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3 10:39:45中班

孩子的表現,有父母的身影

家庭環境無形中塑造了孩子的氣質,孩子所學到的,應是他雙親的模樣。
如果父母的生活態度活潑有朝氣,他孩子的表現往往也會快樂、開朗;反之,培養出來的孩子很可能是「缺乏自信」或充滿「無奈」的個性。


有位父親在幼稚園談到他的家人,他說:「我太太像一台冰箱, 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常毫無反應,好像『紫貝殼(表示憂鬱)』一般,從不會開口讚美孩子或對孩子的行為有所回應」,結果他的孩子在學校上課,學習能力不差,但明顯的比其他同學羞於表達,很少舉手發問。可見,家庭教育無形中決定了孩子的氣質,若父母的言行「上樑不正」,即使冠冕堂皇地說出希望孩子未來如何如何,但孩子在生活中所學到的,卻是他雙親的模樣,依舊會產生「下樑歪」的現象。


例如:有位家長小時常是校中課業的「冠軍得主」,他在別人面前自然會流露出一種優越感,他也常在孩子面前表示,「我的孩子一定是最優秀的」。結果這個孩子在學校,總是一付「唯我獨尊」的態度,常常欺凌弱小、不守秩序,十足「小霸王」作風,這就是父母的外在態度行為,影響到他孩子的表現。


我們要知道,對下一代來說,父母是成長中接觸最多的人,是模仿的對象,當然對孩子影響也最大,父母的一言一行,好的、壞的、說話的腔調,吃飯的姿態,甚至咳嗽的樣子,孩子都會像照相一樣留存腦中,模仿得維妙維肖,如果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壞習慣,留傳給孩子,那你就得趁早、最好在孩子出生以前,改掉那些壞習慣:總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一點都疏忽不得。


古人說「身教勝於言教」,是指父母本身的行為和對人的態度,以及處理事情的方式,會在無形中影響孩子。孩子在幼兒階段模仿力極強,父母不必說什麼,孩子都會在暗中一一學會。因此,做父母的若希望孩子有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或有其他的種種要求,自己本身先要做到,否則要求再多,孩子所學習的,仍是你平日的生活表現。為了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言行舉止,父母應在自身的生活上做某些調整及安排。


一、居家環境:孩子出生之後,第一個學習環境就是家庭,因此家庭的一切對孩子有最大的影響。首先是家庭的整潔,居家環境要清潔而有條理,東西都有固定位置,而且用完後有立即放回原位的習慣,家中弄髒後立即整理乾淨。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學會整潔有序的生活習慣和態度。小孩在三歲以後,如果家中空間允許,最好給孩子一間房間,讓他自己整理,養成獨立自主、整潔的生活方式;如果空間不多,最好能給他準備一個角落,甚至屬於他個人的一張桌子或一個櫃子,讓他練習整理和保管。


二、大人注意言行:父母在過去養成的不好習慣,孩子出生後最好改掉,像回家後衣物亂丟的習慣、說髒話的習慣、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習慣等等,如果自己經常隨意穿越馬路,卻要求孩子要遵守交通規則,那是辦不到的。


三、尊重孩子、尊重他人:父母對人的態度,也都在孩子的觀察之中,如果夫妻互相尊重,也尊重孩子的意見,孩子自己會學會尊重父母、敬仰父母。


四、對孩子,言而有信,對他人言而有信,是很重要的教育典範。

 

文章出處:台灣社群論壇 » 幼兒教養 »http://www.sns104.com/forum/thread-27993-1-1.html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