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長城三百載
小小一篇石滬故事卻三易其稿
最後我被指定出手
這是本期文化桃園季刊我的第二篇稿子
因緣已然俱足
重現石滬風華第一槍
海中長城三百載
在海灘上沿著漲潮退潮的高差曲線築出石牆,漲潮時魚群隨海水進到石牆圈內,退潮時海水退去,魚就被留困下來了,這便是潮汐漁法石滬的基本原理。
新屋石滬遺跡大約有十數處,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約只剩四座。雖然所存無多,卻仍保留著全台本島最大石滬群之王冠。難能可貴的是其中兩口依然「現役中」,滬主世世代代傳承石滬漁法香火至今,堪稱最珍貴的活歷史。
明治13年,距今將近140年前的一個夏夜,新屋海岸擱淺了一艘從中國漂來的王船,船上供著七尊女神和七尊王爺,開啟了沿海大廟福興宮的建廟傳奇。而這王船竟是卡在海岸石滬才告擱淺,這段歷史載之於福興宮廟誌,這也是文獻上一段石滬信史,證明的是新屋石滬群遠在140年之前便存在已久。
類似福興宮廟誌的記載和傳言另有多筆,可是,究竟這一群石滬起建於何時?由何人所建?卻只能推測而迄無定論,一般相信應是台灣原住民凱達格蘭的道卡斯族人所築,年代至少已有300年以上。
因緣際遇關鍵契機
2012年6月,新屋鄉愛鄉協會組隊勘查石滬群,紀錄下了這一段因緣:「下午1 點勘查結束後,即迫不及待將結果回報本協會顧問邱傑老師,同時並分享漁翁得利的戰果 (現採野生蛤及現撈豆仔魚);老師白石莊家中當時高朋滿座,現場來了十餘位藝文界友人,很幸運巧遇文化部的貴客,文化資產局王局長壽來,經向王局長簡報石滬勘查心得,獲得王局長迴響支持,當場即指示結合愛鄉協會、地方的縣府文化局、中央的文化部,共同關注新屋石滬漁業文化,為沒落且唯一客家聚落石滬的重生,露出一線曙光。…」,這段巧遇,教新屋石滬直接鏈接上了文化部。
一年之後,「新屋石滬傳奇~田調報告全紀錄」全新出版,新書發表之後,除了訪客絡繹於途,地方人更進一步深入研究石滬的學問,探討這項涉及水文潮汐、地形洋流、構築工法的智慧結晶,同時聘得石滬耆老現身說法解說構築技巧,結合新楊平社區大學系統化完成石滬堆疊SOP流程,點點滴滴努力為重建石滬的終極目標而努力。
重現石滬風華第一槍
2015年10月27日,一切因緣已然俱足,第一屆桃園石滬文化祭於焉登場!
鄭文燦市長及各級政府官員、文化局長莊秀美、民意代表、地方耆老會合於忘憂門海灘,下午兩點三十分吉時一到,由鄭市長和耆老吳金邦合力奠下了第一塊基石,象徵吾人向先民致敬,向大自然學習之謙卑心以及捍衛300年石滬文化永續長存之決心。接著由貴賓次第進行奠基工程,完成第一波重建石滬奠基行動。
讓我們開始準備,明年來舉行千人築石滬的活動吧!
鄭市長當場的豪情豪語,伴著夕陽餘暉,讓我們看見了新屋石滬明日即將繼起的晨曦。
(顧問邱傑老師執筆刊登於文化桃園季刊)
上一篇:新屋忘憂門廣場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