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0 02:35:20東年
寂寞的時候:寂寞‧孤獨‧自閉‧生命的疏離
寂寞的時候
〈給福爾摩莎寫信〉城市討論區暨專書出版徵文題目(1)
一、徵文就是討論:
1.請以(1). 600至800字,或800至1600字內散文,或(2).約14行,至多20行
詩,或(3).約1600字的短篇小說,撰稿,代替討論,貼於〈給福爾摩莎寫
信〉城市的討論區。文章標題前,請加「寂寞的時候」,例──寂寞的時
候:文章的標題。
投稿處:
http://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highsea&f_ART_ID=447281
2.請就自己「寂寞的時候」,所處的現象(事體)、感受(感情),若有能力也可
以就這現象和感受略作省思及結論;如此整體撰寫。
也可就見聞親友、同事、他人,或各級社會(團體、學校、職場、社會、
國家等等)「寂寞的時候」撰寫;撰寫內容,同上。
(第2項說明,僅供參考;請大約如此自由書寫)
3.將有專人隨時閱讀及選編,並與入選者聯絡簽訂同意書;每人限一篇,〈給
福爾摩莎寫信〉城市的市民優先,又,為保持出版品質,將邀請文壇名家數
位支援數篇。
4.稿齊,即結集出版;徵文入選者,將隨文發表作者簡歷及網誌網址,
出書時 可得贈書五冊及稿費。
二、引言:
長期孤獨,會使成年人鬱悶壓抑或自殺;在青少年中,孤獨和學校問題、犯罪、離家出走有關。
疏離、孤獨、挫折、寂寞、憂鬱、悲傷、悲哀、痛苦、孤獨症…是同組的心理憂傷,發生的因素有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病、思想的病或外在環境的干擾。大部分人的這些心理憂傷,會隨年紀增長、歲月流轉或環境改變而康復,有的人卻會遭受長期糾纏,身心損傷。
三、參考知識:
寂寞‧孤獨‧自閉‧生命的疏離
東年
對於一般人來談寂寞,或許這樣談比較有幫助,比較容易明白:
寂寞和孤獨是一體兩面,前者是感覺,後者是狀態;寂寞就是處在孤獨中的感覺,寂寞的人意識到自己是處在孤獨的情境中。
做為日常生活中認識,孤獨有時候只是一時的、短暫的心境,有時候是長期的、嚴重的狀態。我們可以將孤獨大約區分兩種:
1.情緒性孤獨:個體缺乏和特定的別人親密….例如缺乏配偶或父母,這樣的特定人物的親密關係,而產生。
2.社會性孤獨:個體缺乏朋友或缺乏對某一團體的歸屬感時所產生的。
現代社會中,孤獨是非常普遍的。許多成年人,常會處在相當程度的寂寞感。雖然人人都會受到孤獨的影響,但是,有一些人確實會比其他人一些人更容易感到寂寞。寂寞在青少中更加普遍,已婚的人比未婚的人較少訴說孤獨,剛離婚的和守寡的人最感寂寞。在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群體中,孤獨寂寞的感受更為普遍;這個階層,容易感受其他各種心理憂傷的程度,也是一樣的。
有些個性,特別容易造成孤獨感;例如,害羞、內向、缺乏自尊、社會技能不足。
有些情境,特別容易造成孤獨感;例如,遭受父母拒絕、失戀、離婚、中年危機。
社會環境,如果會限制人滿足社會關係的各種機會,也會導致人感到孤獨。
有些突發的情境,由於造成個人的社會關係中斷,會立即且直接產生孤獨感。例如,新進學校、社團或職場;發生死亡或離異,終止了某種關係,形體上與戀人的分離。
在精神病學中,孤獨症、自閉症是指,從外界環境退縮、自我專注,並缺乏和他人交流,這樣的表現。
兒童期的孤獨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發育能力缺陷或殘廢的狀態。在出生嬰兒的發生率中,約是十萬分之五;男孩多於女孩四倍。在神經病理學上,它表現的症狀有:
1.身體、社會、語言技能,發展水準方面的障礙。
2.感覺反應障礙,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痛覺、平衡感以及保
持體態等,有一種或多種的異常。
3.言語缺乏或發育遲緩,但是仍然保留某種特殊的思考能力。表現不成熟的言
語韻律,使用的語詞與這些語詞的通常意義不相符。
4.對人、客體與事件的反應異常。
孤獨症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和其他影響大腦功能的疾病一起發生,如病毒性感染、新陳代謝不正常、癲癇等等。孤獨症患者的壽命和正常人相同;由於患者的症狀會變化,有的會隨著年齡增長消失,因此可以定期複查和測驗,加以了解。孤獨症的嚴重表現,包括極端的自殘行為、反覆的異常行為或與攻擊性行為。這類行為可能長期持續發生,所以需要特別的管理和治療。
