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5 13:08:30丸子
踩在歷史的影子上---我讀《東城檔案》(上)
前言:
生平第一次為作家寫序,感謝黃老師給了我這麼美好的寫序初始,使我深深信仰著:寫序,只為成全心中的激賞與感動,把那些在內心翻湧沸騰的思緒一一鎔鑄成文字,回饋作者、分享讀者,它完完全全是一場酒酣耳熱的宴飲聚會,我們相互珍惜與尊重,並且熱情而快樂的纏繞在文學的世界裡,這就是生命中最豪奢的豐盛饗宴了!
以下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為林伯燕先生著作《東城檔案》所寫的導讀序言:
---------------------------
當《西線戰事》、《南方夜車》、《北國之秋》作品陸續集結出版之後,林柏燕「放眼四方」的寫作大計只欠東風便能圓成。
2007年盛夏尚未沸騰之前,新作《東城檔案》悄然誕生,如嫩綠幼芽向上伸展枝葉,要以一抹新綠撐持整個春季。這株嫩芽飄飄蕩蕩,橫越世界各地,飽覽四方風景,最後,它還是選擇安定於故鄉----新埔,作為放眼四方大計的最終站。
即便時光流走、歲月沖刷,經常出現於林柏燕作品裡的S鎮,卻從未淡出歷史舞台,相反地,S鎮的輪廓越漸鮮明、清晰,在《東城檔案》中,我們終於完整看見林柏燕一心牽念的原鄉面貌。作為最終站的新埔鎮,不僅是小說故事的場景,同時也是還原歷史真相的唯一發言者,林柏燕以故鄉的豐厚土壤,孕養書寫的禾苗,他一步步引領自己與台灣島上的所有居民,重回歷史現場,在關鍵的東風吹拂下,揭開那些深藏在幽微底層且無能被顯影的兩難真實處境。
一、 失衡的天平—義民廟前重審歷史
義民爺是台灣客家人的獨特信仰,義民廟更是台灣客家人的重要精神象徵,然而,義民廟在台灣立足的過程,卻充滿誤讀與曲解的滄桑色彩,歷史的天平始終處於失衡的狀態。
林柏燕將小說場景定格於新埔鎮,新埔鎮正是二百多年前義民群起而起對抗林爽文的地方,新埔仕紳安葬戰死的數百名義民,並於義民墓前建造一座義民廟,彰顯義民功勳,乾隆帝有感於義民協助平亂之功,特地頒賜了「義勇」、「懷忠」」、「褒忠」三塊匾額褒揚義民廟,它堪稱全台灣最特殊的廟宇,是唯一一座因為內戰而建的廟,也是客家族群的精神重心。
透過小說主角梁仙台的視角,我們看見高貴優雅的觀音娘娘親臨義民廟,與眾神一起夜審林爽文、清朝乾隆帝及相關官吏,在義民軍血戰林爽文的一百年後,觀音娘娘召見這些與義民廟成型的關鍵人物,展開一場不問時間、空間,只問是非善惡的世紀審判。
一夜下來,眾神還原歷史真相,判定乾隆帝才是為亂禍首,因為他所掌舵的清朝,從來不曾正視台灣的需要,從未好好規劃治理台灣,致使台灣淪為血腥戰場,是以乾隆帝被判永不得超生,林爽文及其他人則獲判無罪。地藏王還語重心長高聲道:「汝等來自漳州、泉州、客家、平埔族、大陸清廷官兵,已不分彼此。不必這麼小鼻好講。族群和平互尊,俎豆同榮。敗者無名,勝者亦無名。此乃天意,不鼓勵戰爭殺戮…… 」。
當置身歷史現場的漳州人、泉州人、客家人、平埔族、大陸清廷官兵,為著各種理由而聚攏在台灣島上生存時,卻沒有一個人能說清楚械鬥、戰爭發生的緣由,也沒能看清彼此微妙的依存關係,於是,高於人群的神佛向人間精神喊話,但願所有在台灣島上相聚的人們,能夠和平互尊,融為一體。
