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15 10:58:12尚未設定

讀史片.春秋時代的先驅 ── 鄭莊公

春秋時代第一位擺脫了以往「天子 ─ 諸侯」關係常規的君主是鄭國的姬寤生 ( 鄭莊公 )。

鄭國崛起的機緣全靠周幽王姬官涅。幽王時代鄭國的諸侯叫姬友。他是周厲王的幼子,西周中興之主周宣王的庶弟( 非同一母所生之兄弟 )。所以他可以說是周幽王( 宣王之子 )的叔父。他受封於鄭(今陝西華縣一帶),所以史書一般叫他鄭伯友。而周幽王就是受人千古譏笑事件 ──「風火戲諸侯」的男主角。

話說周幽王寵愛褒姒,於是廢掉元配王后申后,貶太子姬宜臼為庶人,立褒姒為正后,其子伯服為太子。申后的父親申侯 (他是受封於「申」(今河南南陽一帶)的侯爵,故史稱「申侯」。但從他女兒的名字「武姜」來看,他應該是姜姓(傳說為神農氏之後)的貴族。)當然抗議。周幽王不爽,拍案大罵 (不知當期時可有粗口否?)。朝中當然少不了一些拍馬奉迎之人( 柏楊先生謂之曰:「搖尾系統」,肥夫覺得這簡直侮辱了人類的最佳朋友「狗」。因為狗是衷心熱愛主人才向人搖尾的。),佞臣虢石父知趣上奏,請求削申侯為伯 (由侯爵降為伯爵),還要出兵伐申。



申侯先發制人,於是立下了古今朝代滅亡的通例:借外族兵入境平亂。他以一車黃金布帛向位處西方的犬戎借兵,並許以破城之日,宮中金銀珠寶任憑搬取。於是乎一萬五千左右的戎兵浩浩蕩蕩向周朝首都──鎬京(現今西安西部)殺去,將王城重重包圍。我們的主角──鄭伯友便在此時擔起了重任。他當時是周王朝的司徒(大概是管理政事的)。犬戎兵攻入京城,殺了佞臣虢石父。周幽王和褒姒輕車往驪山風火台逃去。沿途就是由鄭伯友保駕的。當後來趕至驪山風火台點燃風火,召集諸侯救兵時,因為之前「風火戲諸侯」一事,所以無一兵卒來援。當其時申侯己難以控制犬戎,只得全由他們亂來。戎兵追至驪山,鄭伯友見守無可守,便放火焚燒驪宮,引開敵人注意,幽王自宮後逃走。鄭伯友手持長矛開路。其後被一隊戎兵追上,鄭伯友刺死領兵隊長,殺散眾追兵,命人保駕先走,親自斷後。可惜犬戎兵的主力殺到,將逃亡的隊列分為兩截,鄭伯友被困於隊伍的後半部(中央突破,背後兩翼展開的包圍殲滅性戰術)。由於鄭伯友十分勇猛,竟以一根長矛支持了一段時間。但是當犬戎的領袖到達時,卻沒興致和他玩一對一的單挑遊戲。戎主下令向包圍網中心的周室士兵弓箭齊發,於是乎咱們故事的第一位主角,鄭國第一位君主,之後追諡為鄭桓公的鄭國伯爵姬友先生,便在犬戎圍困中萬箭穿心而死。

在這裡向大家問一個有關「萬箭穿心」,但絕對和本故事無關的IQ題。有一個獵人帶著弓箭去非洲森林打獵,見到一隻大猩猩。他發箭射向猩猩,但猩猩一手將箭接著。如是者獵人將箭射完,但箭都被猩猩雙手接去。於是猩猩很高興而獵人則閉目待死。沒想到就在此時猩猩卻「萬箭穿心」死了。為什麼?

