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4 07:12:48嘟嘟

舊習不改 災難不止

舊習不改 災難不止

◎ 巴蘇亞.博伊哲努

每逢災害發生,我們都會熱心討論如何調整策略做法,災難當下,大家在激情之下提出很多意見,似乎過去的錯誤都會因此扭轉;但是,認真回顧起來,災難遠了,我們許多生產、生活方式其實都沒有什麼改變。

略舉數例:阿里山公路最容易崩塌的路段在四十K段,那個地區存在著數百公頃的檳榔園。塔山下鄒族來吉經常是阿里山地區最容易遭到水患的部落,遠因是自日治時期乃至戰後大量砍伐阿里山地區成千上萬的巨木,近因則是阿里山水庫潰堤與河道疏濬無方。南投縣信義鄉經常上媒體的豐丘、神木兩村,嘉義縣竹崎鄉的太和、瑞里,人們通常可能只注意到發生在那裡的災害,卻忽略那滿山滿谷的葡萄、檳榔、高山茶或者與當地自然景觀很不搭調的旅館高樓。

再舉一例:曾文溪自阿里山鄉樂野村竹腳以上的崩塌特別嚴重,水庫當局從這裡開始建築許多試圖截住上游土石的攔砂壩;而壩體固然攔住了土石,但是越來越多的土石向河岸兩邊推擠,讓河床越來越寬,平常水流潛入土石遍佈的河床,成為毫無生機的乾溪,一逢大雨,水勢立即湧過鋪蓋的土石,並向兩側山壁沖刷,讓崩塌交互產生,惡性循環。為了不讓土石沖入下游的水庫,興建那麼多的攔砂壩,破壞河流生態,造成雨季的災害,對於水源也已產生影響,由荖濃溪、楠梓仙溪進行的「越域引水」計畫,就是肇因於曾文溪流日漸枯竭。攔砂壩一出現,幾乎可以斷定溪流已經走向死亡,攔截土石是否有更好的策略,如在下游水流進入水庫前即可藉由攔截與疏濬的方式取代,這樣的技術已經研發出來嗎?相關部門眼見當地居民都已經見到、感受到的危機,卻消極的不作為,也是災難難以阻止的原因之一。

(作者為中正大學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