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9 06:04:36阿寶師父足體養生技術

枕骨與脊椎的構造

13  
 1.枕骨

枕骨位於腦顱後部前下部有一卵圓形大孔,稱為枕骨大孔,為顱腔與椎管的通道,枕骨大孔後緣枕外隆凸兩側為頸韌帶、枕肌附著處,上項線為斜方肌與胸鎖乳突肌附著處,下項線為頭後大、小直肌附著處。

頸椎有7塊(C1C7),第一、二頸椎因形狀功能特殊,屬於特殊頸椎.,其餘椎體在所有椎體中是較小的,其中又以第五頸椎最小,也最容易向前滑脫。普通頸椎前面凸隆的上下緣有前縱韌帶附著,後面平坦,上下緣也有後縱韌帶附著。關節突呈短柱狀,發自椎弓根與椎弓板的連結處,關節面似水平面,所以當頸椎受斜行或橫行暴力衝擊時易導致向前、向後及向左、向右脫位或橫向破裂。除第一和第七頸椎外,棘突末端均為分叉狀。橫突根部有一圓形孔,稱為橫突孔,有椎動脈、椎靜脈及神經通過,橫突上面有一深溝是脊神經溝,有脊神經通過,末端分裂的兩個前後結節是肌肉與韌帶的附著處。第六頸椎的前結節高而粗大,頸總動脈位於它的前方,因此稱為第六頸椎頸動脈結節,所以若頸部大量出血時,可在此處按壓頸總動脈進行止血。

2.頸椎  

第一頸椎又稱寰椎,位於脊柱最上方,和枕骨相連,呈不規則的環形,無椎體和棘突,有一短的前弓和一長的後弓,上與枕骨果、下與第二頸椎形成關節,前弓上下兩緣分別為寰枕前膜及前縱韌帶附著處,後弓有頸韌帶及頭後小直肌附著,第二頸椎神經通過寰椎後弓下面與樞椎椎弓根上緣合成的兩側椎間孔,後側有椎動脈溝有椎動脈及枕下神經通過,後弓的上緣為後膜附著處,橫突上下扁平,橫突孔較大。   

第二頸椎又叫樞椎,它有一支齒狀突向上延伸通過寰椎與寰椎形成關節,讓寰椎能移動頭顱骨做扭轉和搖頭動作,是頸椎中最肥厚的,形狀與其它頸椎略似,椎體的上面向上發出一個突起,稱為齒突,前後均有關節面,分別與寰椎前弓的齒突關節面及橫韌帶相連接。

比較特殊的是第七頸椎,棘突長而粗大,部份的人不分叉而呈結節狀(C2C6棘突分叉),於皮下形成一塊隆起,通常在頸胸交界處可在皮膚下觸及,故稱隆椎,橫突孔較小,有椎靜脈通過,第26頸椎橫突則長短近似。

              3.胸椎

胸椎有12塊(T1T12)它們椎體向下逐漸增大,上部份的椎體與頸椎相似,下部份的椎體則類似腰椎,胸椎同時友支撐肋骨並參與胸廓的構成,胸椎椎體呈短柱形,橫切面成心形,矢狀面比橫狀徑略長,上下面為椎間盤的附著處,椎體兩側面在橫徑上略為凸隆,上下各有一個半圓形的淺窩,與椎間盤相互合成為上下肋凹,是肋骨小頭的附著處。椎弓根短而細,自椎體後面身向後方。胸椎的關節突近似額狀面,所以不易脫位。橫突呈圓柱狀伸向後下方,自上而下逐漸變短,上部6個胸椎的橫突肋凹向前外方均凹陷,其餘則平坦而向前外上方。上(14)、下(912)部胸椎棘突向下略為傾斜,58棘突最長,呈垂直位,彼此相互重疊。肋骨則附着於左右橫突之肋凹關節面,

第一胸椎的椎體橫徑比矢徑大二倍,上肋凹為圓形的全肋凹,與第一肋骨的小頭全部相接,下肋凹較小呈半圓形,與第二肋骨小頭的關節面上半部相關節,橫突最長,向下逐漸變短,棘突厚而長,呈水平位,有時比第七頸椎還長。第二胸椎的橫徑變小,第三胸椎的椎體最小矢狀徑增長,橫切面呈心形,第三胸椎以下的椎體矢狀徑則繼續增長,橫切面變化較小。第四胸椎形狀類似頸椎,第五至第八才是典型胸椎,第九至第十二胸椎又有腰椎的特徵,椎體由上看類似心形,椎孔是圓形。第九胸椎只有上肋凹,下肋凹往往缺少。第十一胸椎橫突短,無橫突肋凹,棘突呈三角形,下緣呈水平位,上緣傾斜。第十二胸椎椎體很大,橫突最短,其兩側面近上緣處各有一個與圓形的全肋凹,第十二肋骨小頭相關節,其橫突小無肋凹,棘突呈三角形。   

