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17 05:03:29店小六

Andrea Bocelli / VIAGGIO ITALIANO安德烈‧波伽利 / 美哉義大利

作曲家: 普契尼,威爾第

演出者: 波伽利,莫斯科廣播交響管弦樂團

指揮: 費多雪夫

樂團: 莫斯科廣播交響管弦樂團


對於許多歐洲的歌手來說,想打入美國市場並且上排行榜,是非常困難的。

每年努力的人不知凡幾,但成功的卻寥寥可數。

但如果能夠成功,那就如鯉魚躍龍門,成為國際巨星。

安德烈.波伽利就是這少數的幸運寵兒,不但在歐洲紅遍半邊天,

在美國去年一年交出的成績單,

從「告示牌雜誌」Billborad的古典音樂類與世界音樂類最佳藝人的雙料冠軍,

三張專輯高掛榜頭超過一年,到最新公佈的葛萊美獎最佳新人獎提名,

波伽利所達成的輝煌成就,幾是無人能比。

在1999年初最新公佈的美國流行排行指標「告示牌雜誌」Billborad上,

波伽利一舉勇奪1998年古典音樂類最佳藝人與世界音樂類最佳藝人,

首張專輯「浪漫情事」名列世界音樂類專輯銷售冠軍,

古典詠嘆調專輯「真愛情聲」則是古典音樂類專輯冠軍。

而接下來波伽利又馬上入圍葛萊美獎最佳新人獎提名,

以古典藝人之姿與流行歌手一爭高下。

波伽利的成就實是音樂界的異數,

因為從來沒有流行歌手在轉戰古典市場時可以如此深受肯定,

而且在流行、古典二個領域都左右逢源。

千禧年,誰是唯一能結合古典、流行邁向21世紀的男歌手?

相信這位來自義大利;

以他美好的歌聲感動上千萬人的男高音安德烈.波伽利,是唯一的答案。

【普契尼】
英文姓名:Giacomo Puccini
生卒年月日:1858年12月22日
國籍:義大利
樂派:浪漫樂派

 普契尼是繼威爾第之後的義大利歌劇巨將,與威爾第不同,普契尼出生音樂

世家,家人原先希望他能夠成為一個風琴師或合唱團指揮,但普契尼十六歲

時,聽了威爾第的《阿依達》,讓他改變志向,決心成為一個歌劇作曲家。

  二十二歲時普契尼移居米蘭學習作曲。第一部歌劇《群妖圍舞》是為了參

加比賽,卻敗在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手下。讓他一舉成名,紅遍海內外的

作品是《瑪儂‧萊斯卡》(1893)。這部歌劇共有五位劇作家參與劇本創作,

其中兩位:賈科薩與伊利卡後來還與普契尼合作他著名的三部歌劇:《波希米

亞人》、《蝴蝶夫人》與《托斯卡》。

  1904年普契尼與同窗好友的遺孀埃兒維拉‧潔明娜妮結婚。事實上兩人從

1884年就開始同居,在保守的天主教社會中成為醜聞一件,兩人一直等到埃兒

維拉‧潔明娜妮的先生過世後才結婚。威爾第也曾因為同居事件面臨社會的指

責,但是與他同居的塞佩娜‧斯特雷蓬妮是威爾第的理想伴侶,對於威爾地的

音樂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埃兒維拉‧潔明娜妮則完全不懂普契尼的事業,兩人

的戀情很快就冷卻,最後成了勉強在一起的冤家。這種病態的生活讓我們在普

契尼的歌劇中看到他筆下一些女主角擁有既殘暴又溫柔的個性,讓人產生又愛

又恨的矛盾情節,例如,瑪儂‧萊斯卡與杜蘭朵公主。

  普契尼的每部歌劇風格皆不同:《波西米亞人》音樂簡單不華麗,配器精

緻,圓熟的表現劇中人物的各種情感,輕易地抓住人心;《托斯卡》是一部充

滿痛苦、折磨、自殺、謀殺的血淋淋歌劇,普契尼改以最強而有力的音樂塑造

每一個場景,帶給觀眾最大的震撼。

  1893年普契尼訪問倫敦時,看到獨幕歌劇的《蝴蝶夫人》,讓他得到靈

感。這部歌劇在1904年於史卡拉劇院首次上演時,觀眾拒絕這部歌劇的程度嚴

重出乎作曲家意料之外。三個月後普契尼修改歌劇再度上演,才得到成功。這

部悲劇透露著異國情調,在蝴蝶夫人柔弱的外表下,音樂卻暗藏著堅強的氣

息。

  普契尼晚年的三齣獨幕劇《外套》、《修女安潔麗卡》與《賈尼‧斯基

基》有著優美的音樂;最後一步歌劇《杜蘭朵公主》雖沒有完成,作曲家就去

世了,但從歌劇的基礎架構上看來,這是部構思完整、規模龐大的作品。



  普契尼的晚年在家鄉度過,最後因癌症去世。遺留下的《杜蘭朵公主》由

阿爾法諾續完.......