就深度的精神性或思想性來看,疏離感於孤獨感、寂寞感,或有參考價值。疏離感,是心理學、社會學和哲學人類學領域的特別概念,有時也被說成異化;它,主要出自黑格爾、費爾巴哈和馬克思。
黑格爾認為,精神界,在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中會分裂成兩個領域:自我疏離的實際世界和純粹意識。自我分離的純粹意識,是同一種疏離的另一種形式。在這種情況下,自我意識處於絕對的分裂;人的存在,因此分裂為二:實在和思想完全分開。只有當精神放棄了自身,亦即使自身得以客觀化時,這種疏離感才能消除。
費爾巴哈對這種客觀的唯心主義,提出挑戰。雖然他並不認為主客體分離是一種哲學虛構,但是他反對黑格爾關於疏離過程的觀念,認為那是將這種主客體分離放在虛假疏離的情況下。因為只要人是真實的,上帝就只是一種虛幻的反映:上帝的意識不過就是人的自我意識、上帝的感覺不過就是人的自我感覺。自然也不是絕對精神的一種自我疏離形式。但是,費爾巴哈對於黑格爾虛假疏離的批判,正好也表示,當有某種真實的疏離形式是存在的,實際存在著或實際產生作用。費爾巴哈認為,因為人在與客體交往的某種關係中,才會意識到自身的存在;人創造了這樣的各種客體,因而使它們可能和人分離。
盧卡其明確指出疏離感的概念和異常的概念,有根本的差別。異常的改念原是涂爾幹的,意思是:異常的人,問題發生於,需要自己生活有遵循的規則,需要對自己的慾望和想法加以限制。馬克思看法正好相反,認為人是在無法逃避的規律支配中生活,發生異常。但是,馬克思使用疏離感這個概念,只是在他年輕的時代;阿杜塞認為,馬克思在後來,拋棄了這個先驗的概念。
疏離感這個術語,也出現在拉康的精神分析。他認為,在嬰兒生長的鏡象階段中,有機體及其環境之間建立了最初的關係;此種關係的建立,卻是以主體的破裂為代價。這種觀點像是在對黑格爾分裂的人格概念進行唯物主義的改造,而拉康也確實受到黑格爾分析的影響。按照拉康的觀點,正是在人類主體和語言的關係中,才能發現主體在我們科學的文明中的,最深刻的疏離感。
雖然孤獨的人,大都比不孤獨的人,較少社會連繫,但是,孤獨畢竟是一種主觀的體驗,不同於客觀的社會性孤立。一個人在社會中孤立、孤獨,生活並不一定會覺得寂寞。因為,這孤獨者可能覺察到每個人最終都是和他人分離的,並且必須獨自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這是有些存在主義思想家,發現的真理。
〈給福爾摩莎寫信〉城市討論區暨專書出版徵文題目(1)
一、徵文就是討論:
1.請以(1). 600至800字,或800至1600字內散文,或(2).約14行,至多20行
詩,或(3).約1600字的短篇小說,撰稿,代替討論,貼於〈給福爾摩莎寫
信〉城市的討論區。文章標題前,請加「寂寞的時候」,例──寂寞的時
候:文章的標題。
投稿處:
http://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highsea&f_ART_ID=447281
2.請就自己「寂寞的時候」,所處的現象(事體)、感受(感情),若有能力也可
以就這現象和感受略作省思及結論;如此整體撰寫。
也可就見聞親友、同事、他人,或各級社會(團體、學校、職場、社會、
國家等等)「寂寞的時候」撰寫;撰寫內容,同上。
(第2項說明,僅供參考;請大約如此自由書寫)
3.將有專人隨時閱讀及選編,並與入選者聯絡簽訂同意書;每人限一篇,〈給
福爾摩莎寫信〉城市的市民優先,又,為保持出版品質,將邀請文壇名家數
位支援數篇。
4.稿齊,即結集出版;徵文入選者,將隨文發表作者簡歷及網誌網址,
出書時 可得贈書五冊及稿費。
二、引言:
長期孤獨,會使成年人鬱悶壓抑或自殺;在青少年中,孤獨和學校問題、犯罪、離家出走有關。
疏離、孤獨、挫折、寂寞、憂鬱、悲傷、悲哀、痛苦、孤獨症…是同組的心理憂傷,發生的因素有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病、思想的病或外在環境的干擾。大部分人的這些心理憂傷,會隨年紀增長、歲月流轉或環境改變而康復,有的人卻會遭受長期糾纏,身心損傷。
三、參考知識:
寂寞‧孤獨‧自閉‧生命的疏離
東年
對於一般人來談寂寞,或許這樣談比較有幫助,比較容易明白:
寂寞和孤獨是一體兩面,前者是感覺,後者是狀態;寂寞就是處在孤獨中的感覺,寂寞的人意識到自己是處在孤獨的情境中。
做為日常生活中認識,孤獨有時候只是一時的、短暫的心境,有時候是長期的、嚴重的狀態。我們可以將孤獨大約區分兩種:
1.情緒性孤獨:個體缺乏和特定的別人親密….例如缺乏配偶或父母,這樣的特定人物的親密關係,而產生。
2.社會性孤獨:個體缺乏朋友或缺乏對某一團體的歸屬感時所產生的。