然而,就在神佛的精神勸慰畫下句點後,戰事並未因此而停止,跟隨林柏燕的書寫鏡頭,我們看見一場場血肉橫飛的戰事仍如火如荼地開展:曾經因為挺清而被質疑的客家人無情劫殺了清兵,台灣原住民則被飄洋過海的漢人燒殺擄掠,這些同在台灣生根的各類族群顯然無法俎豆同榮,他們仍然互相撕殺、啃食彼此……
直到甲午戰爭爆發,日軍大舉入侵台灣,新埔鎮上的客家人、原住民,全都不分你我團結對抗日軍,百年前的台灣居民在外敵環伺攻略之後,赫然發現每一個族群其實同在一條窄窄的船上,彼此是那麼親密的共乘關係,每一個人本著「捍衛鄉土義無反顧」的信念,紛紛拿起各種「家常」武器----棉被、扒刀、長矛,與日軍的精良騎兵、砲兵、步兵決一死戰。
當居所動盪不安,隨時可能慘遭毀滅時,即使是手無寸鐵的平民,也會義無反顧地與入侵者纏鬥不止,搏命守護家園。或許我們應該這麼看待客家義民軍:當林爽文侵略他們賴以生存的鄉土時,便啟動了義民軍浴血起義的按鈕,它已經與「是否幫助清廷平反亂民」無關,也與所謂的「閩、客嫌隙」無涉。林柏燕以他長年關注新埔鎮歷史的角度,完整呈現戰爭場景,沒有註解,沒有批評,只有一幕幕腥風血雨地慘烈戰地實況報導,於是,我們逐一照見那些藏匿在歷史背後,關於生存之必要的繁複面貌。
兩百多年前的台灣移民者為了捍衛鄉土而戰,但在清廷操弄分化族群以鞏固統治權的策略下,我們幾乎聽不到人民的聲音,他們早已喪失發言權(即使說了也沒有人願意相信),於是,義民廟立足台灣分外曲折坎坷;兩百多年後的台灣,揮舞民主旗幟的政治人物一再挑弄族群議題,藍、綠陣營尤其壁壘分明,整個台灣彷彿割裂成南、北兩半,而我們其實已經無需用鮮血捍衛鄉土,因為家園安好存在,無人惡意掠奪,我們只是不斷地陷入歷史的謎局裡,找不到安頓自我的依存價值。林柏燕透過觀音夜審義民廟的故事,試圖調整過度失衡的天平,為每一個眩惑於藍綠色彩意識的現代台灣人,提供一個尋找安頓自我,不再隨著各式口號而左右擺盪的可能。
二、 烽火連天的年代—不顧同胞只看荷包
《東城檔案》詳細記錄了台灣烽火連天的年代,面對動盪不安的亂世,台灣移民者呈現出兩種極端不同的面貌:義民軍的「義」、「敢」與官吏的「逃」。戰事爆發的年代,義民軍永遠站在第一線捍衛鄉土,他們的「義無反顧」、「敢生敢死」,即便是身經百戰的日軍也得肅然起敬;反觀身為官吏的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以及新竹知縣王國瑞,皆在大敵逼近時「捲款落跑」,留下逃不了的平民百姓孤軍奮鬥。
義民軍沒有資本也沒有能力離開自己的鄉土,他們是沒有回頭路可選的移民者,也是唯一和鄉土親密相依的「真正台灣居民」。至於那些沒有擔當的潛逃官吏,雖然握有最多資源可以扭轉時局,但他們同時也是最膽怯、自私,永遠留有後路可退的「偽移民者」。
這些「偽移民者」並非真心選擇移民,他們不過是清廷統治台灣的道具,被突兀地擺放於台灣孤島上:「清廷統治台灣,淡水同知、新竹知縣,沒有一個任期超過兩年。有的因為民變被殺,有的因為貪污治罪,有的因水土不服早死。這些大官,一旦知道被派來台灣,先哭三天三夜,再寫遺囑。除了五十歲以上,沒有子息者,不得攜眷來台,因此,一旦台灣危急,第一個落跑。 」而那些逃不了的平民百姓,則有著比恐懼還要深沈的牽念與責任:「他們帶不走祖先留下的房屋,有的還是非常精美的建築,他們帶不走土地,帶不走祖先的墳墓。有的妻妾成群,能棄妻子兒女不顧嗎? 」
