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4 00:00:00兩果

說文軒(125).鬥而鑄錐

鑄錐

    「而」是個簡單漢字,但其出處卻不簡單。「而」最早見諸甲骨文,圖形是
;其金文的圖形是,篆文的字形則是。據許慎解釋:「而,頰毛也。象毛之形。」王宏源在《字裡乾坤》對「而」卻有不同看法:「『而』字疑象帶髮的頭皮形,……敵人的頭皮是史前戰爭中的戰利品,卜辭裏『而』指殷人在戰爭中擄獲的戰利品,疑即指剝取的頭皮。」其實「而」的兩種說法有相近之處,以王說較可取,因為漢代尚未有甲骨文出土可據。據《說文解字》所載,「而」部有2個漢字,即:而和耐。近代常用漢字字典中,「而」部收漢字3個,除上述字外,新加入的字有:耍。    

    「而」部在漢字中是個微小的家庭,除部首外,餘下者均為獨體字。分述如下:
    1).「耐」字。「耐」最早見自篆文,字形是
。該篆文從而從彡,本義為古時一種剃掉面上胡須為期兩年的刑罚。「耐,罪不至髡也。从而从彡。耐,或从寸。諸法度字从寸。」
    2).「耍」字。「耍」不見於《說文解字》,成字期較晚。該字從而從女,會以頰毛戲弄女子之義。

    「鬥而鑄錐」一語出自《黄帝内经》:「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己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成語告誡我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切忌臨急抱佛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