【威爾第】
英文姓名:Giuseppe Verdi
生卒年月日:1813年10月10日
國籍:義大利
樂派:浪漫樂派

十九世紀,德國的歌劇音樂有華格納稱霸,義大利的歌劇則有威爾第與之爭

輝,兩人攜手為這個世紀的歌劇留下輝煌的一頁。

  威爾第的父親義大利某個小鎮上小旅館的主人,但他非常支持自己的兒

子,相信他具有音樂天賦,可以往這個方向發展。威爾第的音樂之路並非順

暢,十九歲時,他想要進入米蘭音樂院,卻因年紀太大遭到拒絕,只好跟著私

人老師學作曲、鋼琴、大鍵琴、指揮。1835年他得到一個樂團指揮的工作,

1836年與贊助人的女兒結婚。

  威爾第一踏上音樂之路,就決定從事歌劇創作。第一部歌劇《奧被爾托》

(1839年)在米蘭的史卡拉劇院上演,非常成功,也讓威爾第得到能夠繼續創

作歌劇的允諾。在這之後,威爾第卻面臨一連串的打擊,1840年她的兩個孩子

夭折,緊接著妻子也突然去世,同年上演的喜歌劇並沒有成功。這一連串的厄

運讓威爾第想要放棄歌劇,幸好劇院經理鼓勵他創作歌劇《納布科》

(1842),威爾第的歌劇之路才沒有終止。

  人說「背到谷底,好運才會來」,在經歷一連串不幸後,讓威爾第博得盛

名就是這第三部歌劇《納布科》。這部歌劇在次年於維也納上演,1846年在倫

敦、1848年在紐約,讓威爾第不敢置信這接踵而來的好運,他一下子成了大忙

人,邀約的戲約不斷,威爾第在1843年至1849年間,就創作了二十部歌劇。

  1847年威爾第的生命有重大的轉變。在妻子過世後,他埋頭創作,幾乎沒

有個人生活。這一年他訪問巴黎,與是歌劇《納布科》的主要演員--女歌手塞

佩娜.斯特雷蓬妮重逢。塞佩娜.斯特雷蓬妮退出舞台後移居巴黎,以教學為

生。這次的重逢讓威爾第重墜愛河,卻因威爾第為尊重自己的岳父兼贊助人,

兩人遲至十二年後才結婚。

  塞佩娜.斯特雷蓬妮是威爾第的理想伴侶,她有豐富的舞台經驗與音樂背

景,在威爾第的工作上給予很大的協助。50年起,威爾第的主要創作時期開

始。他一連串的作品《弄臣》(1851)、《遊唱詩人》(1853)、《茶花女》

(1853),表現人性的優點與追求個人的自由,這些作品深深的反應威爾第想

要追求真理與單純的願望。在接下來一的歌劇《西西里晚禱》(1855)、《假

面舞會》(1859)、《命運的力量》(1862)、《唐璜》(1867)等作品中,

威爾第不斷的嘗試新的模式,尋找新的途徑以拓展表演方式與形象。

  威爾第最後的作品《阿依達》(1871)、《奧泰羅》(1886)、《法爾斯

塔夫》(1893)中,展現無法模擬的威爾第特有形式,這是威爾第創作的頂峰

之作,也是義大利歌劇的高峰。威爾第最後八年的生命,以隱居的形式度過

態,1901年在米蘭去世。

  威爾第對於樂隊的處理獨具匠心,配器獨具個性,音樂通常一氣呵成,讓

聽者有欲罷不能之感。在劇情的推演上,威爾第以新的守法刻畫劇中人物,進

入角色的內心,與筆下的人物同甘共苦。這點與莎士比亞很像,故威爾第所創

作的一系列莎士比亞歌劇,如:《馬克白》、《奧泰羅》、《法爾斯塔夫》都

相當成功。對於發展義大利歌劇,威爾第的功勞不容磨滅!!


【浪漫樂派‧Romantism】


音樂史上,這個名詞是指約在1790年至1910年之間,繼古典主義之後的音樂形

式。「浪漫主義」這個名詞是來自浪漫、想像、幻想。在音樂上、文學與繪畫

中,是指想像與幻想所佔的地位,比平衡、形式、品味更為重要的藝術作品,

而後者這幾項特徵在古典作品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浪漫主義始於十八世紀的英

國文學,從巴黎與德國開始發展。革命後的巴黎,新的歌劇形式開始流行,這

股風潮開始往外擴展;在德國,浪漫主義出現在霍夫曼的小說、韋伯的歌劇和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中。

  浪漫主義帶來更多、更為寬鬆的音樂形式,包括交響詩、各類形式的鋼琴

樂作品(例如夜曲等)、藝術歌曲和歌劇等。在這個時期,受人注目的不只是

作曲家,演奏家的地位提昇,鋼琴家如蕭邦、李斯特,小提琴像是帕格尼尼

等,在歐洲各地都受到歡迎。

  早期浪漫樂派被視為是中世紀的結束,中期浪漫樂派大約在1890年左右結

束,而浪漫樂派最後一個時期約在191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