當這兩類移民者以如此截然不同的姿態共處於台灣島嶼時,我們不禁要問:「同胞間的情誼與牽連還存在嗎?還有意義嗎?」於是,我們看見流落新埔鎮的二十六名清兵,被新埔土匪洗劫,當清兵搬出「同胞」理由試圖拉近彼此的距離時,卻被土匪張大鳥冷笑以對:「誰跟你同胞?不知廉恥!同胞同胞,全看荷包,我們一切向錢看,誰理你啊! 」張大鳥等土匪在荷包到手之後,快閃離開,也分得一半荷包的土匪羅阿標,在面對二十六名清兵的處理問題時,產生兩難掙扎:若放他們逃生,將來必難逃被官兵追捕的命運;若俘虜他們,那要關在哪裡?又要提供多少吃喝呢?最後,羅阿標等匪徒做了一個現今客家人覺得不可思議甚至倍感羞恥的殘忍決定----他殺死二十六名清兵,並烹煮三大鍋的清兵人肉飽餐一頓。
這一段新埔客家人屠殺並吃食清兵的血腥史事,一直是同樣身為新埔客家人林柏燕心中所耿耿於懷的歷史恥辱,然而這樣鮮血淋漓的歷史事實,無法更動亦無從抹滅,後代子孫能做的唯有還原現場,讓所有的關鍵細節發聲,間接釐清真相背後難以顯影的原委,進而療癒背負沉重罪名的傷口。
在林柏燕所還原的現場裡,我們發現所謂的「同胞」原來不具實質意義,當大難來臨時,「偽移民者」可以輕易切斷同胞臍帶,帶著荷包奔赴清廷懷抱,那些留下來奮力搏鬥的漳州、泉州、客家、平埔族人,才是真正緊緊相繫,能夠生死與共的「同胞」。在那烽火連天的亂世裡,究竟什麼才是讓人能夠生存下來的力量呢?是那不堪測試的偽同胞情誼嗎?還是實際溫飽彼此的荷包?林柏燕在《東城檔案》裡巧妙織入這段客家人引以為恥的歷史事件,讓每一位帶著先入為主印象的讀者,再一次擦亮心中的天平,做出更為寬容的衡量姿態。
《東城檔案》記載著新埔鎮上讓人不忍卒睹的噬血慘案,也描繪了現世靜好的平凡夫妻生活。與這二十六名清兵同一支隊伍的唐華南,因途中和他們走散,被新埔鎮民廖巴樂帶回去善待,最後還成為廖巴樂女兒的丈夫,然而在梁仙台眼裡,唐華南其實想逃而未逃:「與唐華南幾天相處,梁台生看出唐華南,兩眼經常閃爍不定。再看他頭額,彷彿刻有逃字,而且還是唐景崧、王國瑞的捲款私逃那一型。 」於是,梁仙台開了一張「定居安樂符」藏在他們洞房的床底下,唐華南這才真正生根於台灣,他不逃了:「然而,唐華南並沒有逃。首先,捨不得廖真妹純真相愛。其次,難忘她的狗旺仔炒七層塔。第三,床底下有符。 」
唐華南是《東城檔案》中被視為「同胞」且溫情對待的清兵,也是唯一沒有逃離台灣的大陸清人。他在挑水、種菜、砍柴的日常瑣事裡,體會新埔客家人賜予的幸福平民生活:「在涼扇頂,一切那麼真實、寧靜、富足,這大概是我前世修來的福。尤其!當涼扇頂崁下廖家的屋頂煙囪,冒出炊煙,在黃昏的青山下,那白白扭動的炊煙,何等溫馨、安祥、美麗。那炊煙還是我唐華南燒的哩。 」即使和廖真妹結婚之後,日軍正式攻進新竹東門城,但,我們知道唐華南會和他的家人死守台灣鄉土。
生平第一次為作家寫序,感謝黃老師給了我這麼美好的寫序初始,使我深深信仰著:寫序,只為成全心中的激賞與感動,把那些在內心翻湧沸騰的思緒一一鎔鑄成文字,回饋作者、分享讀者,它完完全全是一場酒酣耳熱的宴飲聚會,我們相互珍惜與尊重,並且熱情而快樂的纏繞在文學的世界裡,這就是生命中最豪奢的豐盛饗宴了!