好了,岔話說完。第一位主角死了,自然輪到第二位主角出場。鄭國的第二位君主出場時只有二十三歲,名字很有趣,叫做「掘突」。當犬戎消滅了周王朝逃亡隊伍的主要戰力後,周幽王便如甕中之鱉般被犬戎捉住;也自然少不了一幕經典場面:幽王和新太子伯服被殺,褒姒落入戎主之手。犬戎盤踞鎬京不去,申侯見情況失控,便密書招諸侯勤王。來到的有路人馬:北面的晉侯姬仇、東面的衛侯姬和,以及西面的,在當時還是附庸國,算不上是諸侯的秦國君主嬴開。另外申侯亦致書於鄭,告知國人鄭伯死難之事。於是鄭國的世子「掘突」也點起一支兵出發。無奈他行軍太過急躁,被犬戎發現,中了埋伏。於是掘突聽取臣下公子成的建議,投向衛侯的軍隊。

之後,衛、鄭、秦、晉四路兵馬匯合,決議分兵東南北三路攻打鎬京城,留下西門不攻,卻在道路上設下埋伏,從後進擊。由於當時犬戎已連勝三場( 攻克鎬京、射殺鄭伯、擊退掘突 ),軍心已驕,守備也鬆懈下來。再加上申侯在城中做內應,向戎主進言,分兵押送入京擄掠得來的財物回戎地,使城中戎兵的力量削弱。所以是次接戰犬戎大敗,被趕出周城。四國諸侯迎接流亡至申地的太子姬宣臼回京即位,是為周平王。

在這裡要和大家分析一下這次攻城戰。

攻城之時強攻三面而留下一面不攻這種手法經常在中國的攻城戰中出現。這樣做的好處是使敵軍有逃走的希望,不至於眾人一心死戰。而在退路上設下埋伏可以事半功倍的截殺敵軍,因為其時敵軍心志在逃走,自然無心戀戰。不過要留意的不是所有情況追擊敗兵都會勝利。有見地的領兵者在敗走撤退時會讓本軍的精銳典後,不懂見好就收的伏兵將領往往會失敗。三國時代「宛城戰役」的曹操軍和張繡軍便分別是兩者的好例子。

周平王上台後第一緊要事當然是酬謝勤王之士。申侯在平王復位事件中出力最多,本應升為公爵,但他本人卻以引領犬戎入關將功折罪推辭掉了。衛侯姬和進級為公爵,後諡為衛武公。世子有了周室撐腰,襲爵為鄭伯,加封祊田千頃。晉國加封河內之地,秦國由附庸升格為秦伯,成為諸侯之一。周平王再封衛侯為司徒、鄭為周室卿士,留在京城輔政。申侯見鄭伯掘突能幹,便將女兒嫁之(即前文所述的武姜)。

且不說其後平王東遷之事。鄭世子掘突嗣位,是為鄭武公。因為平周室之亂有功,其領地大大增加,兼有東虢、鄶(今河南新鄭一帶)兩地。他遷都於鄶,改鄶名新鄭,以滎陽為京城,在制邑設關,確保戰略據點。又大力開荒、鼓勵工農商三業。是故鄭國逐步強大。周平王十三年,同為周室卿士的衛武公死了,於是鄭武公更是獨攪朝政。

卻說鄭武公的正宮夫人武姜為其生下二子,長子名寤生(即後來的鄭莊公),次子名段。長子寤生名字來由有二:一謂武姜於睡夢中產下長子,醒來方知。故名之曰寤生。寤者,睡醒是也(想來這母親也真夠貪睡的)。二謂寤生是因為出生時腳先出,即所謂「逆產」。故曰「寤生」,寤者,忤也,即忤逆也。寤生出生時令武姜痛苦不堪(於古代醫療落後的情況,逆產有如九死一生),故以其名記之。

也許是出生時讓她太痛苦罷,武姜一向不喜歡寤生。雖然同樣是自己的親生子,但武姜非常偏袒次子姬段。段是一個粉面朱唇,武藝高強又野心勃勃的美男子(真是他媽的,女人就是喜歡小白臉;這千古名句「他媽的」也許自此事而開始,原本專罵鄭莊公兄弟的媽媽武姜)。武姜曾向鄭武公替段說好話,要武公立段為世子。鄭武公心下雪亮,便以不能廢長立幼之由壓住武姜,立寤生為世子,只封一座小小的城邑共城給段,作為他的食邑(食邑內的稅收、出產便是邑主的收入),所以段又叫「共叔」。

其後武公薨(諸侯之死曰薨),寤生立,是為鄭莊公。鄭莊公在位間一共發生了五件大事:一‧克段於鄢,二‧黃泉會母,三‧周鄭交質,四‧假命伐宋,五‧箭射周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