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6 22:43:34阿根廷

總算看到比較像話的反省

我不是每天閑著沒事看社論的人,但偶爾看一次中時或聯合報的社論,都覺得很無趣,跟看自由時報社論沒兩樣,辱罵的對象跟掩護的對象正好相反而已.

比較起來,我還是最欣賞壹周刊的社論.

中時今天這篇不錯...

==============================
2004.11.26  中國時報
只要不斷的自我改革策進,誰說藍天不會再現?
社論


走過一百一十年的歲月,國民黨這幾天在歡度黨慶的時候,相信從領導精英到一般黨員都是百感交集的!因為幾乎就在同時,國民黨的黨產正面臨進一步被清算、黨營電視台被抵押、黨史被清出國史、黨徽被要求限期更換、黨工薪水發不出,黨的選舉呢?則面臨割喉割到斷的邊緣。對國民黨而言,今年這個一百一十歲的生日確實是談不上什麼「生日快樂」的,只能盼望不要再有更多的壞消息,畢竟它的課題已經不是能否「藍天再現」,而是能否持續生存下去了。

說來確實令人唏噓,這個百年以上的老店,前一階段在大陸的五十多年經營被共產黨徹底終結,後一階段在台灣五十多年的經營,又面臨被民進黨全面清除的險境,「國民黨中國」早成歷史記憶,立足台灣的國民黨則已陷入一息尚存的境地。即便如此,民進黨此次立委選戰的主軸,依舊虛擬一個早已不存在的「黨國體制」來大肆批判,企圖喚起民眾對戒嚴時期國民黨橫行威權的記憶,結果明明國民黨已經面臨快被全面「抄家滅黨」的命運了,依舊還能被民進黨拿來作選戰訴求的最後消費,甚至還能有效的被塑造成尚在欺壓台灣人民的形象。民進黨為什麼選擇這麼做不難理解,畢竟政黨鬥爭何曾講究過什麼溫柔與慈悲?我們所關切的是,今後的國民黨,究竟是要怎樣看待它自身?它願不願意用更殘酷的視野,來檢視自己的處境,徹底進行更深化的自我改革?


不論國民黨的高層承認與否,我們都必須挑明指出的是,回顧過去的五年,甚至可能包括此刻的當下,國民黨都沒有將它的心態,正式調整為一個自我策進的「在野黨」!講得更白一點,它其實一直沒有真正的認輸過,二○○○年的大選,被認為是連宋鷸蚌相爭導致陳水扁漁翁得利,二○○四年又認定是兩顆子彈決定了選舉結果,因為認為民進黨的贏都只是僥倖,導致國民黨在心理上一直不願心甘情願的接受「失敗」,也一直認為自己馬上就能奪回執政權,當然也就一直沒有真心誠意想過怎麼扮好「在野黨」。

於是,過去五年寶貴的時光,國民黨在心態上其實還是「執政黨」,還抱著隨時將班師回朝的心理準備,結果除了致力「逢扁必反」外,幾乎是一事無成,既沒有虛心去辨識主流民意的變遷,也沒有痛下決心自我改造。這種心態當然讓黨產的處理步伐蹣跚,硬是拖到讓民進黨有機會親自操刀,這種心態也讓整個黨內領導層的世代交替完全停滯,硬是不斷推出同一組的老面孔,去迎戰不同世代的新對手,結果原本是資產的,一樁樁、一件件都變成負債。如今已經快淪為「一窮二白」了,還被幾乎已是暴發戶的民進黨當執政黨般一路打,莫怪民進黨善於領導議題,國民黨何不自問:為何「在野」近五年了,還能提供這麼多素材讓對手去炒作?為什麼民進黨操作的所有議題,總能掌握「政治正確」的制高點優勢?

直接的說,不願坦然面對自己真實的處境,就是國民黨一敗再敗的主因。明明已是陷入在野境地了,卻在心態上還不願調整為在野黨,結果喪失執政的行政資源優勢不打緊,連專屬在野制衡的道德優勢都還為民進黨所壟斷。這一點,所有局外人都看得清楚,卻好像只有國民黨的領導層依舊沒弄清楚。在野黨的真諦在那裡?不是硬生拖住執政黨讓其一事無成,而是相對於執政黨的理想性,一種提供國家更可欲前景的創意,這種經營需要歸零思考,不能再對任何既有的包袱瞻前顧後,也不能再對原則理念輕易妥協,昔日的民進黨不就是這樣一路從無到有的嗎?一個不能藉由在野階段淬鍊學習、自我砥礪的政黨,民眾有什麼理由該將政府再交給它治理?國民黨何不看看西方國家那些曾經一再挫敗過的在野黨,是怎麼風雲再起的:英國工黨在一九八○年代曾被柴契爾的保守黨政府壓制成一個少數黨,但布萊爾依舊能以一套「第三條路」的嶄新語言重新包裝工黨,再度獲得執政機會;同樣的一九八○年代美國民主黨在雷根與布希的主政下做了長達十二年的在野黨,柯林頓依舊能以價值與經濟議題重新奪回執政位置,相較而言,國民黨目前的處境,其實已算差強人意了。

國民黨走過了一百一十年的歲月,這期間的歷史變遷確實巨大,它曾經是一個領導風潮、締造時勢的政黨,所締造的功業與成就也確實不容抹滅,但這一切終究已經過去,以黨訓政、以黨領政的年代已一去不返。進入民主時代,就得服從民主政黨競爭與輪替的基本邏輯,國民黨其實並沒有衰亡,只是處於在野之身,它能否再造光華,關鍵在於它自己願不願意從挫敗中反省,以更新的自我改造再接再厲的爭取民意的支持,誰說民眾一定不會再給國民黨機會呢?祝福國民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