以下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為林伯燕先生著作《東城檔案》所寫的導讀序言:
---------------------------
當《西線戰事》、《南方夜車》、《北國之秋》作品陸續集結出版之後,林柏燕「放眼四方」的寫作大計只欠東風便能圓成。
2007年盛夏尚未沸騰之前,新作《東城檔案》悄然誕生,如嫩綠幼芽向上伸展枝葉,要以一抹新綠撐持整個春季。這株嫩芽飄飄蕩蕩,橫越世界各地,飽覽四方風景,最後,它還是選擇安定於故鄉----新埔,作為放眼四方大計的最終站。
即便時光流走、歲月沖刷,經常出現於林柏燕作品裡的S鎮,卻從未淡出歷史舞台,相反地,S鎮的輪廓越漸鮮明、清晰,在《東城檔案》中,我們終於完整看見林柏燕一心牽念的原鄉面貌。作為最終站的新埔鎮,不僅是小說故事的場景,同時也是還原歷史真相的唯一發言者,林柏燕以故鄉的豐厚土壤,孕養書寫的禾苗,他一步步引領自己與台灣島上的所有居民,重回歷史現場,在關鍵的東風吹拂下,揭開那些深藏在幽微底層且無能被顯影的兩難真實處境。
一、 失衡的天平—義民廟前重審歷史
義民爺是台灣客家人的獨特信仰,義民廟更是台灣客家人的重要精神象徵,然而,義民廟在台灣立足的過程,卻充滿誤讀與曲解的滄桑色彩,歷史的天平始終處於失衡的狀態。
林柏燕將小說場景定格於新埔鎮,新埔鎮正是二百多年前義民群起而起對抗林爽文的地方,新埔仕紳安葬戰死的數百名義民,並於義民墓前建造一座義民廟,彰顯義民功勳,乾隆帝有感於義民協助平亂之功,特地頒賜了「義勇」、「懷忠」」、「褒忠」三塊匾額褒揚義民廟,它堪稱全台灣最特殊的廟宇,是唯一一座因為內戰而建的廟,也是客家族群的精神重心。
透過小說主角梁仙台的視角,我們看見高貴優雅的觀音娘娘親臨義民廟,與眾神一起夜審林爽文、清朝乾隆帝及相關官吏,在義民軍血戰林爽文的一百年後,觀音娘娘召見這些與義民廟成型的關鍵人物,展開一場不問時間、空間,只問是非善惡的世紀審判。
一夜下來,眾神還原歷史真相,判定乾隆帝才是為亂禍首,因為他所掌舵的清朝,從來不曾正視台灣的需要,從未好好規劃治理台灣,致使台灣淪為血腥戰場,是以乾隆帝被判永不得超生,林爽文及其他人則獲判無罪。地藏王還語重心長高聲道:「汝等來自漳州、泉州、客家、平埔族、大陸清廷官兵,已不分彼此。不必這麼小鼻好講。族群和平互尊,俎豆同榮。敗者無名,勝者亦無名。此乃天意,不鼓勵戰爭殺戮…… 」。
當置身歷史現場的漳州人、泉州人、客家人、平埔族、大陸清廷官兵,為著各種理由而聚攏在台灣島上生存時,卻沒有一個人能說清楚械鬥、戰爭發生的緣由,也沒能看清彼此微妙的依存關係,於是,高於人群的神佛向人間精神喊話,但願所有在台灣島上相聚的人們,能夠和平互尊,融為一體。
然而,就在神佛的精神勸慰畫下句點後,戰事並未因此而停止,跟隨林柏燕的書寫鏡頭,我們看見一場場血肉橫飛的戰事仍如火如荼地開展:曾經因為挺清而被質疑的客家人無情劫殺了清兵,台灣原住民則被飄洋過海的漢人燒殺擄掠,這些同在台灣生根的各類族群顯然無法俎豆同榮,他們仍然互相撕殺、啃食彼此……
