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4 08:26:01嘟嘟

要Taina,不要Chiwan

要Taina,不要Chiwan

◎ 田立仁

最近「Chiwan」一詞成為熱門用詞,意指兩岸的經貿產業交流,將互補提升兩岸的競爭力,產生雙贏效應。

就算「互利雙贏」是可預期遠景,但達到這美景前,兩岸是透過誰提供的路徑、藍圖,達成這種雙贏?又如何決定兩岸交流項目中誰可多贏一點?哪個產業可贏少一點?

台灣目前提出了ECFA作為跟大陸更緊密經貿交流的早期收穫框架,問題是政府總強調其「對台灣經濟利益很大」,避談不利益,難道這是百分之百有利台灣?從外交學觀點是顯然不可能的;另外就是聲稱兩岸經貿交流「不涉及政治議題」,變成行政權內不受國會民意監督的外事事務;這種攸關國家發展、產業興衰及至少兩代台灣人福祉的政策,怎能不受國會監督或不注重合法性程序?等到大陸以「海西經濟區」來回應ECFA後,是不是涉及政治,更為明顯。

中共拋出海西區回應ECFA提議,想要ECFA先在福建為主的海西區先試先行,此「經濟議題」實已具有政治性。海西區雖離台灣最近,但基礎建設及商業腹地,皆落後於長三角及珠三角兩大熱門經濟圈。海西區也缺乏未來與國際經濟圈整合接軌的設計,為何中共不先讓台灣ECFA在長三角及珠三角先合作推行?所以,中共若堅持ECFA僅能先在海西區「先試先行」,是侷限了ECFA與大陸其他經濟圈的推動,有隱藏兩岸關係地方化、區域化之政略在內(將台灣視為海峽東岸),頗需正視,否則,未來ECFA達成的效應只是被大陸海峽經濟圈統合的「Fuji-wan(福建跟台灣互補)」效益,離「Chiwan」(全中國跟台灣互補)效應,還差的遠。由此更清楚,無論政府接受或不接受此海西藍圖,都不應只交由行政院經濟部及其智庫團體的內部研究及官僚決策來決定。

個人認為,若全盤或大部分接受中共海西版本的兩岸經貿合作路線圖,不利我方,台灣應在考慮台灣ECFA未來產業腹地需求、國際經貿整合前景及談判策略後,在國會民意的監督及法令合法化規範下,提出「超越海西」版本的台灣兩岸地緣經濟交流藍圖,或可取名為「Taina」(Taiwan+China),設計出台灣優先、本土需求的對大陸合作藍圖,並增加談判桌上之討價還價籌碼。

(作者為法學博士、產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