不是魚,所以莊子也不知道魚是否快樂。既然惠子已經承認他不了解莊子,因此,關於「莊子是不是魚」、「莊子知不知道魚的快樂」,都是他無法下評斷的。

其實辯論至此就已告一斷落了,惠子顯然輸了。

但莊子卻強要再加上一句「請回到原來的話題。一開始你問的是:你『從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從哪裡』知道的:我是在橋上知道的!」讓人覺得莊子似乎在轉移話題,而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勝利;因此,讓讀者以為是惠子佔在上風。

不過經過仔細閱讀原文之後,我們可以發現,莊子其實已用另外的一種方式道出了惠子要害(雖然比較迂迴)。莊子的意思是,他所表達的不是一種具有真假值的命題,正好像我們說「好無聊!」「好熱啊!」一樣。莊子表述的是一種態度、感想。莊子說的雖然是魚樂,其實就是莊子之樂。這是一種審美態度,而是客觀知識。惠子將之當成客觀知識來追問,自然會發出「子非魚,安知魚樂」的問題,莊子似乎認為辯論至此,任何回答比已無用,不如直接回到他說魚樂之時的心態,以杜絕進一步的辯論;同樣的態度也表現在《齊物論》中的「辯無勝」一段落上。

總而言之,莊子的反駁可以有兩層。其一,惠子的反駁自相矛盾:既然承認非A不能理解A,卻自認能理解莊子;這就自相矛盾了。其二,莊子的表達本身是屬於一種美學表達,而不是一種可以檢證的客觀知識;惠子卻要從客觀知識的角度來檢證美學表達,自然會格格不入。


apple 2016-12-24 13:49:23

所有的* 人 *都是在主體 客體 雙重的2元性中 , 怎麼可能只是重視主觀而忽略客觀呢 ? 莊子的態度讓我聯想到最近去看敦煌壁畫 解說員說佛陀是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
在佛教文化 我們絕對是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 , 但是自從基督教文化進來以後 我們也開始追求橫向的人際關係 , 願意透過” 說話 “來達成跟別人的溝通
那個真的很困難 !! 無言 = 心電感應 還是最省力氣
不過無言的文化 我真是受夠了 自認為偉大的背後卻是虛假 空虛因為它限制了言論自由
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 如果把莊子這個形象與偉人分開 , 他的頭腦比不上他的後代 現代的我們又如何呢

yyshiao 2013-08-10 02:53:07

樓主把主觀和客觀混為一談,顯然傷害邏輯。
客觀事物,是為永恆不變之事物,是不須證明之公理,是不管是誰都能"知道",比方說 1+1=2, 我不是你, 我只知道我的主觀,非我只知道非我的主觀
因此 我不能知道非我的主觀,但我可以知道非我的客觀。
因此,惠子邏輯全對。莊子從頭到尾都在文字之間創造文字的矛盾而非邏輯的矛盾。

有疑問的人 2013-03-19 00:18:10

板主,那關於剛剛樓上惠施說的倒數第四句呢?
我看的版本翻譯最後一句莊子是說:「我們從問題開始說起吧!你說『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那句話,你是已經知到了我知道魚的快樂才問我的。我是在濠水旁邊知道的啊! 惠師從頭到尾都只是質疑吧,並沒有先入為主認為莊子知道魚快樂吧~
我看的版本是高中龍騰板的教材,請問是翻譯錯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