現代社會中,孤獨是非常普遍的。許多成年人,常會處在相當程度的寂寞感。雖然人人都會受到孤獨的影響,但是,有一些人確實會比其他人一些人更容易感到寂寞。寂寞在青少中更加普遍,已婚的人比未婚的人較少訴說孤獨,剛離婚的和守寡的人最感寂寞。在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群體中,孤獨寂寞的感受更為普遍;這個階層,容易感受其他各種心理憂傷的程度,也是一樣的。
有些個性,特別容易造成孤獨感;例如,害羞、內向、缺乏自尊、社會技能不足。
有些情境,特別容易造成孤獨感;例如,遭受父母拒絕、失戀、離婚、中年危機。
社會環境,如果會限制人滿足社會關係的各種機會,也會導致人感到孤獨。
有些突發的情境,由於造成個人的社會關係中斷,會立即且直接產生孤獨感。例如,新進學校、社團或職場;發生死亡或離異,終止了某種關係,形體上與戀人的分離。
在精神病學中,孤獨症、自閉症是指,從外界環境退縮、自我專注,並缺乏和他人交流,這樣的表現。
兒童期的孤獨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發育能力缺陷或殘廢的狀態。在出生嬰兒的發生率中,約是十萬分之五;男孩多於女孩四倍。在神經病理學上,它表現的症狀有:
1.身體、社會、語言技能,發展水準方面的障礙。
2.感覺反應障礙,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痛覺、平衡感以及保
持體態等,有一種或多種的異常。
3.言語缺乏或發育遲緩,但是仍然保留某種特殊的思考能力。表現不成熟的言
語韻律,使用的語詞與這些語詞的通常意義不相符。
4.對人、客體與事件的反應異常。
孤獨症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和其他影響大腦功能的疾病一起發生,如病毒性感染、新陳代謝不正常、癲癇等等。孤獨症患者的壽命和正常人相同;由於患者的症狀會變化,有的會隨著年齡增長消失,因此可以定期複查和測驗,加以了解。孤獨症的嚴重表現,包括極端的自殘行為、反覆的異常行為或與攻擊性行為。這類行為可能長期持續發生,所以需要特別的管理和治療。
就深度的精神性或思想性來看,疏離感於孤獨感、寂寞感,或有參考價值。疏離感,是心理學、社會學和哲學人類學領域的特別概念,有時也被說成異化;它,主要出自黑格爾、費爾巴哈和馬克思。
黑格爾認為,精神界,在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中會分裂成兩個領域:自我疏離的實際世界和純粹意識。自我分離的純粹意識,是同一種疏離的另一種形式。在這種情況下,自我意識處於絕對的分裂;人的存在,因此分裂為二:實在和思想完全分開。只有當精神放棄了自身,亦即使自身得以客觀化時,這種疏離感才能消除。
費爾巴哈對這種客觀的唯心主義,提出挑戰。雖然他並不認為主客體分離是一種哲學虛構,但是他反對黑格爾關於疏離過程的觀念,認為那是將這種主客體分離放在虛假疏離的情況下。因為只要人是真實的,上帝就只是一種虛幻的反映:上帝的意識不過就是人的自我意識、上帝的感覺不過就是人的自我感覺。自然也不是絕對精神的一種自我疏離形式。但是,費爾巴哈對於黑格爾虛假疏離的批判,正好也表示,當有某種真實的疏離形式是存在的,實際存在著或實際產生作用。費爾巴哈認為,因為人在與客體交往的某種關係中,才會意識到自身的存在;人創造了這樣的各種客體,因而使它們可能和人分離。
盧卡其明確指出疏離感的概念和異常的概念,有根本的差別。異常的改念原是涂爾幹的,意思是:異常的人,問題發生於,需要自己生活有遵循的規則,需要對自己的慾望和想法加以限制。馬克思看法正好相反,認為人是在無法逃避的規律支配中生活,發生異常。但是,馬克思使用疏離感這個概念,只是在他年輕的時代;阿杜塞認為,馬克思在後來,拋棄了這個先驗的概念。
疏離感這個術語,也出現在拉康的精神分析。他認為,在嬰兒生長的鏡象階段中,有機體及其環境之間建立了最初的關係;此種關係的建立,卻是以主體的破裂為代價。這種觀點像是在對黑格爾分裂的人格概念進行唯物主義的改造,而拉康也確實受到黑格爾分析的影響。按照拉康的觀點,正是在人類主體和語言的關係中,才能發現主體在我們科學的文明中的,最深刻的疏離感。
雖然孤獨的人,大都比不孤獨的人,較少社會連繫,但是,孤獨畢竟是一種主觀的體驗,不同於客觀的社會性孤立。一個人在社會中孤立、孤獨,生活並不一定會覺得寂寞。因為,這孤獨者可能覺察到每個人最終都是和他人分離的,並且必須獨自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這是有些存在主義思想家,發現的真理。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