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記行
終於,我這「說得一口導覽經」老是四處去傳授導覽解說秘笈而從無實戰經驗的人,也有了上戰場的一天,應驗了「禍」從口出這句話。
那是一個社團的一場幹部會議,我以顧問身分應邀,獲賞咖啡一客,感激之餘無以回報,突然在一個長長的休止符中傻愣愣接了話:那就由我去吧!
一陣掌聲響起,我再細細一問:我答應的是什麼事呢?新店社大寫作班組團要於某月某日前來桃園西海岸看海岸風光,急徵解說員一名,沒人願接,而我竟挺身而出。
為何沒人願接呢?不是接過成千上百回各式各樣參訪團了嗎?一來是那天另外還有幾個團,而最主要的原因據說還在大伙兒一聽是赫赫有名的一支寫作班,帶著筆出門的,大家就相互謙讓了這難得大好機會了。奇怪啦,喜歡寫作只會教人更可愛,那會讓人變得可怕呢?
客人想要看的地方很多,我們只能有一個上午,其中有一個景點還得配合潮汐,那便是號稱全台最大石滬群的新屋鄉石滬區。當天中午一點半退到乾潮是最佳參觀時機,而約好了餐廳用餐時間卻是中午十二點,潮有信依時漲退,人只能配合天道定行止。
於是我們喬定了參訪行程:八點半在61快速公路桃科出口會合,先看觀音燈塔,接著車隊直奔桃園海濱南方大廟福興宮,看完福興宫徒步去訪綠色隧道和石滬,然後就得說拜拜,期待再相會。
選擇福興宮的原因有二,一是這座大廟確有太多傳奇故事值得一訪,另一個原由是福興宮有大大的停車場可停車,也是拜訪石滬群及綠色隧道的樞紐,福興宮一百公尺處即為桃、竹二縣市之交界,以一條羊寮溪為縣界,羊寮溪的出海口築有一座迷你小漁港,水淺港窄,只容幾艘舢板小舟在漲潮時出港入港,潮水一退,小舟停在裸露的河床上,成了陸上行舟,這也是有趣之地,可惜當天時間不多,沒辦法帶大家去走走。
福興宮建於135年前,建廟的原由是有一個晚上,一對李家兄弟半夜被呼喚聲驚醒,說是船擱淺在石滬裡了,請他們去幫幫忙。兩兄弟醒來卻不見呼叫人,石滬是他們捕魚之處,遂好奇前往察看,這一看傻了眼,石滬裡竟然擱淺了一艘三桅木造帆船,這裡離他們住處好一段距離,如有人在船上呼喚,他們斷不可能聽得到,這還真是離奇了。
初見船上無人,兄弟倆回家,天亮再找了村人齊來,仔細察探才知這是一艘王船,船上有白米、蔬果、白羊和各式神器,最重要的是有七尊女神像和七尊王爺像。女神另配有彫得極其精緻的八腳紅眠床、梳妝檯等生活用物。
村人將七位女神和七位王爺請上岸,就近搭了簡單寮棚安奉,再拆了船上板材、移了船上用物,構建較為堅固的廟宇來奉祀,這便是奉祀七夫人和七王爺的福興宮的由來。百年來福興宮雖經改建,原來取自王船上的船艏劍獅木彫至今安置於正殿上,法器、文物也都一一傳承安置,成了解說時最精彩的歷史見證文物。
福興宮近三十年來又出現另一段傳奇事,有自稱駐蹕瀛島東方某道場之金母娘娘託夢傳旨稱在瀛東任務已成,將前來福興宮協助地方。福興宮執事人員依著夢境前往花東尋訪,果真訪得夢中道場,經多方交涉及擲筊問卜,請得宮廟主神金母娘娘回來,立即在福興宮後方打造宏偉的金母娘娘大殿。其規格、位址悉由擲筊請示定位,甚至還卜得神旨稱建好後,殿前自有三柱香日夜點燃。大殿建竣登樓才見正對著三座無線電鐵塔,塔頂三盞紅燈,遠觀真的就像是三柱香日夜點著!而十年前政府建造61號快速公路,正好掠過金母娘娘大殿後方且保留了若干距離,如果依照「人意」而非依照「神意」建殿於更後方,如今大殿就要拆遷了。
福興宮規格宏偉,香火鼎盛,從福興宮側徒步一百公尺,過61公路即為終年綠意茂美,假日「鐵馬」穿梭,十分有名的新屋綠色隧道。綠色隧道全長近五公里,原為一條傍著海岸構築的戰備道路,早年只有戰車和軍人行軍其中,也是漁民挑著漁獲前往新竹、南寮交易的必經之路,現在轉型成了觀光小徑,是閤家假日休閒熱門去處。
而多數遊客並不曾注意的是在綠色隧道更靠海處還有一條罕為人知的小步道,從福興宮側公路直行到底的海岸小型廣場沿著步道北行可以看到兩座凉亭,較北方的第二座凉亭便是觀賞石滬之最佳位置。雖然福興宮建廟緣自135年前石滬中擱淺的王船,廟誌直接證明新屋石滬至少已有135年的歷史了,唯據信應已有三百年歷史,乃早年居住於此地的原住民所構建,全盛時期光是新屋鄉海岸線上便達三十座以上。而目前仍在使用者,也還有約七、八口,是台灣本島之最多者,也因而成為桃園縣最可貴的活史蹟。
