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5 00:00:00兩果
說文軒(186).何尋千里馬
何尋千里
冷兵器時代,馬是一種寶貴的戰略資源。兵貴神速,後發而先至者勝;擁有眾多馬匹者,在戰爭中可佔先機。漢武帝劉徹就因為有足夠的良馬,組成了騎兵軍團長途奔襲匈奴,取得了漠北大捷;解決了危害漢朝百余年的匈奴邊患。其防禦功效不較萬里長城更為彰顯嗎?「馬」字最早見自甲骨文,圖形為;其金文字形為,篆文則是。該甲、金、篆文象馬之形。在《說文解字》中,「馬」部首的字共有120個,屬近代常用字為35個,計有:馬、馮、馳、馭、馱、馴、駁、駐、駕、駒、駙、駭、駢、駱、騁、駿、驕、驚、驛、驗、驟、驢、驥、驪、騾、騎、騖、騫、騰、騷、驅、驃、驀、驁和篤。近代常用漢字字典中,「馬」部首的字為39個,新增的字為:駝、駑、騙和駛(「駝」和「駑」不見於《說文解字》可能屬疏漏之故);而原有的「篤」字則撥歸「竹」部。
「馬」部首內的表音字只有「馬」,以「馬」作為表音部件的字有:媽、嗎、瑪、碼、螞和駡。
「馬」部首內也有一個獨體字,就是馭。「馭」古字同「御」,「馭」為「御」的俗字,該字從馬從又,會以手御馬之義。
「馬」部漢字主要為形聲字,一般形聲字較為規範,不贅。這裏只對一些特別形聲字略作說明。分述如下:
1.「駁」字。「駁」最早見自甲骨文,圖形是;金文中未見其記錄,篆文的字形則是。該甲骨文從馬從爻,「爻」象交錯,會毛色雜亂的馬之義;篆文同。「駁,馬色不純。从馬爻聲。」
2.「驁」字。「驁」最早源於篆文,字形是。該篆文是形聲字,與楷書不同的是馬偏旁在左邊。「驁,駿馬。以壬申日死,乘馬忌之。从馬敖聲。」
3.「騾」字。「騾」原字為「䯁」,最早源自篆文,字形是。該篆文從馬𦝠聲,楷書後作從馬累聲。「䯁,驢父馬母。从馬𦝠聲。」「騾」本為俗字,現約定俗成。
千里馬被喻之為人材,為政者求之若渴,每欲得之而後快。然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賢者,雖鷄鳴狗盜亦物盡其用;庸者,即美玉當前而視若無睹。嗚呼,「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