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23 19:46:37晚風

多年以後


多年以後,我們是不是還在這,為著共同的誓約夢想在做些掙扎。

在某本雜誌裡,看見一篇文和一些照片,我對著眼前的朋友說:這種感覺真好,一群朋友共同見證彼此五十年的年華,而最難能可貴的是每個人都還在。只是,人生,究竟有多少個五十年可以走過?究竟有誰能夠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陪伴彼此?我問著朋友,也問著自己。

為了這份感觸,最近開始積極聯繫起高職同學,因為在生命中,最美好最痛苦的時刻都在那裡。所以,格外在意的她們,只是,越來越清楚看見的是,我根本沒有好好去珍惜、去關心她們,總是自以為是的認為她們應該都在那,而深信她們也會過得很好,因為她們都是成年人,有能力把自己照顧好,有責任負起自己的人生。

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的認知,才會在得知一位同學的自殺後有份深深的歉意,有種無力的悲哀。問著自己到底遺落了什麼?與她錯過了什麼?如果能夠多關心多陪伴她一點,那她的人生是不是會有所不同呢?那她的青春就不是永遠只能垂弔在那。或許她就可以走出陷落的憂傷,一起並肩涉足歲月的洪流,走過人生百態,甚至在最後那氣息裡可以親密的擁抱道別離。

忙,是大部分的說辭,包括自己也是。一再顧慮朋友的生活背景和我一樣,我有空了不代表她們有空,我在忙時,她們正好想找人聊聊,就像是一場貓追著自己尾巴的遊戲,賣力追逐的直到累的沒力氣。

被拒絕是一環重要因素。一旦在無法和對方搭上線,獨自對著無熱度的機器留話那刻起,就感到如走在北極的河般空洞和冰冷,原本滿滿的熱情也會被凍僵。因為害怕被拒絕,所以選擇了漠視;因為習慣保護,所以選擇放棄。自己要面臨多少個因為所以才學會珍惜呢?

是不是等待過了;是不是等待痛了,才在回首那刻發現自己的愚昧?而人生,究竟有多少個年頭可以任人蹉跎?多年以後的我,是否也依舊在這問號中打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