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軒(2).丨下留情
下留情
你認識「丨」字嗎?答案可能會是或不是。「丨」(音袞)是一個不能單獨使用的部首字,很多人可能只識其形而不知其音意。「丨」字是最基本的漢字筆劃,許多字中每見其踪影。該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篆文的字形是丨,是用來規範漢字的一個部首。「丨」是一豎直的筆劃部件,與「一」字剛好相反。「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引而下行讀若退。」根據《說文解字》,「丨」部只有1個近代常用漢字,就是:中。近代常用漢字字典中,「丨」部除「中」字外,還增加了:丫和串;「丫」則為成字較晚的漢字
在近代漢字字典中,《說文解字》中的部首被取消而併入了「丨」部的有:
一.「丵」部(音浞) 。「丵」最早見諸篆文,字形是。該篆文象一種支柱類的物體之形。該部有4個漢字,屬近代常用字有3個,即為:業、叢和對。該部首取消後,「丵」併入「丨」部,「業」併入「木」部,「叢」併入「又」部,「對」俱併入「寸」部。
二.「丮」部(音吉) 。「丮」最早源自甲骨文,圖形是;其金文的圖形是,篆文的字形則是。該甲、金、篆文象人雙手持物之形。「丮,持也。象手有所丮據也。」該部有8個漢字,屬近代常用字有3個,就是:孰、埶和巩(「埶」和 「巩」現是無單獨使用的漢字部件)。該部首取消後, 「丮」併入「丨」部,「孰」併入「子」部,「埶」併入「土」部,「巩」併入「工」部。
三.「丩」部(音糾) 。「丩」最早出現在甲骨文,圖形是;其金文的圖形是,篆文的字形則是。該甲、金、篆文象瓜籐糾結之形。「丩,相糾繚也。一曰瓜瓠結丩起。象形。」該部有3個漢字,屬近代常用字有2個,就是:糾和丩(「丩」現是不能單獨使用的漢字部件)。該部首取消後, 「丩」併入「丨」部,「糾」併入「糸」部。
四.「丯」部(音介) 。「丯」最早見諸篆文,字形是。該篆文象叢草亂生之形。「丯,艸蔡也。象艸生之曰亂也。」該部有2個漢字,均非近代常用字。該部首已告取消。
「丨」部是漢字中的一個微小家庭,但它也有一些表音字,茲分述如下:
(1).「中」字。「中」最早見於甲骨文,字形為;其金文字形為,篆文字形為。該甲骨文字形,據唐蘭解釋為:象旗之斿(「斿」音遊,是旌旗之末垂,亦稱為「流」),省變為中形;「本為氏族社會之徽幟,古時有大事,聚眾於曠地先建中焉,群眾望中而趨赴,群眾來自四方則建中之地為中央矣。」以「中」作為表音部件的字有:忠、忡、仲、衷、沖和盅。
(2).「丩」字。「丩」出處如上述。「丩」作為表音部件牽涉的字有:糾、赳、虯和收。
(3).「丰」字(音鋒),「丰」字最早源自甲骨文,圖形是;其金文字形是,篆文字形則是。該甲、金篆文象植物長於土堆上之形;篆文則訛作從生、丨。「丰,艸盛𡴀𡴀也。从生,上下達也。」「丰」在《說文解字》原屬「生」部,後才撥歸「屮」部(「丰」也是「豐」的簡化字)。以「丰」(邦省)作為表音部件牽涉的字有:邦、綁和蚌。
除上述表音字,「丨」部餘下有2個獨體字,簡釋如下:
1).「串」字。「串」最早源自金文,字形是;其篆文字形為,楷書與之相近。從金文圖形可看出其為一串珠子,屬象形字。「串」字不見於《說文解字》,應為疏漏之故。
2).「丫」字。「丫」不見於《說文解字》,屬成字期較後的漢字。 該字象樹丫之形,本義為分叉。如女孩子頭上梳着雙髻猶如樹叉,故被稱為:丫頭、丫環。
「丨」字是漢字的一個筆劃部件,其形狀如棍。棍既是人們生活中的工具和建材,也是處理紛爭的武器。日常中,人們通常對惡意的抨擊稱為「打棍子」。批評別人,如立心不正,就易為過火。故先賢告誡我們處事要「允执其中」,切忌「矯枉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