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2 19:32:26ka cheng

日常生活的照片


對現在的我們而言,站在一幅白金照片前觀看五分鐘的經驗就好像一個老人在聽古典樂一樣,而在網路上觀看LOMO照的經驗就好像一個年青人在聽電子樂一樣,在街上看到一些年青人拿著不管是LCA或是Holga在拍照,他們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事物對他/她們而言都是現成物(ready-made),自己成為主體,把世界化為一個被觀看的對象,照片/圖象本身就是鏡子,反映了他們自己,這就是現代時間處境中特殊的「自我參照」時尚,因為對年青人而言來自於電視/網絡等媒體經驗就是真實經驗本身。

當生活藝術化被徹底落實之後,當日常生活中任何的事物都可以成為藝術的時候,甚麼才不是藝術?很多人會擔心藝術會被自我消解,在高度自由的今天,當我們拿著相機隨意拍照的時候,我們的確沒有在意自己在完成作品,但當我們把照片上傳到網站與人分享之後,這個行動本身就隱藏了「表述」的意向,畢竟衣服不止只穿給自己看,還要穿給別人看的。而官方網站上又不時會舉辦一些「missions」,讓有興趣的人可以投稿照片,得獎的人可以得到一些網路代用錢,而這個活動本身又隱藏了「定義藝術」的企圖。

「沒有任何規則」這個規刖本身就是企圖代替自由的代名詞,又或者是一個企圖擴大主觀自由的目標,藉著「自由」之名把任何其他拍照方式都納入自己的版圖,並藉以突顯自己才是「真正自由」,這與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運轉方式極為相似。(越多人「自由地」拍照,LOMO的相機就越賣越好)

2005年由ESPSON公司舉辦的影像創作大賽中,由一名十八歲的少女得到了大獎,她拍攝了二百多幅日常生活的隨拍照片並整理成書,她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創作作品」,但卻無意間得到了大獎,她的日常生活與一般人無異,而觀眾卻願意花費十多二十分鐘的時間去觀看她的日常生活,「觀看別人的日常生活」這個命題本身是非常具有時代意義的,當「high art」由美術館裡搬走之後,「日常生活」的作品就搬進了美術館,成為新的「high art」,「日常生活中的作品」已經代替了「追求純粹為目標的宇宙性作品」。為了避免被排擠,我只好把自己的照片稱為「生活中的一部份」(just a part of my life)。

再談一個悖論:「未來非由現在來決定,未來可能發現現在對它而言,其實只是一個空白的存在。」Donald Kuspit認為:「當代藝術失去與人及其世界生活的聯繫,當代藝術的運轉方式,已經可能造成深層集體記憶的空白,由現在開始“重新發現過去”,可能正是確保現在能與未來聯繫的必要手段。」

當我們去「懷舊」某個東西時,除了反証了那個東西開始/已經消失之外,「懷舊」本身其實也成為了一個手段,用以連接陌生的過去與未來,無論我們把相機瞄準著一個廢墟(過去)或是身邊的日常生活(現在),其實也無法把零碎的集體記憶重組起來,「懷舊」有時候只是一種風格而已,「重新發現過去」只是一個理想與希望,未必能夠聯繫起現在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