             4.腰椎

腰椎共有五個,椎體高而大,呈橫腎形,上下平坦,前面比後面略為凹陷。椎弓根粗大伸向後方,椎弓板較胸短,寬而厚而不相互重疊,椎間孔呈卵圓形或三角形,比頸椎小胸椎大。棘突為長方形扁板,,呈水平位伸向後方。關節突比胸椎粗大,呈矢狀位,上關節突向後內方,下關節突向前外方。橫突薄且長,第一至四腰椎前後扁平,伸向後外方。

          第一至第三腰椎的兩側上關節突較下關節突短,第四腰椎的差別很小,第五腰椎兩側下關節突距離較大。第一至第三腰椎的橫突逐漸增長,而以第三腰椎最長,第四、五腰椎的橫突逐漸變短並向上傾斜。

第五腰椎的椎體最大,前厚後薄,下與骶骨相接。椎弓根扁平而寬厚,棘突為腰椎最小者,橫突短且粗,先伸向後方轉再外上方,傾斜度很大。

(脊髓末端位於第一至第二腰椎之間是腰椎穿刺的安全位置)

            5.椎管

椎管由各個椎骨的椎孔相連而成,上自枕骨大孔,下面終止於骶管裂孔,隨脊柱彎曲,管內有脊髓、脊神經根、脊髓的被膜及血管。

            6.骶骨

骶骨支撐脊柱穩定骨盆,成年後由五塊椎體與四塊椎間板癒合成一大塊略為彎曲的骨頭,向前形成一片凹面,向後形成一片凸面,有四條原本分開的脊椎骨癒合線,倆外側有四對平行排列的骶孔,骶骨上面與第五腰椎、下面與尾骨形成關節,外側似耳狀面,與臀部之二塊髂骨形成骶髂關節,

骶骨由五個骶椎(S1S5)癒合而成,略呈扁平的三角形,稍向後方彎曲,位於盆腔後上部,兩側與髖骨相關節,分為基底、尖端、外側部、骨盆面及背面。骶骨底由第一骶椎的上部構成,中央是平坦而粗糙的卵圓形關節面與第五腰椎相接,前緣向前突出,第一骶骨突出的前緣稱為骶骨岬,第五腰椎與骶骨岬之間為腰骶關節,骶骨在此傾斜形成骶骨角,成年的男性約為50度女性約為55度左右。

骨盆面斜向前下方,平滑而下陷,但在第二骶椎則略為突出,中間有五塊骶椎癒合的4條橫線,每條橫線兩端各有一孔,稱為骶前孔,椎間孔與骶孔相連,有骶神經的前支及血管通過。背面粗糙而凸隆向後上方,在正中線上有4個結節,為棘突癒合連結的縱形隆起,稱為骶正中脊,骶正中脊的兩側由椎弓板相互融合的骶中間脊,脊的下端突出,稱為骶角,兩骶角之間有一缺口,稱為骶管裂孔。骶關節的外側有四個大孔,稱為骶後孔,有骶神經的後支及血管通過,4條癒合的橫線,稱為骶外側

山脊,有肌肉與韌帶附著。骶骨裂孔為手術尾椎之麻醉點。

男女骶骨的差異,女性短而寬,橫徑較大彎曲度較小向後傾斜,第一骶椎的椎體較小,耳狀面略短,男性橫徑較小,縱徑較長,彎曲度較大,耳狀面較長。

                7.尾骨

尾骨為三角形的小骨塊,由三到五塊(通常為四塊Co14)癒合的尾椎骨組成,上寬下窄向前下方,幼年時彼此分離,成年後才相互癒合。骶骨角之間由韌帶圍成一裂孔,相當是最末端的一對神經孔,有神經通過。

脊椎骨的主要功能是用來保護脊髓神經以及支撐頭、頸部和上半身的體重,使神經功能得以正常運作,讓身體能維持正常生理曲線的直立。具有彈性的椎間板約為脊住長度的1/4,當身體或脊柱負荷之重量增加或超度時,具有吸收震盪之功能,來避免腦部可能遭受到脊椎骨直接的震盪傷害,因而有保護頭頸部之作用,同時也保護著脊椎內的脊髓和神經根。

軀幹骨骼也藉由肌肉、韌帶的固定,來做身體和四肢的適當旋轉和屈曲等各角度和不同方向的運動,同時也限制了其他可能造成肌肉、脊柱和脊髓傷害的運動方向和角度,肋骨和胸椎形成的胸腔、髂骨形成的骨盆腔則藉由胸肋膜負責保護內臟、營養吸收、排泄、生殖系統,並使其固定在正常的生理位置之中正常運作。

文章來自於:紀教授  文章僅止於分享不涉及醫療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