直到甲午戰爭爆發,日軍大舉入侵台灣,新埔鎮上的客家人、原住民,全都不分你我團結對抗日軍,百年前的台灣居民在外敵環伺攻略之後,赫然發現每一個族群其實同在一條窄窄的船上,彼此是那麼親密的共乘關係,每一個人本著「捍衛鄉土義無反顧」的信念,紛紛拿起各種「家常」武器----棉被、扒刀、長矛,與日軍的精良騎兵、砲兵、步兵決一死戰。
當居所動盪不安,隨時可能慘遭毀滅時,即使是手無寸鐵的平民,也會義無反顧地與入侵者纏鬥不止,搏命守護家園。或許我們應該這麼看待客家義民軍:當林爽文侵略他們賴以生存的鄉土時,便啟動了義民軍浴血起義的按鈕,它已經與「是否幫助清廷平反亂民」無關,也與所謂的「閩、客嫌隙」無涉。林柏燕以他長年關注新埔鎮歷史的角度,完整呈現戰爭場景,沒有註解,沒有批評,只有一幕幕腥風血雨地慘烈戰地實況報導,於是,我們逐一照見那些藏匿在歷史背後,關於生存之必要的繁複面貌。
兩百多年前的台灣移民者為了捍衛鄉土而戰,但在清廷操弄分化族群以鞏固統治權的策略下,我們幾乎聽不到人民的聲音,他們早已喪失發言權(即使說了也沒有人願意相信),於是,義民廟立足台灣分外曲折坎坷;兩百多年後的台灣,揮舞民主旗幟的政治人物一再挑弄族群議題,藍、綠陣營尤其壁壘分明,整個台灣彷彿割裂成南、北兩半,而我們其實已經無需用鮮血捍衛鄉土,因為家園安好存在,無人惡意掠奪,我們只是不斷地陷入歷史的謎局裡,找不到安頓自我的依存價值。林柏燕透過觀音夜審義民廟的故事,試圖調整過度失衡的天平,為每一個眩惑於藍綠色彩意識的現代台灣人,提供一個尋找安頓自我,不再隨著各式口號而左右擺盪的可能。
二、 烽火連天的年代—不顧同胞只看荷包
《東城檔案》詳細記錄了台灣烽火連天的年代,面對動盪不安的亂世,台灣移民者呈現出兩種極端不同的面貌:義民軍的「義」、「敢」與官吏的「逃」。戰事爆發的年代,義民軍永遠站在第一線捍衛鄉土,他們的「義無反顧」、「敢生敢死」,即便是身經百戰的日軍也得肅然起敬;反觀身為官吏的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以及新竹知縣王國瑞,皆在大敵逼近時「捲款落跑」,留下逃不了的平民百姓孤軍奮鬥。
義民軍沒有資本也沒有能力離開自己的鄉土,他們是沒有回頭路可選的移民者,也是唯一和鄉土親密相依的「真正台灣居民」。至於那些沒有擔當的潛逃官吏,雖然握有最多資源可以扭轉時局,但他們同時也是最膽怯、自私,永遠留有後路可退的「偽移民者」。
這些「偽移民者」並非真心選擇移民,他們不過是清廷統治台灣的道具,被突兀地擺放於台灣孤島上:「清廷統治台灣,淡水同知、新竹知縣,沒有一個任期超過兩年。有的因為民變被殺,有的因為貪污治罪,有的因水土不服早死。這些大官,一旦知道被派來台灣,先哭三天三夜,再寫遺囑。除了五十歲以上,沒有子息者,不得攜眷來台,因此,一旦台灣危急,第一個落跑。 」而那些逃不了的平民百姓,則有著比恐懼還要深沈的牽念與責任:「他們帶不走祖先留下的房屋,有的還是非常精美的建築,他們帶不走土地,帶不走祖先的墳墓。有的妻妾成群,能棄妻子兒女不顧嗎? 」
