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s會要了病患的命」醫界反彈
DRGs實施後對民眾的優缺點 |
DRGs與現行支付比較表 |
DRGs Q&A |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對於DRGs的實施,醫界反彈聲連連,台灣醫院協會理事長吳德朗表示,DRGs實施後,醫學中心平均少了一成的收入,由於DRGs只給一個「包裹」給付,醫院被迫要把病患在健保局規定的天數內治療好,導致有多重器官疾病的病患要不斷出院、入院診治,才能真正康復。
9月發起千人串聯 遊行抗議
吳德朗說:「DRGs會要了病患的命,醫界將在九月串聯千人上街遊行,以示抗議。」另外,地區醫院也表示,DRGs對地區醫院的資源分配不公,將在八月中旬動員包圍健保局。
重症病患恐淪人球 須有配套
吳德朗進一步指出,醫界並不是反對DRGs,但希望要有更好的配套,國外實施DRGs是在已做好長期照護及出院的短期照護,但這些照護制度在台灣都還沒有準備好,以致台灣病患一定要吃掉大半的住院醫療支出。
再者DRGs制度的實施,會擠壓到重症病患的醫療給付,屆時重症及病情較複雜的病患,恐會在醫院之間形成人球。
民間健保監督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目前的健保的支付主要以論量計酬,導致醫療浪費、藥費及總額不斷的成長,但病患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醫療照護,DRGs可以鼓勵醫院給予病患最好的治療,讓病患在合理的天數內康復出院。
滕西華表示,DRGs要做得好,必須要有配套,尤其在各年齡層及診斷疾病的「細分類」上,要做好分項,才能發揮DRGs的效果,避免民眾的住院就醫權益受到損害。
出院判定標準 應上網供參考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簡稱醫改會)專員黃經祥憂心指出,DRGs的實施可能造成手術風險較高、手術後併發症較多且複雜的重症病患,在醫院的醫療成本考量之下,遭到醫院拒收,同時也會刺激醫院減少非必要檢查或服務,以獲取較多利益,勢必降低醫療品質。
黃經祥建議健保局應將出院判定標準上網供民眾參考,並全面公開品質監測指標,讓民眾知道DRGs包含了哪些醫療處置,不致讓醫療院所變相向民眾多收取自費、差額負擔,避免醫院任意縮短病患住院天數,使病患未治療完全就掛著鼻管、尿管、呼吸管就出院,或是疾病比較複雜的病患,被醫院以沒有病床為由拒收,成為人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