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個言吧 朋友~~~
我真的很不能想像會來這新聞台有那麼多人
我不用部落格就是因為新聞台很少人會注意
所以我很不可思議這些無聲的腳步來自哪裡
有空留個言吧~~
朋友~~~
Luis
Still missing him
(悄悄話)
(悄悄話)
弟
Luis
Kevin? NO!
His name is Hiloci
caurora
(°-°*)
Luis
弟!!
Kevin died on 2013
I am available for contact at luisangelop(a)gmail.com
Could be God was missing him so much
(悄悄話)
弟
大哥,一切都還好嗎? miss you so much!
Luis
The Autor of this hacked page
HAS DIED
on the 6th of August 2013
May he rest in peace
(悄悄話)
(悄悄話)
店小六的心情
「世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天天同你在一起,而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店小六
孤單的人可能不寂寞 但寂寞的人就算不是孤單 還是寂寞的....
人神之間續
關於「如何面對死亡」,《人神之間》有許多精采對話和令人無法忘懷的場景,這裡不多說,免得影響您觀賞這部電影(如果您還未看過的話)。但或許因為我是天主教徒,我最欣賞影片中不斷重複出現的天主教祭祀儀式。這祭祀儀式,以及因為共同參與儀式而感受到的袍澤意識,毫無疑問幫助了七名修道士減輕(或克服)面對死亡的恐懼。可以這麼說,七名修道士不斷試圖以祭祀儀式對抗暴力。但是反過來看,儀式也可供對方凝聚意識,甚至提升暴力的層次。除了宗教,軍隊也是儀式的掌握者。《人神之間》裡的伊斯蘭教極端分子還比較有人味,反而是政府軍個個身材高大、軍服整齊但面貌模糊。《人神之間》電影對事件的詮釋,因此有其雙面性。究竟誰殺害了七名法國修道士?是極端分子還是政府軍?電影最後的字幕雖然說真相難明,但導演顯然有他的看法。
《人神之間》的「潛文本」是前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間的微妙關係。前殖民者雖然已經放棄殖民地,但是回到殖民地多半不會站在被殖民者的政府這邊,而是去協助被殖民者的反政府勢力。冠冕堂皇的理由可能是基於人道主義考量或民主自由理想等等,說不出口的理由則是前殖民者的優越感。前殖民者總會下意識認為被殖民者無法自己妥善管理自己,還是要靠他老大出馬;被殖民者也總會下意識起反感。所以利比亞或象牙海岸等國出問題,從前的殖民者如法國、英國、義大利等國最為熱心。我不是說七名法國修道士有這種心態,但他們可能正是傲慢和偏見的受害者。
人神之間
看了法國電影《人神之間》(Of Gods And Men),果然令人震撼,不能不使我聯想到卡繆的小說名著《瘟疫》。雖同樣以阿爾及利亞為背景,但《瘟疫》的背景是城市。任何城市無論大小、無論在什麼國家,基本上都差不太多。《人神之間》的背景則是鄉村,後者也許更能讓觀眾感受到動亂中的阿爾及利亞的土地、人民和他們的苦難。
小小的修道院一共只有七名法國修道士在此苦修,他們的誓言就是要棄絕俗世、終身保持貧窮、為比他們更不幸的窮人服務。這樣苦修的修道士,卻仍然逃不脫動盪的時局,眼看戰火一步步逼近,他們是逃還是不逃?如果選擇逃回法國,他們如何面對自己?如果選擇留下來,他們如何面對死亡?
這當然是耳熟能詳的存在主義命題。所以我才說,這部電影不能不使我聯想到卡繆的《瘟疫》,或者沙特的《沒有出口》。但《人神之間》的導演卻能跳出存在主義的哲學窠臼,用電影鏡頭忠實記錄七名修道士的日常生活,從「白描」中逼使觀眾面對修道士的處境(或許也是觀眾自身的處境)。
關於「逃還是不逃」,記得有次和一位歐洲朋友聊天,談到納粹的興起,為什麼這麼多猶太人明知希特勒的政治主張對他們極為不利,卻留在德國坐以待斃?這位朋友是心直口快的數學家,他認為納粹的興起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任何人都能夠觀察到時局慢慢在變化,大部分人也都有機會從容逃走。但是為什麼大多數人選擇不逃呢?有的因循苟且、有的心存僥倖、有的是守財奴放不開家當產業,也有的缺乏到異地重新打天下的勇氣,總之各有各的理由。所以在溫水裡被煮的青蛙不是無法覺察到水溫逐漸在升高,也不是不知道水溫升高的嚴重後果,但是他們各有不跳出鍋來的理由。
《人神之間》電影裡面有一段﹕一位修道人回憶上次他回巴黎剛好是母親生日。家人特地安排他坐在老母身邊,大家興高采烈團聚為祖母慶生。他起先也很快樂,然後他突然明白這裡沒有他可做的事情,他再也無法回去。所以關於「逃還是不逃」這問題,不一定是「逃不走」而更可能是「無處去」。
台北貓
不過我不知道要留什麼……哈哈!你好~~^^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