當這兩類移民者以如此截然不同的姿態共處於台灣島嶼時,我們不禁要問:「同胞間的情誼與牽連還存在嗎?還有意義嗎?」於是,我們看見流落新埔鎮的二十六名清兵,被新埔土匪洗劫,當清兵搬出「同胞」理由試圖拉近彼此的距離時,卻被土匪張大鳥冷笑以對:「誰跟你同胞?不知廉恥!同胞同胞,全看荷包,我們一切向錢看,誰理你啊! 」張大鳥等土匪在荷包到手之後,快閃離開,也分得一半荷包的土匪羅阿標,在面對二十六名清兵的處理問題時,產生兩難掙扎:若放他們逃生,將來必難逃被官兵追捕的命運;若俘虜他們,那要關在哪裡?又要提供多少吃喝呢?最後,羅阿標等匪徒做了一個現今客家人覺得不可思議甚至倍感羞恥的殘忍決定----他殺死二十六名清兵,並烹煮三大鍋的清兵人肉飽餐一頓。
這一段新埔客家人屠殺並吃食清兵的血腥史事,一直是同樣身為新埔客家人林柏燕心中所耿耿於懷的歷史恥辱,然而這樣鮮血淋漓的歷史事實,無法更動亦無從抹滅,後代子孫能做的唯有還原現場,讓所有的關鍵細節發聲,間接釐清真相背後難以顯影的原委,進而療癒背負沉重罪名的傷口。
在林柏燕所還原的現場裡,我們發現所謂的「同胞」原來不具實質意義,當大難來臨時,「偽移民者」可以輕易切斷同胞臍帶,帶著荷包奔赴清廷懷抱,那些留下來奮力搏鬥的漳州、泉州、客家、平埔族人,才是真正緊緊相繫,能夠生死與共的「同胞」。在那烽火連天的亂世裡,究竟什麼才是讓人能夠生存下來的力量呢?是那不堪測試的偽同胞情誼嗎?還是實際溫飽彼此的荷包?林柏燕在《東城檔案》裡巧妙織入這段客家人引以為恥的歷史事件,讓每一位帶著先入為主印象的讀者,再一次擦亮心中的天平,做出更為寬容的衡量姿態。
《東城檔案》記載著新埔鎮上讓人不忍卒睹的噬血慘案,也描繪了現世靜好的平凡夫妻生活。與這二十六名清兵同一支隊伍的唐華南,因途中和他們走散,被新埔鎮民廖巴樂帶回去善待,最後還成為廖巴樂女兒的丈夫,然而在梁仙台眼裡,唐華南其實想逃而未逃:「與唐華南幾天相處,梁台生看出唐華南,兩眼經常閃爍不定。再看他頭額,彷彿刻有逃字,而且還是唐景崧、王國瑞的捲款私逃那一型。 」於是,梁仙台開了一張「定居安樂符」藏在他們洞房的床底下,唐華南這才真正生根於台灣,他不逃了:「然而,唐華南並沒有逃。首先,捨不得廖真妹純真相愛。其次,難忘她的狗旺仔炒七層塔。第三,床底下有符。 」
唐華南是《東城檔案》中被視為「同胞」且溫情對待的清兵,也是唯一沒有逃離台灣的大陸清人。他在挑水、種菜、砍柴的日常瑣事裡,體會新埔客家人賜予的幸福平民生活:「在涼扇頂,一切那麼真實、寧靜、富足,這大概是我前世修來的福。尤其!當涼扇頂崁下廖家的屋頂煙囪,冒出炊煙,在黃昏的青山下,那白白扭動的炊煙,何等溫馨、安祥、美麗。那炊煙還是我唐華南燒的哩。 」即使和廖真妹結婚之後,日軍正式攻進新竹東門城,但,我們知道唐華南會和他的家人死守台灣鄉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