石滬乍看只是卵石砌築成半圓形牆狀,利用潮差圍堵海水中的魚群之簡單般施,事實上卻集合了洋流、風向、水文、潮差多項科學於一體。台灣石滬大縣澎湖因盛產崎嶇多角的硓咕石,以硓咕石來砌牆抓力牢靠,可以砌成高大的石滬牆體,而台灣西海岸無硓咕石只有滑不溜丟的卵石,砌牆十分不易,築滬師傅先選定滬址,仔細觀察水流方向和潮差高低才能施工。築滬時較大型的石頭安置於滬牆兩側,鈍端朝外尖端朝內,中間放小石頭以增加穩固。如果砌築得不夠安穩,不說颱風狂濤,光是一個漲潮退潮就要被沖垮了。
滬體築高了魚群進不來,築低了魚會在退潮時隨水而去;而石滬於高低不一的海床上,滬體頂端卻必須築成水平,入滬的魚才不會從低陷處溜走。滬底還得留設排水孔,協助海水渲洩,排水孔底端要留置大量小型鵝卵石,退潮時鵝卵石被海水沖得聲響如雷,魚才不敢從這個孔道逃走,可說處處都是學問在。三百年時光,多少建築物都坍塌傾圯了,石滬卻能在海中屹立,這就不能不佩服先民的智慧了。而在講究永續利用地球資源的今日,石滬漁法既不耗費能源,更不致竭澤而漁,更堪稱是永續經營之典範。
看石滬行走在海岸小路上,海的故事固然幾天幾夜都講不完,光是一條小小步道也有說不完的話題,人工植栽的海岸林樹種包括木麻黃、黃槿、草海桐、海檬果,每一樣都有他們極為有趣的特色,光是以黃槿來說吧,它的葉子是海岸人家年節製作各種粿食的最佳襯墊,它的花可入菜,而我在去年為黃槿花提出另一個見解,以它的炎、黃二色象徴炎黃子孫,以它一日花的特色形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勤奮,以它花開花落維持不變的容顏象徵硬頸無二來做為「海客」之代表花,以別於居住山區以油桐代表的另一種客家之花,這樣的銓釋獲得桃園客家事務局之極度認同而大力宣傳,也成了吳志揚縣長訪問海濱客家鄉必談的親切話題。而除了人工植栽,大自然散生的林投、朴樹、苦楝,甚至海岸前線植物如濱刺麥、馬鞍藤、蔓莖…,也都各有趣味,三小時都來講植物也講不完。
至於這次海岸行重點參訪的觀音燈塔,本身也帶著很有意思的故事性。日本人在1895年入台,翌年著手設計觀音燈塔,地基都打好了突來一場大颱風,整個海岸地形地貌大大改變,燈塔的建址也被沖失了,這是不幸中的大幸,倘若這場天災在燈塔建好才來,這燈塔就要慘啦。
迅速重新選址,歷三年完成啟用。別看只這一座塔,塔基石材取自士林船運搶灘而上,塔身磚造,磚塊取自赫赫有名的內湖窯廠,層層築砌成兩個厚達一公尺的同心圓構建而成,塔的上方花崗岩為材,千里迢迢取自日本本土。至於最重要的燈具則自法國購來,採用的是三等透鏡燈,為全島之最,燈具的透鏡直徑有一個人高,放射的光,白色光達一百萬燭光,射程25.7浬,紅色光照度31萬燭光,射程22.6浬,紅白迴旋以增加警示效果,二十秒鐘迴旋一次。
說這些數據未免乏味,我「考」了一下來客有關台灣燈塔的一些小小常識,最老的西嶼燈塔建造於1778年,兩百三十幾歲啦;最高的蘭嶼燈塔燈的中心點高達海拔216.5公尺,事實上是因基地高,塔身才14.8公尺,而觀音燈塔塔高達27.7公尺,燈高為海拔36.6公尺。
最老燈塔兩百多歲,最幼齒的王功燈塔則僅31歲。
觀音燈塔曾是台灣島最西端者,現已為七股外傘頂燈塔所取代;最北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富貴角燈塔,最南是也是享有高知名度的鵝鑾鼻燈塔。最東是守護太平洋的三貂角燈塔,說守護其實也未免太沉重,現代導航科技日新又新,燈塔關掉不少,目前全球只剩約一千五百座在運作了。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濱海記行
導覽後記:
在這一場小導覽中巧遇了兒童文學名家夏婉雲教授,蒙她熱誠相邀出席十一月八日在台北舉行的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協會重要慶祝日活動,不料臨時竟被二場俗務所纏而無從參加,食了言而又錯過與許多名家、好友一敘的良機,真是憾事。
(本文刊於2015年2月號文訊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